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开始,中小学开始使用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面对上初中后繁重的课程,面对大量的信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在信息化环境下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能力,让学习更为系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就是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技术;《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兴起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1.兴起的背景
  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专家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尝试通过视听技术,如录音、电影、图片等信息来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课堂呈现方式更形象而为广泛采用,今天的课堂中仍然大量存在这个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刺激的是人的记忆及感知能力,没有将大脑中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所以,不是思维的可视化技术。后来,英国人Tony Buzan发明的思维导图,这是人类大脑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神经元的具象化,真实再现了大脑思维与图形的结合,一经问世,就惊艳了各界。不仅激发了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也使人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这是思维可视化的真正开端。同时,也出现了概念图技术、鱼骨图技术等等。“思维可视化”逐渐成为各行业的宠儿,影响力日益增大。该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我国走在前列的是华东师范大学。
  2.现实意义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从开始的手绘图,到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将各种可视化的图示清晰规范地绘制出来。如mindmanager、imindmap、instavizlite、mindlines等等,再通過ppt、投影、电子白板或电子书包等工具将教学资源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技术以直观、形象、有效的特征,利于思考探究和联想。随着5G技术的到来,未来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将实现使用者的思维的交换。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商业、企业培训和高等学校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但是中小学课堂,特别是学科教学上的研究还处于初始化阶段,值得从学科教学的运用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科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改革开放后,一直是国家课程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初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需要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初中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2017年中小学开始使用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这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道德与法治”意味着本教材在初中阶段的主线就是“道德”与“法治”。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怎样才能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呢?这里就可以从道德与法治两者的关系及实现方式来理解。①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发展的两条主线,法治是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底线,而道德则意味着人对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体的道德与法治实例分析及生活体验,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
  2.教学现状
  日常的课堂学习中常常是怎样学习的?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人会在课堂上放幻灯片,学生则奋笔疾书把笔记写完整。但学生的思路被老师的主导地位牵制住,学生被老师给的固定内容,也就是知识点所禁锢。传统的方式方法不仅学习效率低,同时学生的学习也受制于老师的主导地位之下,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法突出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意,线性不是根据大脑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学习方式,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3.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做了那么多年,“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已经深入人心,没有思维成分的知识可以称之为死知识,学习过程缺乏思维过程,为了深入人心,就要靠不断地机械重复,机械记忆。所以必然是枯燥的、低效的、令人厌倦的。危害更大的是,长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维持欠思考、不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导致能力发展受阻。而思维能力又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发展不起来,学习必然会越来越吃力,刚上初一,还有新鲜感,到初三就彻底地要放弃了。课堂效能要高的关键不是老师讲了多少次,学生有没有记住,而是找到知识的线索、发掘思维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在学习中得到正常发挥,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从而进入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1.学生的学习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平台上有大量可以直接在课堂中使用的高效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思维图示、概念图等等,其中,八大思维图示是人脑的动态思维的过程,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为符合人的普遍认知和大脑信息输出的方式,所以运用非常广泛,容易接受。所以,学生要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就先把工具教给学生使用。初一道德与法治的主旨词:“我”,我与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课程第一节课就是教他们使用八大思维图示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
  圆圈图对应联想,气泡图对应分析,双气泡图对应分析、比较与概括,树状图与括号图对应分类,流程图与复流程图对应因果分析,桥形图对应类比。而概念图集前述各种思维工具之所长,更强调对事物本质与联系的把握,是对抽象概括与推理能力的形象表达。因此,思维工具的运用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
  可视化的思考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抽象、概括、区分、推理(演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逻辑思考的方法,还包括发散、聚合、递进、抽具象转化等思考方式,思维路径主要指思考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线索。教材中的几个设计环分明,脉络清晰,通过探究与分享的环节,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每个实例都与现实生活结合。   结合这些可视化思维工具,设计了以我为主题的工具实际运用的课堂,例如:
  这样的方式讲我,同学们不会觉得课堂枯燥,既认识了自己的老师,又学会了八大思维图示的运用,一举两得。
  所以,后来备课的过程中,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大量使用这样的展示方式。根据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的关于朋友的章节,尝试做了一个思维导图:
  思维可视化的众多工具中,概念图也是一种常用的形式,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一般是将某个主题的有关概念放在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相关的线连在一起,将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见,概念图是构造一个便于学习者掌握整个架构的知识网络,而思维导图则呈现的是思维过程,学生可以用来回顾知识,对比总结知识。同样是朋友的内容,如果画成概念图,则会有如下图示:
  不同的人绘制的思维导图不一样,概念图也如此,不同的人对概念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当然,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了同一内容后,所形成的概念图不一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们所画的概念图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并能准确找出错误之处。
  对于初中的学生,使用概念图还有不少困难,但对教师来说,概念圖则是思维可视化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
  3.师生的交流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非常显著,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除了语言,还有图示,还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课堂得到感和教师的幸福感都增强了。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课前,教师在对资料处理、学习单设计、课件制作时,理清思路与线索,提高效率。学生则在课前利用教师设计的学习单,运用思维图示展示自己的理解过程和预习时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展示,知识梳理,问题多角度呈现和解答。课后,学生可以用这些方法进行高效练习与训练。最终的评价也变得更为简单,是否掌握了,很多时候,一张导图就够。
  四、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未来课堂教学中的思考
  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知道思维发展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但无法将思维教育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现在你在网络平台建设和终端开发以及信息环境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比较多,深圳在推动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如何提高教学效能的“思维可视化”开发则非常有限。手机app多以题库、教学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呈现的,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架构和发展其思维能力,是信息和知识的可视化而不是思维的可视化。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的是5G时代,我们将不缺呈现的技术与工具,缺的是创造力、缺的是思维力,而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拿出勇气和精力去改变课堂。让更多老师掌握和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创造思维型课堂,开发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一举多得——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发挥系统思考能力,同时取得良好学习成绩,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唯一途径,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熊铭.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2]赵国庆.思维可视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沈英俊,王丹.八大思维图示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王晓玲,韩婉之.概念构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和写作占据着小学语文的“半壁江山”,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并提供写作的素材,写作又能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小学语文老师激励和动员学生思考,提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质量,对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结合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于写作教学的融合,旨在从研究中为语文老师提供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要】当今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时代,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直观、更具体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景,现代信息技术在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作用十分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注度以及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感受是
【摘要】英语这门语言在国际上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是大部分国内学生自小接触的外语。高中英语学习中囊括了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其中听说教学是四大技能的基础。英语老师在听说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相适应,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本文的研究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简述,分析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策略,为高中
【摘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趣味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课堂;趣味性教学   《开心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内容编排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适合采用趣味教学。但目前的英语教学,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应试教学和语法的教学,显得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无法调动学生
【摘要】在高三英语备考过程中,高考真题中的阅读语篇都是首选的阅读训练素材。本文在STEM教育理念下,研究高考真题语篇读后活动设计的实践。  【关键词】高考真题;STEM;读后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STEM教育,即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的缩写,提倡使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2017地平线报告》提出,未来1-2年内驱动基础教育应
摘 要:新课改提出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无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地区,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英语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基础的重要学科,在农村高中教育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否在农村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约着学生们未来的能力发展,影响着农村教育的提高。本文将就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浅议如何在农村高中英语课
5月30日,以“智萃教育·慧创未来”为主题的广州市花都区智慧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在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举行。该活动是花都区迄今为止最大型的智慧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唐连章、广州市教育局副巡视员林平、花都区教育局局长张克彬、花都区教育局副局长梁国洲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指导,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主办,花都区中小学共12所学校联合承办。活动设秀
【摘要】整个小学阶段数都是以计算作为最基础、最重点的过程。在每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差,要记住的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越往高年级越暴露出这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要求,需要我们一起研究并提炼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算理教学;计算技能;运算定律;计算习惯;巧用错例;计算能力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土文化特色,在“培养文化自信学子”的理念下,链接乡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大课堂,通过学技艺、看风情、探秘史、寻名士、品古建、进企业等一系列“走读顺德”研学活动,让学子体验与学习,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培育家国情怀。  【关键词】文化自信;乡土文化;家国情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
[摘 要]充分利用幼儿园里的各种资源开展体育活动,调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给孩子们创造更多自由、自主的锻炼机会,从而使他们更加愉快、乐观、自信,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活动;资源利用;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体格,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倍受关注,而各种体育活动器械设备不断更新,各种体育活动方式不断创新,体育活动资源样式繁多。在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