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三种意识优化诗歌教学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源于生活,诗歌教学归根结底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生活意识,还要有语言意识。而要在诗歌和生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就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解读,因此,教师还需要具有开掘意识。
  关键词 意识 诗歌 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诗歌教学形式着实让人担忧——教师外科手术式的讲解,让作品支离破碎;师生品头论足式的鉴赏,疏远了我们与诗歌的距离;功利化的技巧灌输和读读背背,让我们难觅诗歌艺术之美……
  究竟怎样才能教好诗歌?执着于一直以来的困惑,笔者对诗歌教学工作做出了一些初步探索。这里结合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谈一谈自己粗浅的感悟。
  一句景物描写·生活意识
  诗歌源于生活,是对生活高度概括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生活意识。
  作为《武陵春·春晚》中的景物描写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般教学中往往止于内容上的了解和“由景及情”“借景抒情”等技法的掌握,而我则尝试着向学生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就“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作散文化的描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背景铺垫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风雨的肆虐、满地的落红、渐起的暮色、瘦弱孤苦的身影……通过构筑合情合理的场景,让这首词所要着力体现的“愁”显得更自然、更合理。
  鉴赏中,教师不必拘泥于究竟是“由景及情(人)”抑或“借景抒情”这种“技”的层面上的识记和理解,而要让学生感受到词人“因情悲景”、触景伤情的那种情景交融的心绪,通过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进而领悟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深刻内涵。
  将《武陵春·春晚》中的写景句作散文化的描绘,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技巧问题,它源于自己对诗歌本质的深刻认识——诗歌虽然形制精悍,语言简洁,却是对生活的深度浓缩。因此,诗歌教学要注意对生活的还原,要让学生感受到只言片语的背后的丰富内容——疾风骤雨过后,花枝低垂,叶残花坠。虽然天色将晚,词人依然孤身守候于窗前,凝目满地的残叶落红,默默无言…… 学生只有走进诗歌,走近文字所承载的生活信息,其对诗歌的体会才能深刻,才有可能对文字和生活的关系生发出个性化的感悟,进而提高鉴赏水平。
  两个生活细节·语言意识
  诗歌因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而讲究“炼字”“炼句”。因此,诗歌鉴赏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意识。
  古典诗歌一般短小精悍,因此更注重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在《武陵春·春晚》中,词人的哀愁形象就是其借助两个生活细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展现出来的。这也是诗歌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常用技法,即通过人物的一颦一笑、只言片语、尺衣寸饰来塑造人物形象。
  针对第一个细节,我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字的方式来增强对词人心境的理解:一个“晚”字,表明词人愁情之长,一天到晚被愁云笼罩;一个“倦”字,更由懒于外在的梳妆打扮,进而深化到词人身心俱疲的层面,让人想象到历尽家国劫难和人事变迁之后的词人俨然一副万念俱灰、精神恍惚的嫠妇形象。
  针对第二个细节,我围绕“欲语”二字做文章,借助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词人本想说些话,她会说哪些话呢?最后又为什么没有说?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国破家亡、南渡夫死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垫,让学生体味那种想说又无从说起、说来徒增苦恼的无奈以及唯有以泪洗面的那种肝肠寸断的悲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技巧的比较——王禹偁诗云“数峰无语立斜阳”,山峰本来是不能语的,然而诗人说它们“无语”,好似它们原来能语、欲语而只是此时此刻忽然“无语”,这样就赋予了山峰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文中极为常见,如“春风三十,花落无言”“寒日无言西下”等等,山峰、落花、寒日、流水本不能语而“无语”。词作中,词人明明能语,而且也本“欲语”,然而最终“无语”,其内心之孤苦由此可见一斑——从而让学生对这两处细节描写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诗歌用语凝练,可谓字字珠玑。因此诗歌教学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反复揣摩玩味,感受字句背后的深刻内容,进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同时借助语言表达技巧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三个连贯词语·开掘意识
  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掘意识——从简练的语言文字表面挖掘诗歌深刻的内涵。
  《武陵春·春晚》下阕内容主要是由“闻说”“也拟”“只恐”三词贯穿的词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其中的一个比喻句。如果对三个词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把握准确了,那么对比喻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闻说”“也拟”“只恐”三词一气呵成,道出了词人曲折复杂的心理,表现出难以言说的悲愁。一般在教学中,对三个词语的赏析也仅仅止于此而已。而我则在此基础上稍稍作了一些开掘:词人的这种“听说”“打算”和“担忧”发生的时间——是发生在以往还是当下,就此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讨论是开放式的,言之成理即可。我们认为词人的想法和担忧应该发生在以往为宜——说明此前面对苦闷和悲痛,作者还曾经尝试着去排遣,意欲摆脱愁绪的烦扰,而今却已心如止水,外界的一切再也不能激起些许涟漪,哪怕是烂漫的春光,能做的唯有一任凭苦难悲愁的肆虐,由此可见其愁苦之深重,以致“舴艋舟亦承载不动”,比喻、夸张自然合理,而上阕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恰恰对作者的这种心境作了最好的注解。
  诗歌源于生活,诗歌教学归根结底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生活意识,还要有语言意识。而要在诗歌和生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就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解读,因此,教师还需要具有开掘意识。毕竟,诗歌教学只有入乎其内——抓住文字这个载体,走进诗歌反映的火热的生活,方能感受其外——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美,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和方法。
  (作者为江苏省沛县朱寨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提起“清华园”,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起清华大学。这所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以严谨求实的学风以及开放的世界眼光,培育了无数高素质的人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徐州,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校名里同样有“清华”二字;它的校园,也叫“清华园”。它就是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近年来,该校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积极推行初中阳光生活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全面、心态健康、阳光的学生,现已成为铜山区
期刊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积极主动乃至痛苦的思维过程,极有可能呈现出的是一种表面上流畅有序的课堂局面,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惰性的平衡和低层次的和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主动地设置矛盾,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已知领域转圈,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实现洞达通彻的教学超越。  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巧妙地利用“矛盾”的激化与释放,不断和
期刊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温度”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物体冷与热的判断和摄氏温度的相关内容,并且与温度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学生对温度既熟悉也陌生,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温度数值越大,物体越热,反之则越冷”,对温度计也仅仅会初步使用而已。中学阶段关于“温度”的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
期刊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如果“不求甚解”,八年级学生大致能了解文字内容。但要深度理解课文,尤其是比较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写作意图,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和书下的注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内容。但是如果“穿插”不当,就会使课堂枝枝蔓蔓,影响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和理解。在全国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上,徐杰老师执教的《五柳先生传》则巧妙地运用了“穿插”,促
期刊
《幽径悲剧》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理解文章中古藤萝包涵的形象特征和内在的美好,通过幽径和藤萝被毁前后的对比让学生看见亮色和沉痛。  课堂开始,我用季羡林先生的数字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把学生带回那个年代,短短的3分钟时间,学生有了一些震撼,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学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作品呢?  接着我出示了北大燕园的图片,请同学们在
期刊
3.“为学而教”,让学生学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为学而教”。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是否优秀,最根本的是看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阅读的水平、写作的能力、语文成绩等。  教,是为了学的需要。一要了解学生的爱好与需求。语文教学既要从学科素养出发,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倾向,决定教学取向。有位专家曾就学生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家做过调查,排在前五位的是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徐志摩,然后还有巴金、郭沫若、沈从文等;学生
期刊
在上完“勾股定理”第二节课时,我班一位爱提问题的学生小徐向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在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那么在空间里,有没有类似的结论呢?”在感慨与欣喜之后,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思考,并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补充了本节内容,与学生继续探讨空间里的“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AC为对角线,则有AB2+BC2=AC2,即AB、BC、AC满足勾
期刊
摘 要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此外,课程改革还倡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强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为此,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实践研究,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提高农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网络资源 数学课堂 农村学生  我国
期刊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如何体现“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利用微视频上了一堂八年级《自然灾害》课。  一、用视频切入课题,营造气氛  课前,教师滚动播
期刊
“各位队员,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气象社团的学习活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2月22日,开学第一天,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气象台的台阶上,围坐着21名八年级学生,校气象社团团长、气象研究所所长周一帆同学正在向大家布置任务,“从下周一开始,4人小组每天坚持早上7点、中午12点进行气象观测。每个观测员都要遵守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相关规定,不能早测、迟测、缺测”。  据了解,气象社团的学生每天都要开展相应的气象观测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