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且思且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guang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家生活于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就免不了被本民族地域文化所影响。其中,藏族女作家梅卓对藏区独特的地域风貌及风土人情的书写就使得其作品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风情。她的散文创作立足本土,辐射大千世界,为读者绘制了一幅青藏高原藏族人生活的风俗画卷。本文试图以梅卓的散文集《走马安多》为着重点,揭示其散文创作中对独特地域文化的执着书写。
  关键词:梅卓;地域文化;自觉意识;话语表现
  作者简介:李淑娟(1990.3-),女,藏族,青海省大通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上,略显原始的生存环境铸成了藏家儿女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健康、逐水草而居,勤于劳作,乐于满足,以自然的生命形态融入自然中。正是这一方水土,养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藏族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起,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在文坛上显露头角,出现了以央珍、梅卓、白玛娜珍等为代表的藏族女性作家,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填补了藏族女性文学的空白。其中,青海女作家梅卓将创作立足于本土,用爱传达出她对本民族特有文化内涵的独特感知。她的散文集《走马安多》中诉说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日常并歌咏了藏族人民的激情和努力。虽然题目中点明了“安多”二字,但在这部散文集中,梅卓并没有仅仅单一的书写安多藏区,而是书写了整个藏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梅卓也在游走于高地之时,思考着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高原文化,用手中的笔生动的书写着高原上灿烂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对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
  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特定地域的作家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陶冶。梅卓的祖籍在青海东北部的伊扎草原上,她的父母双亲很早就离开家乡外出工作,梅卓六岁起便在都市西宁成长。她的成长历程似乎与那美丽辽阔的伊扎草原没有关联,但随后与母亲的一次回乡探亲之行以及在父亲的多次讲述下,对故乡的情感如同心底一曲动听的乐曲,让其终身怀恋、吟唱这段旋律。此外,梅卓自小就在城镇长大,学习的是汉语,无论从思维还是生活方式都疏于藏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游走于藏地、深入生活便成了她首当其冲要做的事。藏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及自然景观。在随后多次的游走中,梅卓一次次感受着安多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及安多绚烂的文化、多彩的风土人情化为笔下一篇篇作品。民族文化资源与创作时的自信心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梅卓对自身生存的地域文化怀有浓厚的感情,她在散文创作时,就有了自觉书写地域文化的意识,她以民族文化的自觉言说者的姿态表达着对青藏高原自然与人文的情感体验。或许对于梅卓而言,这种自觉言说姿态的塑成很难仅仅用热爱故土、心系民族等词汇来归结,它似乎更像是一种宿命般的选择。
  正如梅卓在《伊扎三题》之“故乡情结”中写到的:“(经筒)转起来的还有我的一直沉默着的知觉,原来,这就是令我魂牵梦绕的伊扎。我的血缘是这样遗传下来的,我的骨子里有着这么多的祖先的荣耀。我喜欢桑烟。喜欢看家乡的老人供上七盏净水,点燃长明油灯。这种淡泊与虔诚是与生俱来的,我的身上也有。”
  梅卓对故乡山水的深厚情结、对父亲生活的回忆,这一切都来源于民族记忆,也来源于文化传统与熏染。她对故土情结已完完全全地延展为一个大的故土情结——整个雪域,藏民族世居之地。这来源于骨血的选择,而塑成这种自觉的外在力量就是藏民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对地域文化的精彩呈现
  青藏高原拥有着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壮丽的雪山,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原生态的习俗、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悠久浩瀚的史诗等都是地域文化中不可多见的宝藏。《走马安多》中,梅卓用笔触及在草原生活的人们的日常琐碎和情感思想,从对藏族头饰、发饰、冠饰、服装等的详尽介绍,对藏族体育竞技运动的细致书写、描绘;到对民族神话传说、宗教活动、古老习俗的讲述,再到对整个民族品质和精神追求的揭露、阐释,无不体现着梅卓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不倦的审美追求。
  梅卓用手中的笔绘制了一幅青藏高原藏族人生活的风俗画卷。随手引来,在《新年画卷》中,梅卓勾勒了玉树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画,如转玛尼石、古迹遗存、婚俗习惯、以及婚礼和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迎接新年法会、嘉那玛尼节、炸制食品、新年男女的服饰等,还有从初一到初三河边取晨星水、献神佛、朝拜寺院、放布施、挂经蟠、抛撒风马旗、孩童游戏、到天葬台祭祀去世的亲人的等各种活动。“玉树的风俗画面在婚俗上展现了绚丽的一面。玉树藏族婚礼通常都是在充满吉祥、充满祝福的氛围中,用圣洁的哈达、醇香的美酒、虔诚的偎桑、真挚的祝愿,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梅卓对地域文化的刻画还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玉树同胞千百年来居住和生活在这片美丽的高原上,在与艰苦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形成豪放、彪悍、粗犷爽朗的性格,在衣、食、住、行,以及心理素质、语言风俗、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绚烂的民族风情。”
  其次,梅卓在作品中书写了宗教圣人们的事迹,描述各个寺院的历史,渗透着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其散文一定程度上既是高原人的生活史,也是宗教精神史, 其中既有苯教的历史,也有藏传佛教的历史。对藏传佛教寺庙的书写成为其散文的重心所在,细数一下,作品中重点叙述的大小寺庙就有29座,对寺院的介绍娓娓道来,详细介绍了寺院环境、创建者、修行过的活佛、壁画、建筑(主殿、殿顶、殿角、经卷、唐卡、法器、佛像、法会)、雕塑、经院。再现了藏地独特的宗教精神世界。
  再次,在梅卓笔下,以描绘反映藏族风情的生活小事和普通藏族民族为主,挖掘出更为典型的民族特征,关注藏民族本真的生活状态,完完全全地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生命价值。如开篇《在青海,在茫拉河上游》中作者介绍了居住在茫多草原深处的兰本加一家的生活日常,使读者们清晰地领略到了平常藏族人民生活的点滴和琐碎。
  三、对地域文化的话语表现
  梅卓自小接触学习的是汉语,因此有着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加之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使梅卓有足够的个人素质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进行思考。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梅卓在散文中以文人特有的知识理性关照着地域文化现象,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能够长久保存本民族文化原貌的“民族志”。在许多的散文作品中,梅卓都用相对理性清晰的语言记述着藏区的山水和人文,渴望构建一座世代传承、宏伟壮丽的知识大厦。对藏民族自然风物、民族历史的介绍在梅卓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在《安多:众神之居与居之众神》一文中写到:“安多是指屹立在青藏高原中部的阿庆冈嘉雪山与东北部的多拉仁摩雪山之间的广大藏区。这里‘雪山犹如水晶之宝塔,低湖犹如碧玉之坛城’,几乎每座山与湖都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责,司有地方的人丁吉祥,财畜兴旺。”
  同时,梅卓基于对青藏高原这片高山厚土的热爱,以一名藏族女性特有的情思去感触和表现藏地的山山水水及藏族儿女,并将清澈明达的写作风格、凝重深邃的笔调相结合用散文以美的形式开出繁盛的地域文化之花,外在现实通过她的心灵之笔向读者呈现了清晰地人生画面。
  结论:
  梅卓,是高原藏地上的行走者,是雪域高原的歌唱者,也是藏区地域文化的传颂者。数年间,不断游走中,她坚持考察、体验、学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化作理性深邃的文字,以散文的形式,饱满的热情,虔诚地心灵、多情的笔触关注着她挚爱的高原大地。并以她惯有的庄重、从容和亲和为我们娓娓道来“高地”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梅卓《走马安多》,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潘楠《梅卓创作中的独特地域文化寻根》,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5版.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其他文献
刘宇昆,美国华裔科幻作家,1976年出生于兰州,11岁移居美国。曾凭借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获得世界幻想文学大奖“星云奖”和“雨果奖”,也是《三体》第一、三部的译者。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有《思维的形状》《杀敌算法》等。  因为小学五年级就去了美国,刘宇昆现在的中文说得并不利索,虽是母语,反而像门新学的外语。但他极少中英文混杂。“我的中文写作现在仍是小学五年级的水平,但在理解和鉴赏中文方面,还是不错
摘 要: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无论在叙事、结构、手法还是语言上都别具一格。他的创作受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他学习艺术的动力。翻译文学是王小波接触到西方文化资源的最主要的桥梁。其中王道乾先生的译笔和文学语言更是对王小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关键词:王道乾;语言艺术;王小波;影响  作者简介:覃琛然,广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作为现代中外戏剧的巨匠,易卜生和曹禺的文学关系一直以来为学界所关注。曹禺本人也在不同的环境中提到易卜生与自己的关系,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否认易卜生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本文以易卜生《娜拉》和曹禺《雷雨》为例,从创作背景和形象差异两个方面探寻易卜生对曹禺的影响及曹禺对易卜生戏剧的超越。  关键词:易卜生;曹禺;《娜拉》;《雷雨》  作者简介:罗茜莎,女,安徽阜阳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文艺
摘 要:珍妮特·温特森作为当代英国畅销小说作家之一,其首部代表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以半自传体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同性恋这一边缘群体,在自我身份认同中所面临来自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多重压力,而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最真实的自我。主人公珍妮特从而走上了一段心灵上的自我救赎,坚持本我的道路。最终得以破茧重生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身份认同;自我救赎  作者简介:修姝君,女,吉林延边
摘 要:契诃夫是俄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塑造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创作题材广泛丰富,涉及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以小说《姚尼奇》为例,从小说标题入手简要分析契诃夫笔下部分知识分子无力摆脱环境影响,最终丧失其本性和信仰的可悲结局。契诃夫在作品中批判知识分子精神危机,并提出了个体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  关键词:契诃夫;标题含义;知识分子;庸俗  作者简介:王泽宇(1990-),黑龙江省牡丹江
摘 要:与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相比,新世纪的诗歌面临着来自于现代化生活、商品经济潮流和诗歌自身发展需要等多方面的挑战。缺乏新意、艺术失衡的新诗因无法对社会现实产生足够而直接的影响而陷入了信任危机,日益走向边缘。新世纪诗歌生长的可能与希望在哪里?不为外部环境所惑,坚守诗歌阵地的诗人们在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中,选择回归传统,寻求新世纪诗歌的诗意“突围”。本文拟从西化倾向的理性反思、精神家园的缅怀建构和文化自
北極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参观当地的野生动物和美妙的景观,同时体验 当地文化。  The icy beauty of the Arctic attracts thousands of visitors every year to see its wonderful wildlife, landscape and local cultures. Visitors can take ships
作者简介:李正阳(1999012-),男,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2014级13班高中在读。  你說,城市绵延不绝,你看不到世界的尽头。那双落寞的眼神,一如原始的忧郁。你看不到世界的尽头,可我却看见了你的尽头——在珍妮弗尼号的怀里燃烧,没入了大海,灰飞烟灭。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你的寂寞的心有光的地方便能安放。  寂静的深夜里我安然的读着1900寫给他朋友最后的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摘抄在白纸上,送给自己。
【摘 要】   网络教学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使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之中。为了了解其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各地的50多所职业学校的网络教学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调查了职业学校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以及教师使用平台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在平台建设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如何设计职业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以及如何发挥平台效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突如其來的大火让高中的第一天姗姗来迟,也让“我”惴惴不安。妈妈的鼓励、崭新的校园、优秀的师长,一切都让高中的第一天充满了新奇与希望,也让“我”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  1 I knew my first day of high school would be challenging. There would be higher expectations and the teachers w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