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互动课堂,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本文从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创设情景,开展阅读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反思等方面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情景创设;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一些年轻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形式化、低效化等。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
一、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由感官开始的。”而创设情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投入到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做到“景中生情,情中会景”。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笔者在讲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这一课时,运用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播放视频“妈妈怀孕到生产的全过程”,让学生回忆妈妈为自己做的生活点滴并写下来,让学生感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案例2:在教“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时首先播放舞蹈视频“飛天”接着播放《大中国》这首歌曲的MTV,学生们在激昂、强节奏的乐曲声中,在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动感画面中,在催人奋进的歌词中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感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为这节课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所举案例采用视频、歌曲、多媒体等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确学习目标要求,集中注意力,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参与体验——开展探究式教学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更应重视学生发展思维,自己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表现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验与自主思维,在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运用好探究式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根据探究式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除了对教材内容要恰当把握和传授外,还要对课堂教学作出合理安排适时引导。教师可以根椐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问题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与集体共成长》时。
1.看下图想一想:这一货车物品能被拉走吗?
2.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共建中尽责要求:我们应该共同确定目标,让它凝聚班集体里每个人的才华和智慧,并坚信集体目标经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
这样的探究,形象直观,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与教学实际相吻合,能够经常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学政治教师是中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承担者,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真相,有的学生通过资料大搜查丰富活动内容,有的学生通过出板报宣传环保,有的学生通过开展辩论赛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更有的学生把自家的马桶水箱改良(在水箱里放一个塑料空瓶)用实际行动支持环保等。从而认识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式教学不能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通过学生感知思维,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笔者在《文明交往》的教学中引用歌曲《朋友》宣染氛围,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如此交往”从而让学生在脑中生成:我们为什么要与他人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男女同学应该如何交往?最后学生还通过表演小品来加深、理解男女交往应该把握好尺度。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一定作用。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智慧之星”。初中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重要位置,但现实中不乏有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不喜欢阅读,不会阅读教材,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阅读能力弱等情况令人担忧;在平时作业或考卷中也有不少学生由于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而答错题或导至失分的。这些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解决这一阅读“瓶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阅读任务
教师事先给学生布置阅读内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目标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阅读效果。
2.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提供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竞赛选拔“阅读之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阅读方法
教学活动是有组织性的、严密性的,所以学生的阅读不应该是散漫自由的,而应该是有方法步骤的。如,有的地方可以粗略阅读,有的地方可以有选择地读,有的地方要细细阅读(知识要点、骨干等)反复阅读;在阅读中过程中把概念原理划出来如有疑问作上标记打问号,以便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梳理知识点,厘清各点之间的关系。
四、追求高效——深刻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来促进教学能力发展。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设计到上课的内容或某一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突发事件、作业布置等。比如,笔者在讲授《文明交往》这一课题,让学生用课前做好的“名片”走出自己的座位去交朋友,由于让学生制作“名片”时事前没有提出制作“名片”要求,结果导致了有些学生在“名片”上出现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并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在下一课时教学时,笔者因势利导要求学生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人与人之间应如何交往”?又如,在学习《谋求互利共赢》这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从而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认识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但有些学生认为,光靠书本的知识还不能深刻理解人人共担责任的重要性。经过反思,笔者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开展研究性课题、专题板报、出门带上购物袋,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品等参与、体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情景创设;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一些年轻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形式化、低效化等。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
一、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由感官开始的。”而创设情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投入到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做到“景中生情,情中会景”。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笔者在讲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这一课时,运用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播放视频“妈妈怀孕到生产的全过程”,让学生回忆妈妈为自己做的生活点滴并写下来,让学生感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案例2:在教“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时首先播放舞蹈视频“飛天”接着播放《大中国》这首歌曲的MTV,学生们在激昂、强节奏的乐曲声中,在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动感画面中,在催人奋进的歌词中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感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为这节课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所举案例采用视频、歌曲、多媒体等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确学习目标要求,集中注意力,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参与体验——开展探究式教学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更应重视学生发展思维,自己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表现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验与自主思维,在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运用好探究式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根据探究式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除了对教材内容要恰当把握和传授外,还要对课堂教学作出合理安排适时引导。教师可以根椐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问题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与集体共成长》时。
1.看下图想一想:这一货车物品能被拉走吗?
2.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共建中尽责要求:我们应该共同确定目标,让它凝聚班集体里每个人的才华和智慧,并坚信集体目标经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
这样的探究,形象直观,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与教学实际相吻合,能够经常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学政治教师是中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承担者,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真相,有的学生通过资料大搜查丰富活动内容,有的学生通过出板报宣传环保,有的学生通过开展辩论赛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更有的学生把自家的马桶水箱改良(在水箱里放一个塑料空瓶)用实际行动支持环保等。从而认识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式教学不能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通过学生感知思维,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笔者在《文明交往》的教学中引用歌曲《朋友》宣染氛围,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如此交往”从而让学生在脑中生成:我们为什么要与他人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男女同学应该如何交往?最后学生还通过表演小品来加深、理解男女交往应该把握好尺度。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一定作用。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智慧之星”。初中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重要位置,但现实中不乏有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不喜欢阅读,不会阅读教材,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阅读能力弱等情况令人担忧;在平时作业或考卷中也有不少学生由于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而答错题或导至失分的。这些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解决这一阅读“瓶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阅读任务
教师事先给学生布置阅读内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目标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阅读效果。
2.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提供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竞赛选拔“阅读之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阅读方法
教学活动是有组织性的、严密性的,所以学生的阅读不应该是散漫自由的,而应该是有方法步骤的。如,有的地方可以粗略阅读,有的地方可以有选择地读,有的地方要细细阅读(知识要点、骨干等)反复阅读;在阅读中过程中把概念原理划出来如有疑问作上标记打问号,以便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梳理知识点,厘清各点之间的关系。
四、追求高效——深刻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来促进教学能力发展。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设计到上课的内容或某一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突发事件、作业布置等。比如,笔者在讲授《文明交往》这一课题,让学生用课前做好的“名片”走出自己的座位去交朋友,由于让学生制作“名片”时事前没有提出制作“名片”要求,结果导致了有些学生在“名片”上出现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并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在下一课时教学时,笔者因势利导要求学生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人与人之间应如何交往”?又如,在学习《谋求互利共赢》这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从而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认识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但有些学生认为,光靠书本的知识还不能深刻理解人人共担责任的重要性。经过反思,笔者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开展研究性课题、专题板报、出门带上购物袋,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品等参与、体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