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改善计算教学,激励学生的计算热情,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旨在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纳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出生到12岁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黄金期。因此小学学习期间是夯实各方面的基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内容,理解题目列举的数量关系,所以审题是是正确解题的根本保证。在实际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让学生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显性的,学生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计算,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因此,计算题教学也要象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审题的习惯,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强化审题训练。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题目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能否运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验算。开始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保证运算的流畅性和正确性。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确保计算结果正确、合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同时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影响计算能力的因素之一。学生刚入学,应该强化书写习惯的训练。如把0~9这10个数字写的清清爽爽、端端正正,既便于交流,也可以避免因书写不认真而造成的计算错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计算中许多错误是因书写不规范造成的,如“÷”写成了“+”、“7”写成“1”、“6”写成“0”、“3”写成“8”等,有的学生书写潦草,甚至写完题目后自己都看不懂,更别说去检查错误了。
小学是培养书写习惯的最佳时期,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使学生规范书写好“+-×÷”这些运算符号、一笔一划写工整阿拉伯数字是重点。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数学教师也责无旁贷。对学生要求字迹工整,作业本整洁,写的不合要求的要耐心的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对学生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指导学生养成正确、工整、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即使在草稿纸上也要书写清楚,以便检查。如此一来,既有利于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做事耐心细致、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
学生在进行计算时要做到万无一失,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旦有错必须及时纠正。习惯的养成需要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要求上,更要踏踏实实的去落实。
1.让学生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很少有自觉验算的习惯,只有在题目有要求验算时才写出验算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要从小抓起,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智。
2.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
如果把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作为一项常规训练,教给孩子具体的检查方法非常重要。一对:对照竖式和横式中的数字是否相同;二查:查运算符号是否抄错;三算:重新算一遍,边算边检查运算中是进位还是退位;四看:看横式得数是否漏填;五验:在草稿本上进行检查和验算。
3.加强检查的训练
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夯实学生的检查习惯,可以在黑板或者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列出一些典型错误让学生纠错,也可以开展专项训练比如出一份全是错误的小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挑出的错误多等等。当然还有我们教学上经常使用的在计算题后面写验算这一传统方法!
四、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因为数学知识是对自己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抽象的结果”。反思是对自己己有的认识而产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任何知识不是通过感官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思来主动建构。数学思维过程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再进行内在的思维过程、认知冲突的过程,是同化的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活动,通过反思使数学思维不断提高发展。
反思是主体对客体反省、抽象、内化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老师要合理的设置计算错误的典型并利用典型错误,调动学生反思的积极性,使学生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计算出错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旨在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纳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出生到12岁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黄金期。因此小学学习期间是夯实各方面的基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内容,理解题目列举的数量关系,所以审题是是正确解题的根本保证。在实际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让学生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显性的,学生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计算,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因此,计算题教学也要象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审题的习惯,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强化审题训练。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题目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能否运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验算。开始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保证运算的流畅性和正确性。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确保计算结果正确、合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同时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影响计算能力的因素之一。学生刚入学,应该强化书写习惯的训练。如把0~9这10个数字写的清清爽爽、端端正正,既便于交流,也可以避免因书写不认真而造成的计算错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计算中许多错误是因书写不规范造成的,如“÷”写成了“+”、“7”写成“1”、“6”写成“0”、“3”写成“8”等,有的学生书写潦草,甚至写完题目后自己都看不懂,更别说去检查错误了。
小学是培养书写习惯的最佳时期,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使学生规范书写好“+-×÷”这些运算符号、一笔一划写工整阿拉伯数字是重点。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数学教师也责无旁贷。对学生要求字迹工整,作业本整洁,写的不合要求的要耐心的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对学生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指导学生养成正确、工整、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即使在草稿纸上也要书写清楚,以便检查。如此一来,既有利于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做事耐心细致、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
学生在进行计算时要做到万无一失,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旦有错必须及时纠正。习惯的养成需要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要求上,更要踏踏实实的去落实。
1.让学生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很少有自觉验算的习惯,只有在题目有要求验算时才写出验算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要从小抓起,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智。
2.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
如果把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作为一项常规训练,教给孩子具体的检查方法非常重要。一对:对照竖式和横式中的数字是否相同;二查:查运算符号是否抄错;三算:重新算一遍,边算边检查运算中是进位还是退位;四看:看横式得数是否漏填;五验:在草稿本上进行检查和验算。
3.加强检查的训练
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夯实学生的检查习惯,可以在黑板或者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列出一些典型错误让学生纠错,也可以开展专项训练比如出一份全是错误的小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挑出的错误多等等。当然还有我们教学上经常使用的在计算题后面写验算这一传统方法!
四、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因为数学知识是对自己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抽象的结果”。反思是对自己己有的认识而产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任何知识不是通过感官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思来主动建构。数学思维过程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再进行内在的思维过程、认知冲突的过程,是同化的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活动,通过反思使数学思维不断提高发展。
反思是主体对客体反省、抽象、内化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老师要合理的设置计算错误的典型并利用典型错误,调动学生反思的积极性,使学生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计算出错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