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探求更好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教育策略,本文对核心素养的国内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对素养与核心素养概念进行阐释。基于核心素养,结合核心素养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德育教育展开探究,旨在找出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教育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的概念来自英语词汇 (Key Competencies),直接翻译为“关键能力”,意译为“核心素养”。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引入了核心素养概念。2016年9月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该年年底,在全国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课程修订稿的意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先从高中阶段开始,逐步过渡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一、关于素养与核心素养
要认识核心素养,从了解素养开始,素养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对于素养定义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认识素养,可以把素养与知识、能力进行比较,从而更好认识什么是素养。知识和能力并非素养,通常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能力,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内化为素养。但知识和能力并非都能转化为素养,需要个体的沉淀与积累,当公共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一般的能力转化为普适能力时,知识和能力便内化为素养。
核心素养是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所有素养中,剔除了非必要的素养,剩下的就是必须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性,是除核心素养外其他所有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他所有素养的“母亲”,因为其他素养都是由其衍生而成。在学科教学中培养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科素养,在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有机的组合。
二、中学生核心素养与德育教育
在教育部有关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文件中,界定了其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看来,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培养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的知识应该是主体与客观对象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与经验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果。核心素养主要通过活动途径来培养,活动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表现为教学活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表现为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则表现为学科活动。
核心素养是优秀的素养,其中的必备品格,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核心素养与德育教育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核心素养内涵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殊途同归和异曲同工之处,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是德育重要教育目标和方向之一。第二、核心素养形成有利于完善个人的道德品德,有利于建立优秀的德育人格。第三、优秀的德育人格有利于完善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
三、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蕴含着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开始铺开,作为学校的历史悠久的德育教育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与时俱进找出更适合的德育教育策略模式。
1.情境化的德育教育策略
情境可解释为情况与环境,情境化教育是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下展开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每周星期一的升国旗集会中,以核心素养的责任担当素养为基础,举行爱国主義教育、集体主义和纪律等教育。教育内容可以引经据典,从历史典故出发,结合当前中学生的时代特色,既有教育的意义,也体现责任感。在迎风飘扬国旗下,整个集会气氛庄严肃穆,配合着演讲的老师铿锵有力的讲话,在此情此景会让学生感受到身上肩负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的历史重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责任。学生在接受国旗下的讲话那一瞬间,内心中的爱国情怀与集体责任感被触动、内心满满受到感染,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情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应用在各种场合,如课堂教学、实验课、参观学习等。在课堂教学应用时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如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实物创设情境、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等。如在一次高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作为班主任我设计了一个集体合唱环节,所唱的歌曲是感恩父母的《父亲》。当《父亲》的旋律响起,学生面对着父母唱起了歌曲,煽情的歌词和音乐感人旋律的渲染,学生面对着家长,看到父母初现的白发,握着父母粗糙的手,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其在内心泛起无数的生活场景,都是父母爱的奉献而不追求索取回报种种情境,学生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家长们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和感恩的回赠,脸上也都泪光闪闪。当歌曲旋律结束,我用富有情感的语调,深情地阐述着父母为他们做的点点滴滴,适时展开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在这次家长会中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加深了学生与父母的感情,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2.深度化德育教育的策略
深度化是指接触事物与事情时,不浮于表面,能触及到其内部及本质。核心素养已经触及到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借助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化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矛盾冲击,从而把正确的德育观点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下面以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为例子说明。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劳动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是常规的劳动教育,但没有触及劳动教育的本质。为更深度化教育学生认识劳动教育,对劳动与人、劳动与社会的关系作出深入的分析:教育学生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取生活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存,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空间;社会只有人们不断的劳动才能存在、发展,如城市公共设施需要人建设、维护,离开了人的劳动,人类享用的一切社会便利设备设施都会停止而不能使用。通过老师的对劳动教育的分析后,让学生为此展开讨论,理解更深层次的劳动的意义。 核心素养中有一个重要的素养是实践创新,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动力。深度化的德育教育策略可通过问题导向,鼓励学生展开批判性思维来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在“手机的使用利大还是弊大?”为主题班会课上,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组成正反两方,正方持“手机的使用利大于弊”的观点,反方持“手机的使用弊大于利”的观点。双方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逐步认清事实,明辨利害。同时也学会了从问题的反方向来看待问题,学会批判性地对待问题,深度地理解存在问题,并尝试去解决。
3.自主化德育教育的策略
自主化要求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开展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逐步走向独立。在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也要求学生有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生活独立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自主化策略并非老师撒手不管,而是在学习中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引导完成学习任务。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半给教师,一半给学生自主讨论。在德育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对分课堂”来实现自主化教育策略。下面是利用自主化策略开展德育中纪律教育的例子:纪律教育是德育重要部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纪律和安全教育几乎是必不可少。通过“对分课堂”开展纪律教育,老师讲授一半时间,在讲授中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如:最近班级存在什么纪律問题?怎样解决?学生在剩下时间,分组讨论问题,列出问题讨论的结果,把学生对解决班级纪律问题积极主动性发挥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老师管理班级纪律的难处,触及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自主反省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自律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人在积极的学习中核心素养是不断地完善。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去学习德育相关知识。但教师的引导要得法,合理地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1).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9-90.
[3]汤金平.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64-65.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的概念来自英语词汇 (Key Competencies),直接翻译为“关键能力”,意译为“核心素养”。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引入了核心素养概念。2016年9月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该年年底,在全国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课程修订稿的意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先从高中阶段开始,逐步过渡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一、关于素养与核心素养
要认识核心素养,从了解素养开始,素养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对于素养定义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认识素养,可以把素养与知识、能力进行比较,从而更好认识什么是素养。知识和能力并非素养,通常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能力,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内化为素养。但知识和能力并非都能转化为素养,需要个体的沉淀与积累,当公共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一般的能力转化为普适能力时,知识和能力便内化为素养。
核心素养是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所有素养中,剔除了非必要的素养,剩下的就是必须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性,是除核心素养外其他所有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他所有素养的“母亲”,因为其他素养都是由其衍生而成。在学科教学中培养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科素养,在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有机的组合。
二、中学生核心素养与德育教育
在教育部有关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文件中,界定了其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看来,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培养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的知识应该是主体与客观对象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与经验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果。核心素养主要通过活动途径来培养,活动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表现为教学活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表现为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则表现为学科活动。
核心素养是优秀的素养,其中的必备品格,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核心素养与德育教育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核心素养内涵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殊途同归和异曲同工之处,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是德育重要教育目标和方向之一。第二、核心素养形成有利于完善个人的道德品德,有利于建立优秀的德育人格。第三、优秀的德育人格有利于完善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
三、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蕴含着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开始铺开,作为学校的历史悠久的德育教育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与时俱进找出更适合的德育教育策略模式。
1.情境化的德育教育策略
情境可解释为情况与环境,情境化教育是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下展开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每周星期一的升国旗集会中,以核心素养的责任担当素养为基础,举行爱国主義教育、集体主义和纪律等教育。教育内容可以引经据典,从历史典故出发,结合当前中学生的时代特色,既有教育的意义,也体现责任感。在迎风飘扬国旗下,整个集会气氛庄严肃穆,配合着演讲的老师铿锵有力的讲话,在此情此景会让学生感受到身上肩负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的历史重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责任。学生在接受国旗下的讲话那一瞬间,内心中的爱国情怀与集体责任感被触动、内心满满受到感染,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情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应用在各种场合,如课堂教学、实验课、参观学习等。在课堂教学应用时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如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实物创设情境、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等。如在一次高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作为班主任我设计了一个集体合唱环节,所唱的歌曲是感恩父母的《父亲》。当《父亲》的旋律响起,学生面对着父母唱起了歌曲,煽情的歌词和音乐感人旋律的渲染,学生面对着家长,看到父母初现的白发,握着父母粗糙的手,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其在内心泛起无数的生活场景,都是父母爱的奉献而不追求索取回报种种情境,学生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家长们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和感恩的回赠,脸上也都泪光闪闪。当歌曲旋律结束,我用富有情感的语调,深情地阐述着父母为他们做的点点滴滴,适时展开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在这次家长会中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加深了学生与父母的感情,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2.深度化德育教育的策略
深度化是指接触事物与事情时,不浮于表面,能触及到其内部及本质。核心素养已经触及到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借助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化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矛盾冲击,从而把正确的德育观点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下面以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为例子说明。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劳动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是常规的劳动教育,但没有触及劳动教育的本质。为更深度化教育学生认识劳动教育,对劳动与人、劳动与社会的关系作出深入的分析:教育学生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取生活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存,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空间;社会只有人们不断的劳动才能存在、发展,如城市公共设施需要人建设、维护,离开了人的劳动,人类享用的一切社会便利设备设施都会停止而不能使用。通过老师的对劳动教育的分析后,让学生为此展开讨论,理解更深层次的劳动的意义。 核心素养中有一个重要的素养是实践创新,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动力。深度化的德育教育策略可通过问题导向,鼓励学生展开批判性思维来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在“手机的使用利大还是弊大?”为主题班会课上,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组成正反两方,正方持“手机的使用利大于弊”的观点,反方持“手机的使用弊大于利”的观点。双方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逐步认清事实,明辨利害。同时也学会了从问题的反方向来看待问题,学会批判性地对待问题,深度地理解存在问题,并尝试去解决。
3.自主化德育教育的策略
自主化要求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开展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逐步走向独立。在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也要求学生有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生活独立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自主化策略并非老师撒手不管,而是在学习中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引导完成学习任务。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半给教师,一半给学生自主讨论。在德育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对分课堂”来实现自主化教育策略。下面是利用自主化策略开展德育中纪律教育的例子:纪律教育是德育重要部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纪律和安全教育几乎是必不可少。通过“对分课堂”开展纪律教育,老师讲授一半时间,在讲授中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如:最近班级存在什么纪律問题?怎样解决?学生在剩下时间,分组讨论问题,列出问题讨论的结果,把学生对解决班级纪律问题积极主动性发挥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老师管理班级纪律的难处,触及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自主反省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自律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人在积极的学习中核心素养是不断地完善。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去学习德育相关知识。但教师的引导要得法,合理地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1).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9-90.
[3]汤金平.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