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把文章念出声来,将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他们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培养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然而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并不让人乐观 。
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对于朗读的训练,通常是要求学生通顺流畅的读书,小学语文的朗读训练应 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 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 言的直接感受。一篇好的文章,长篇大论的讲解半天不如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几 遍,更能领悟其中的内涵。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朗 读才能表现的更透彻。作者的情感深深的感染了学生,文章的语言也就成为学生 活的语言。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 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 天性, 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 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 “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这里要提一点, “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 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 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如在范读《倔强的小红军》时,我启发学生注意比较我读的与他们读的有什么区别。我用了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朗读后,很快就发现有好几个学生都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所感染,脸上都挂着泪珠。学生说听了我的朗读后,感觉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仿佛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他们都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他们机械地去模仿教师的语调,而是要让他们在自己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运用自己的想象把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地用真挚自然的感情去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经过充分的理解和朗读课文 之后,可为后来更深一步地理解与分析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 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 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讲究朗读技巧。这就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读的句子是棵柳树,头脑中就应该出现一棵柳树。在朗读时头脑应浮现出反映课文内容的画面,语气中应读出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做具体的、持久的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旬、反问句等几种句式的语气读法,再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变化。
四、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方式多样化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作为语文老师,应明确的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和讲的位置,课堂上多留时间给学生读的机会,所以在朗读时可 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巧妙点评学生朗读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那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领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教师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红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黑河教育,2011,09.
[2]胡香玲.淺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06.
[3]史定东.关于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培养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然而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并不让人乐观 。
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对于朗读的训练,通常是要求学生通顺流畅的读书,小学语文的朗读训练应 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 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 言的直接感受。一篇好的文章,长篇大论的讲解半天不如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几 遍,更能领悟其中的内涵。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朗 读才能表现的更透彻。作者的情感深深的感染了学生,文章的语言也就成为学生 活的语言。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 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 天性, 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 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 “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这里要提一点, “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 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 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如在范读《倔强的小红军》时,我启发学生注意比较我读的与他们读的有什么区别。我用了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朗读后,很快就发现有好几个学生都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所感染,脸上都挂着泪珠。学生说听了我的朗读后,感觉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仿佛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他们都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他们机械地去模仿教师的语调,而是要让他们在自己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运用自己的想象把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地用真挚自然的感情去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经过充分的理解和朗读课文 之后,可为后来更深一步地理解与分析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 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 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讲究朗读技巧。这就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读的句子是棵柳树,头脑中就应该出现一棵柳树。在朗读时头脑应浮现出反映课文内容的画面,语气中应读出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做具体的、持久的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旬、反问句等几种句式的语气读法,再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变化。
四、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方式多样化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作为语文老师,应明确的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和讲的位置,课堂上多留时间给学生读的机会,所以在朗读时可 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巧妙点评学生朗读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那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领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教师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红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黑河教育,2011,09.
[2]胡香玲.淺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06.
[3]史定东.关于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