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是一个理论走向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双向互动、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本文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定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领导下的由理论宣传工作者宣传理论、人民群众作为实践创新主体学习并验证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主义“化”大众的理论走向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多维主体互动的多向度过程,是不同的主体在“化”的两端承载不同使命相互交织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大众化;主体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没有主体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无法展开。研究和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主体的特性,揭示主体的功能,可以增强大众化主体能动性的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内涵,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多样性与互动性。这也是时代的一种现实需要,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科建设,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构成,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素质,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化”大众,大众“化”理论由理解到认同再到信仰并为之行动的多向维度互动过程。“大众化”这种内在的“化”的互动机制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它表现的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是为达到一种精通的境界,它需要立足大众视角,满足大众需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其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即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体现,并使马克思主义得以继承和发展。要求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教化、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运用于实践。简言之:“大众化”、“化大众”体现的不仅是一个辩证的历程,同时也是一种辩证结构。“大众化”既指理论要面向大众这一群体,也指抽象的理论应通过具体化、通俗化、隐性化等的环节达到大众,即达到为大众理解、认同与信仰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体现的是一种全民参与现象,也强调传播方式的大众特性。而“化大众”则指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去影响、感化人民大众,提升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和素养,激发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情,并最终化为人民大众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形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过程,不是一种单向度的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或是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而是一种立足于群众实践基础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过程,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群众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即实践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多向度的交融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理论发展的传播过程,是多维主体互动多向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个过程中各主体的侧重点不同来将“大众”具体划分,是有助于科学地推进大众化的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构成
  “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分析,应着眼于“大众”,立足“大众”。但人民大众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根据观点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和类别,且不同层面和类别的民众对理论的诉求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过程中所发挥作用是不同的。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来源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内容理解和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包含领导主体、宣传主体与实践创新主体在内的主体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又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互主体。其中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广泛的实践来源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人民群众也就成为了这一大众化过程的实践创新主体;其次,他们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这一过程中理论工作者通过对已有的理论和学术进行研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的一种学术结果;再者就是我党的领导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将人民群众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工作者的创新成果结合、提炼、升华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结果,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升则是三者主体互动相融的集中体现。理论创新来源中的三大主体各自在其中履行相应的职责,也互为的交织互补,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理论宣传、普及系统,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这三方面的理论创新来源也就形象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中三大主体的具体内容,也明确的表明着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地位及主体职责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主体、理论工作者作为宣传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实践创新主体的主体系统的辩证的互动交织运行过程,而这种辩证的互动交织中的相对性和互为性也一样的体现在了其任务和作用的分工合作互补上。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主体的任务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主体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的改革与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决定作用。从建党90周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正确方向,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夺取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就必须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不偏移。长期以来,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权。其中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邓小平也强调过:“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2]江泽民更是明确地指出:“抓党的建设,首先要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因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3]胡锦涛则从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强调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4]由此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在我国它首先就是一种政党文化,是一种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风尚。如何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大众的群体意识,这无疑不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成为核心主体或领袖主体,确保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它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提炼、精化大众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工作者的学术创新成果,升华其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同时它也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体制保障,为其他大众化主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以确保和其他主体共同顺利推进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也就是通过这样的领袖群体作用和借助国家机器来实现其领导主体的职责。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宣传主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是关键,而宣传队伍建设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广大的理论工作者通过理论研讨与学术研讨的方式,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进行学术总结,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质的新飞跃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他们善于把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在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地同时阐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做好理论宣传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论工作者的学术研讨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直接的理论来源,这也表明着,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理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能符合大众的需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然而理论教育不是热衷于搞书斋里的学问,搞学理式的说教,要使“大众化,就是变得和人民群众一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理论工作者首先必须应具有的就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同时能学以致用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有为民、亲民的服务态度,能在宣传工作中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懂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方可找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焦点,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的“化”的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主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一个立足于群众实践基础上的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群众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即实践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并不都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一些人还存在着主动鉴别和选择的问题,存在主动的学习、接受和消化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改造内在精神世界、并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精神信仰,其实践经验结果便成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广泛的理论来源。也就是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从这一视角看人民群众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际就是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又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践经验与聪明才智的积累是理论工作者及领导干部在整合知识研讨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以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实践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走向,既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也要使其外化为其行为习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理论走向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教育过程,其主体都是相对和互动的。主体由于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在大众化这一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是变动不居的。传授者即是主体也是客体,传授者必须先当学生才能当好先生,受教者即是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必然是从单级走向多级,呈现‘主体—主体’、‘主体—客体’的双重关系”。[5]。在这一关系中,其主体需要的是注重储备各自的主体条件,不断提升各自的主体素质,提高各自主体的内化功能,从而加强外化理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应有之责,应尽之务,使自己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进而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进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4.
  [5]胡玲.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J].创新,2010,(6).
其他文献
摘 要: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结束了自二战后伊美关系保持了近三十年的亲密关系,而霍梅尼上台后,伊美关系开始恶化。而整个霍梅尼时期(1979年-1989年),伊美关系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伊美关系的恶化不但对伊朗和美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对日后伊美关系的曲折发展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伊朗伊斯兰革命;伊美关系;恶化  中图分类号:K15
在利用有性杂交和体细胞杂交进行远缘杂交的过程中,首要问题是鉴定染色体水平上的异源染色质的数量和位点.在远缘杂交中,植物仅能够承受对其农艺性状没有不利效应的极少量异
实习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我校67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普遍发现自己难于完全胜任幼儿园一日教学活动,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00名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监测和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今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体育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摘 要:关注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领域和课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以规范和引导,着力做好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1
反诉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由被告享有的诉讼权利,是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体现.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反诉制度却非常简略,不便操作.本文通过对反诉
摘 要:大学生形象是高校教育效果的体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开展大学生形象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大学生形象教育应从思想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特长、人际关系、生活作风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渠道推进,促进大学生的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形象;内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摘 要:保险是风险经营行业,这就要求双方在达成合意时必须履行一定的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实务上就是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和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两者都直接关系到保险合同及其条款的效力。我国现行《保险法》16、17条经过修订后已经完善了许多,但仍有可以完善之处,就此笔者总结若干学者的观点,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建议。  关键词:保险法;告知;说明;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
摘 要: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能有效增加量刑透明度、保障被告人权利及防止审判权滥用。在国外,大部分检察机关都具有量刑建议权,量刑建议权对实现控审分离、贯彻诉讼公开和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应建立合理的量刑建议权制度,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主要在提出量刑建议的时间、方式以及提出量刑建议的依据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妥善处理好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间的关系。  关键词: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制度完善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