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我国首次提出了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逐步形成的过程。而在遥远的学习道路上,一个学生远不如一群合作的学生走得稳健,走出出彩。
美国著名教育家巴洛赫在其著作《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中曾提出:“在一个小组中确实有帮助,因为有些事实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出来,但通过合作学习和观点的交流,就可以达到更多的理解。”笔者对此尤为赞同。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一个学生独自思考远远不如一个学习小组共同讨论的效率来得高、思路来得广。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结合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目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课堂合作学习只重形式,不求实质
目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明显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这一方面体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缺乏探讨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给予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充足。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内基础好的学生反应较快,在组中便起到了牵引其他学生思路的作用,基础薄弱的学生只好“人云亦云”,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有一次笔者外出学习,在一节公开课上有位教师提问:“一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者是不盈不亏?”题目刚给出,教师就请小组开始讨论学习。事实上,本题虽有难度,但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试想,如果平时一遇难题就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势必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和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师未发挥引导作用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数学课上,“传道”,即教师要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有拓展性的问题;“授业”,即教师启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解惑”,即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豁然开朗。但是,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未尽全“引路人”的职责。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留意观察小组讨论与汇报成果时教师的行为。有的教师选取的问题探索性不强,未选取一条使学生收获丰富的“道”;有的教师没有走到小组间了解学生讨论时的思路、想法,也就没有因材施教地引导他们探索到“业”,自然也无法解决他们心中的“惑”。
3. 合作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不强
学习氛围对整个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不积极活跃的小组内,哪一个学生会产生共同研学的欲望呢?笔者常常观察班上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班上的学习小组在组成之初,由于彼此的拘谨,讨论的热情都比较有限。随着讨论学习的次数增多,有的小组变得越来越活跃,组员间彼此熟悉;而有的小组在磨合过程中进展缓慢,甚至喜欢敷衍了事,组内没有形成认真学习的作风。
4. 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习小组的成员取得进步,离不开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第二,学生汇报成果完毕,听取了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后,及时总结与反思。因此,系统而客观的评价对于小组的进步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大多数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一方面,教师容易陷入“评价发言同学”而不是“评价小组”的误区;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间评价、组内互评足够的重视。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改进措施
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后,笔者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开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转变教学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目前,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只是一种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而存在形式,事实远非如此。課堂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拓宽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前,必须先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审慎地制订教学任务,选取有探讨性的题目,并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在小组讨论前,教师给学生一两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三到四分钟的时间。教师结束小组讨论的时间是灵活机动的,这取决于小组讨论完成的情况。
2. 做好指导工作,走进合作小组
教师在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前,必先认真谨慎地选择需要讨论的问题,否则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将大打折扣。教师可多选择探究类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一题多解,小组解决这样的问题,常常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思辨能力。
在小组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应站在讲台上“远观”,而应是走下讲台,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小组中沉默寡言的学生,往往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去关注的群体。教师发现他们不敢于发表见解时,应当主动去询问他们的思考情况,鼓励他们说出思路。当听到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应该热心地解答——即便不是即刻解答,也应该是所有小组汇报完成后面对全班解答。
3. 加强小组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
小组学习氛围不活跃、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与小组成员的熟悉程度、友爱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建立学习小组之初,教师可以给小组布置文化建设的任务,包括选组长、起组名、确定小组宣言、小组成员风采展示等。
学习小组在讨论小组建设的内容时,必然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有的小组经过讨论取名“大鹏展翅”,有的小组则取名“前进号”等,这是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信心、有追求的体现。之后,教师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这样的展示过后,组员间仿佛进行了一场“桃园结义”,彼此间更熟悉、亲密,在一起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更高。
4. 完善评价体系,做到科学、客观、全面
小组汇报成果结束并非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束。小组在听取了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后要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次讨论,如此才能提高水平。
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前,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引导学生更多地陈述他们的思路、想法,而不仅仅是结果。
此外,虽然小组汇报是由一名或两名学生完成的,但教师要评价的是整个小组,而不只是汇报的学生。
除了教师的评价,小组还需要学生间的评价。一是小组自评,概括出小组探索问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二是小组间互评,从而使小组间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同时,同学间的评价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听课认真程度的有效途径,一举两得。
三、结语
全国合作教学研究会会长王坦教授曾言:“许多人也都承认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操作了一段时间后,却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不能坚持,没有耐心。合作学习的操作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用心研究和实施。”目前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仍存在漏洞,但教师只要秉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改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定能使数学课堂更多姿多彩。
美国著名教育家巴洛赫在其著作《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中曾提出:“在一个小组中确实有帮助,因为有些事实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出来,但通过合作学习和观点的交流,就可以达到更多的理解。”笔者对此尤为赞同。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一个学生独自思考远远不如一个学习小组共同讨论的效率来得高、思路来得广。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结合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目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课堂合作学习只重形式,不求实质
目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明显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这一方面体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缺乏探讨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给予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充足。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内基础好的学生反应较快,在组中便起到了牵引其他学生思路的作用,基础薄弱的学生只好“人云亦云”,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有一次笔者外出学习,在一节公开课上有位教师提问:“一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者是不盈不亏?”题目刚给出,教师就请小组开始讨论学习。事实上,本题虽有难度,但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试想,如果平时一遇难题就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势必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和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师未发挥引导作用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数学课上,“传道”,即教师要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有拓展性的问题;“授业”,即教师启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解惑”,即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豁然开朗。但是,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未尽全“引路人”的职责。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留意观察小组讨论与汇报成果时教师的行为。有的教师选取的问题探索性不强,未选取一条使学生收获丰富的“道”;有的教师没有走到小组间了解学生讨论时的思路、想法,也就没有因材施教地引导他们探索到“业”,自然也无法解决他们心中的“惑”。
3. 合作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不强
学习氛围对整个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不积极活跃的小组内,哪一个学生会产生共同研学的欲望呢?笔者常常观察班上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班上的学习小组在组成之初,由于彼此的拘谨,讨论的热情都比较有限。随着讨论学习的次数增多,有的小组变得越来越活跃,组员间彼此熟悉;而有的小组在磨合过程中进展缓慢,甚至喜欢敷衍了事,组内没有形成认真学习的作风。
4. 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习小组的成员取得进步,离不开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第二,学生汇报成果完毕,听取了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后,及时总结与反思。因此,系统而客观的评价对于小组的进步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大多数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一方面,教师容易陷入“评价发言同学”而不是“评价小组”的误区;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间评价、组内互评足够的重视。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改进措施
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后,笔者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开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转变教学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目前,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只是一种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而存在形式,事实远非如此。課堂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拓宽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前,必须先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审慎地制订教学任务,选取有探讨性的题目,并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在小组讨论前,教师给学生一两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三到四分钟的时间。教师结束小组讨论的时间是灵活机动的,这取决于小组讨论完成的情况。
2. 做好指导工作,走进合作小组
教师在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前,必先认真谨慎地选择需要讨论的问题,否则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将大打折扣。教师可多选择探究类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一题多解,小组解决这样的问题,常常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思辨能力。
在小组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应站在讲台上“远观”,而应是走下讲台,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小组中沉默寡言的学生,往往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去关注的群体。教师发现他们不敢于发表见解时,应当主动去询问他们的思考情况,鼓励他们说出思路。当听到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应该热心地解答——即便不是即刻解答,也应该是所有小组汇报完成后面对全班解答。
3. 加强小组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
小组学习氛围不活跃、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与小组成员的熟悉程度、友爱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建立学习小组之初,教师可以给小组布置文化建设的任务,包括选组长、起组名、确定小组宣言、小组成员风采展示等。
学习小组在讨论小组建设的内容时,必然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有的小组经过讨论取名“大鹏展翅”,有的小组则取名“前进号”等,这是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信心、有追求的体现。之后,教师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这样的展示过后,组员间仿佛进行了一场“桃园结义”,彼此间更熟悉、亲密,在一起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更高。
4. 完善评价体系,做到科学、客观、全面
小组汇报成果结束并非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束。小组在听取了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后要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次讨论,如此才能提高水平。
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前,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引导学生更多地陈述他们的思路、想法,而不仅仅是结果。
此外,虽然小组汇报是由一名或两名学生完成的,但教师要评价的是整个小组,而不只是汇报的学生。
除了教师的评价,小组还需要学生间的评价。一是小组自评,概括出小组探索问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二是小组间互评,从而使小组间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同时,同学间的评价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听课认真程度的有效途径,一举两得。
三、结语
全国合作教学研究会会长王坦教授曾言:“许多人也都承认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操作了一段时间后,却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不能坚持,没有耐心。合作学习的操作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用心研究和实施。”目前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仍存在漏洞,但教师只要秉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改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定能使数学课堂更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