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也就不失为一块沃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活动,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真正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导语传情,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需要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因此,“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竞猜一个谜、播放一段乐曲、表演一个小品、朗诵一首诗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如,教学课文《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或者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者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或者创设情境引入:唐代的杜甫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遙看近却无。”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要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春》。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二、调动各种教学方式,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首先,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努力把作品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包含激情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时,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给一点鼓励”,凡此等等。最后,利用阅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三、教师先感染自己,用体态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表情和体态语能传递教师的信息,课堂上,学生情感很丰富,但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举手投足、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变化。马卡连柯说:“不善于表情就不可能做教师。”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学会在脸色、姿态、手势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做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举手投足,自然得体,轻重缓急,妙趣天成。欢乐时,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样“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忧伤时,犹如《紫藤萝瀑布》中十年前藤萝的“稀落伶仃”;舒畅者,若品朱自清《春》时之赏心悦目。总之,由于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这种表现往往直接传递给学生,从而感染了学生,使师生产生共鸣。
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的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和社会,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导语传情,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需要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因此,“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竞猜一个谜、播放一段乐曲、表演一个小品、朗诵一首诗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如,教学课文《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或者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者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或者创设情境引入:唐代的杜甫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遙看近却无。”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要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春》。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二、调动各种教学方式,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首先,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努力把作品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包含激情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时,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给一点鼓励”,凡此等等。最后,利用阅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三、教师先感染自己,用体态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表情和体态语能传递教师的信息,课堂上,学生情感很丰富,但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举手投足、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变化。马卡连柯说:“不善于表情就不可能做教师。”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学会在脸色、姿态、手势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做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举手投足,自然得体,轻重缓急,妙趣天成。欢乐时,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样“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忧伤时,犹如《紫藤萝瀑布》中十年前藤萝的“稀落伶仃”;舒畅者,若品朱自清《春》时之赏心悦目。总之,由于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这种表现往往直接传递给学生,从而感染了学生,使师生产生共鸣。
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的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和社会,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