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孩子思维的那根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苏少版美术第二册第十一课《这就是我呀》
  [场景]当我把高轩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发笑的学生:那脸怎么是红的啊?丑死了,像小猴子的屁股。 (又是一阵爆笑)
  指责的学生:高轩画错了,脸不应该是那种颜色的,我们的脸应该是这种颜色的。(很认真地挥动着自己的一支肉色水彩笔)
  ……
  看着这群笑得前翻后仰的孩子,我没有说话,而是拿起红笔在高轩的作业本上打了六个红红的“五角星”(平时得星最多是五颗)
  全班同学都“哇”的一声:“老师你搞错了吧,这样的画也能得六星啊?”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刚才同学们说的没错,我们的皮肤是肉色的,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皮肤颜色是会变的,就如这张脸,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会变得这么通红通红的?”
  话音刚落,教室里小手林立。
  生:喝醉了酒脸会红。
  生:冬天我经常看到有小朋友的脸冻的红红的。
  生:发火时脸也会胀得通红。
  生:我们大课间活动很热,有的小朋友一出汗脸就红了。
  生:吃火锅时,脸会辣的红红的。
  生:害羞的时候脸会红。
  生:发高烧的时候脸会红。
  生:做错事的时候脸也会红。
  ……
  (孩子们的思维速度令人惊叹!)
  师:现在你们觉得高轩这幅画能得几星?
  生:六星。
  师:为什么?
  生:他跟别人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
  生:我发现他画的很细致,而且鼻子和耳朵还用了不同的颜色,这样显得脸上的色彩更丰富了。
  生:他善于观察,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师:刚才我们有很多同学没明白脸这么红的原因就取笑这张画,你们觉得应该吗?
  教室里安静极了
  ……
  [分析]“教育者只有轻轻拨动孩子思维的那根弦,教育才会起效”。孩子天真烂漫,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极其开放,课堂上不一定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教案“走”,常常是想什么说什么,有时甚至达到口无遮拦的程度。假如当时面对全班的哄堂大笑我是厉声呵斥:“不准笑!”或者再严厉惩罚几个笑得特别过分的学生,孩子们当时肯定也会停止嘲笑,但这是被迫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也是短暂的,不太有意义的。也许等下了课老师走后,还会有同学继续取笑这张画。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在给他们自由言论的同时,应该悄悄拨动孩子思维的那根弦,因势利导,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上述案例中,当我用红笔批了六个红红的“五角星”时,孩子们是满腹疑惑,但我没作任何解释,而是紧跟着追问:“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小脸会变得这么通红通红的?”,这一问,一下子拨动了孩子思维的那根弦……
  [启示]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学习,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当课堂出现尴尬有争议的时候,教师更应随机应变,灵活把控住课堂,把课堂的尴尬学生的争议作为激活教学气氛,引发思维高潮的契机,引导學生充分的交流、探讨、争辩,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自主感悟,逐步建构,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他文献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自主性。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来源于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阅读习惯日渐丢失,阅读能力日渐减弱,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曾在牌头教办举行的“中小学课堂衔接”的活动中听取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课,诧异地发现同样的课程,小学
期刊
一、个案基本情况  奇奇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独生子。他聪明伶俐,活泼大方,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但是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较差,情绪忽高忽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人际关系较差。奇奇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非常注重奇奇的兴趣爱好,但是对奇奇的生活、行为方面管理过于宽松。  二、问题行为表现  1.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奇奇有一段时间因患感冒时常流鼻涕,每当鼻涕流出时总是随处乱抹,甚至在衣服上乱擦,同
期刊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期刊
一、在描述性文字中扮形、仿声、画意  这类文字或写人,或叙事,大多描形拟态,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于是,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针对人物语言自由仿声,在亲自体验中比谁最能准确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或让学生装扮人物形象,从自我操作中比谁最能形象逼真地再现艺术形象;或让学生内化课文内容,对艺术形象作再造性描形画影,比谁更贴切生动;有时还可以师生合作分析人物性格,分扮角色形象,即兴过一把演出瘾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被语文课堂内外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这些因素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现实的经验告诫人们:能把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教为考与教为用  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升学竞争空前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日渐深化,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也日趋成熟。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日趋定格成型的教学中突破框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事实上,教师在平时只要善于动脑,在课堂中略施“小计”,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小计一”:漫画法  漫画即对一些篇幅不长、内
期刊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朗读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永正老師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  朗读
期刊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方面有所启示,具体做法如下:  一、挫折教育  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是说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
期刊
中国经济新常态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是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教师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构建怎样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就以初二语文上
期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的突破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教育观念,教育观念需要解放,解放在教师,教师需要创新,创新在课堂,课堂的高效需要方法。  学生现状的分析:  1、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教育,接受的都是家长的“远程教育”,表面上答应得都很好,内心的世界与表面是格格不入的,典型的表里不一。  2、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如果问他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回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