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喻,提高将汉语(在新加坡叫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隐喻学习的重视,能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
关键词: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人体隐喻化 概念 认知
一、引言
传统的隐喻观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定义:“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 简称为“替代论”。 当代的隐喻观是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该类事物。”其中作为始源域的“它类事物”是隐喻认知的基础,通常是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由于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作用,当时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人类最熟悉的、经常体验和感知的就是人类本体与周围的东西。所以人体最早被用于隐喻。经过长久的发展,隐喻已是无处不在,只要你学会了隐喻,掌握了隐喻,就能事半功倍,促进汉语学习。
二、人体隐喻化构词
人体范畴是属于基本等级范畴(即原型),人体隐喻化所构成的词也应属于基本等级范畴的词。例如:仅汉语的“心”这一人体部位,就可进行三个层次的隐喻化:(1)三维空间的隐喻:如“心房”、“心窝”、“心室”、“心宽”、“开心”、“关心”、“心扉”、“心软”、“一颗心”、“心中”、“心理”等;(2)二维空间的隐喻:如“心田”、“心坎”、“心潮”、“心海”等;(3)一维空间隐喻:如“一条心”、“细心”、“心路”、“心弦”、“语重心长”等;还有带感情的隐喻化词汇:“爱心”、“善心”、“好心”、“热心”、“开心”、“伤心”、“滚烫的心”;数学中的“中心”、“圆心”、“同心“;物理学中的“重心”、“向心”、“离心”;又例:“头”这个人体器官隐喻化所得:“筷子头”、“牙刷头”、“水龙头”、“淋浴头”、“铅笔头”、“脚趾头”、“手头”、“棍头”、“床头”、“低头”、“抬头”、“绳头”、“街头”、“布头”等等。
以上这种类型的隐喻词语属于基本等级范畴,具有下述一些特征:一是词性简单、音节较少、不可分析的本族词语;是中性词,使用频率高。二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有较大的任意性,但形式固定;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三是易于发展,形成隐喻。既然这些是基本规范性,那么由此扩展,孩子们也比较容易学会,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作为第二语言的华文教师(新加坡称汉语为华文),就应该将学生们已学习的词语分门别类, 将相似的、相反的,或相连的、相近的放于一个范畴,集中强化巩固效果。这样实践的结果是多、快、好、省。即学习者掌握得多,记得快,效果好,省时间。
三、概念隐喻
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不知不觉就会学习或运用到更多的隐喻,隐喻也能帮助理解不同领域的隐喻,这就用到了概念隐喻。例如:在化学中,原子结构这一概念,用专业术语讲解电子在微观世界的排布,是不容易理解的。 因为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常抽象。但若用“小型太阳系”来描述之就非常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目标”——原子结构中电子的排布如同缩小的太阳系,在原子结构中电子也是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就像地球围绕太阳一样;并且每个电子除了高速沿着一定的轨道旋转外还有自转。而地球也是除了有沿着轨道的公转外还有自转。这样“始源”或称“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或是“目标域”使学习者借助于熟悉的太阳系,立刻理解原子结构。在每一个不同的概念被激活时,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与认知同时被激活。也就是说它们的本体或喻体的结点,被激活之后,继而皆可以激活各自所在的子系统(神经元、突触的传导作用),并在一定时间内使两个子系统的许多概念的结点都处于激活状态。这种激活状态能够激活一系列的联通关系。再举一个例子“刻舟求剑”是说寻找宝剑的那个人不知变通,“死板教条”,船已走远了,哪里还可以找到掉在水中的剑!一想到这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同样意义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墨守成规”等一系列的同义成语。奇妙的是,竟然还同时想起“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急中生智”等相反意义的成语。正如本文开始时所言,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因为隐喻的不断发展、深入,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隐喻形式补充说明事物的不同侧面;隐喻已深深地扎根于汉文化之中,成为人们本能的思维方式。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就可以将隐喻全部都囊括一空,了如指掌。
四、隐喻的创造性运用
“提款机吃了我三张卡了”。吃是与“口”有关的,同时与食物有关的,机器有“口”,卡进了机器的“口”出不来了。把国家隐喻成人,他(国家)可以是“刚诞生”、“青年”、“年轻的祖国”、可以是“健康”“强大”、“生病”“受伤”或“复原”,可以有“邻居”、“有家人”“有儿女”,“祖国啊,我的母亲!”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国家还可以有“朋友”、“有敌人”、“有盟友”,“美国现在正在恢复元气”、“美国正在走向衰落”、“日本正处于一蹶不振之际”。地名、河流、山川、自然景色也可以被隐喻为人:“黄河啊,伟大的母亲!您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但可以单独隐喻,同时还可连串使用,如“我们国家必须保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输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朝气蓬勃,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政治的修辞与隐喻是为了说服别人或服务于控制;然而科学中的隐喻为的是将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解释得简单明了,更易理解。如“线粒体是生物的发电站”、“DNA是遗传密码”、“心脏是个水泵”。“十年栽树,百年树人”。隐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文文化之中的,所以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美,体现汉语语言之魅力是无穷的。展现魅力不光是为了吸引观看,更主要的是要记得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是思维的方式。作为第二语言教导汉语的一名教师,必须依照认知学理论,遵循隐喻发展的规律,开展最基本的隐喻字、词的学习,接着在具体使用中加上一些实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等进行扩展。
五、结束语
将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海外汉语教师,应该学习认知理论,并作为教课的策略指导,遵循隐喻本身的发展规律,由初始阶段的字、词到扩展、补充,再到对原型进行相关(相似性、联系性、解释性、抽象性以及相反性)范畴的划分,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身份、动机、要求、社会背景、民族文化、感情认知各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教学裁剪。 只要沿着隐喻一步步发展的台阶拾级而上,很快便会跨进汉语语言的光辉殿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第二十一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956.
[2]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观[J].外语研究.1997(01):11-1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4]李福印.研究隐喻学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04):44—49.
[5]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2):58-93.
[6]黄宣范.汉语是一种转喻语言[R].提交第六届认知语言国际会议论文,1999.
关键词: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人体隐喻化 概念 认知
一、引言
传统的隐喻观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定义:“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 简称为“替代论”。 当代的隐喻观是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该类事物。”其中作为始源域的“它类事物”是隐喻认知的基础,通常是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由于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作用,当时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人类最熟悉的、经常体验和感知的就是人类本体与周围的东西。所以人体最早被用于隐喻。经过长久的发展,隐喻已是无处不在,只要你学会了隐喻,掌握了隐喻,就能事半功倍,促进汉语学习。
二、人体隐喻化构词
人体范畴是属于基本等级范畴(即原型),人体隐喻化所构成的词也应属于基本等级范畴的词。例如:仅汉语的“心”这一人体部位,就可进行三个层次的隐喻化:(1)三维空间的隐喻:如“心房”、“心窝”、“心室”、“心宽”、“开心”、“关心”、“心扉”、“心软”、“一颗心”、“心中”、“心理”等;(2)二维空间的隐喻:如“心田”、“心坎”、“心潮”、“心海”等;(3)一维空间隐喻:如“一条心”、“细心”、“心路”、“心弦”、“语重心长”等;还有带感情的隐喻化词汇:“爱心”、“善心”、“好心”、“热心”、“开心”、“伤心”、“滚烫的心”;数学中的“中心”、“圆心”、“同心“;物理学中的“重心”、“向心”、“离心”;又例:“头”这个人体器官隐喻化所得:“筷子头”、“牙刷头”、“水龙头”、“淋浴头”、“铅笔头”、“脚趾头”、“手头”、“棍头”、“床头”、“低头”、“抬头”、“绳头”、“街头”、“布头”等等。
以上这种类型的隐喻词语属于基本等级范畴,具有下述一些特征:一是词性简单、音节较少、不可分析的本族词语;是中性词,使用频率高。二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有较大的任意性,但形式固定;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三是易于发展,形成隐喻。既然这些是基本规范性,那么由此扩展,孩子们也比较容易学会,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作为第二语言的华文教师(新加坡称汉语为华文),就应该将学生们已学习的词语分门别类, 将相似的、相反的,或相连的、相近的放于一个范畴,集中强化巩固效果。这样实践的结果是多、快、好、省。即学习者掌握得多,记得快,效果好,省时间。
三、概念隐喻
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不知不觉就会学习或运用到更多的隐喻,隐喻也能帮助理解不同领域的隐喻,这就用到了概念隐喻。例如:在化学中,原子结构这一概念,用专业术语讲解电子在微观世界的排布,是不容易理解的。 因为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常抽象。但若用“小型太阳系”来描述之就非常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目标”——原子结构中电子的排布如同缩小的太阳系,在原子结构中电子也是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就像地球围绕太阳一样;并且每个电子除了高速沿着一定的轨道旋转外还有自转。而地球也是除了有沿着轨道的公转外还有自转。这样“始源”或称“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或是“目标域”使学习者借助于熟悉的太阳系,立刻理解原子结构。在每一个不同的概念被激活时,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与认知同时被激活。也就是说它们的本体或喻体的结点,被激活之后,继而皆可以激活各自所在的子系统(神经元、突触的传导作用),并在一定时间内使两个子系统的许多概念的结点都处于激活状态。这种激活状态能够激活一系列的联通关系。再举一个例子“刻舟求剑”是说寻找宝剑的那个人不知变通,“死板教条”,船已走远了,哪里还可以找到掉在水中的剑!一想到这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同样意义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墨守成规”等一系列的同义成语。奇妙的是,竟然还同时想起“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急中生智”等相反意义的成语。正如本文开始时所言,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因为隐喻的不断发展、深入,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隐喻形式补充说明事物的不同侧面;隐喻已深深地扎根于汉文化之中,成为人们本能的思维方式。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就可以将隐喻全部都囊括一空,了如指掌。
四、隐喻的创造性运用
“提款机吃了我三张卡了”。吃是与“口”有关的,同时与食物有关的,机器有“口”,卡进了机器的“口”出不来了。把国家隐喻成人,他(国家)可以是“刚诞生”、“青年”、“年轻的祖国”、可以是“健康”“强大”、“生病”“受伤”或“复原”,可以有“邻居”、“有家人”“有儿女”,“祖国啊,我的母亲!”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国家还可以有“朋友”、“有敌人”、“有盟友”,“美国现在正在恢复元气”、“美国正在走向衰落”、“日本正处于一蹶不振之际”。地名、河流、山川、自然景色也可以被隐喻为人:“黄河啊,伟大的母亲!您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但可以单独隐喻,同时还可连串使用,如“我们国家必须保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输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朝气蓬勃,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政治的修辞与隐喻是为了说服别人或服务于控制;然而科学中的隐喻为的是将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解释得简单明了,更易理解。如“线粒体是生物的发电站”、“DNA是遗传密码”、“心脏是个水泵”。“十年栽树,百年树人”。隐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文文化之中的,所以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美,体现汉语语言之魅力是无穷的。展现魅力不光是为了吸引观看,更主要的是要记得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是思维的方式。作为第二语言教导汉语的一名教师,必须依照认知学理论,遵循隐喻发展的规律,开展最基本的隐喻字、词的学习,接着在具体使用中加上一些实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等进行扩展。
五、结束语
将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海外汉语教师,应该学习认知理论,并作为教课的策略指导,遵循隐喻本身的发展规律,由初始阶段的字、词到扩展、补充,再到对原型进行相关(相似性、联系性、解释性、抽象性以及相反性)范畴的划分,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身份、动机、要求、社会背景、民族文化、感情认知各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教学裁剪。 只要沿着隐喻一步步发展的台阶拾级而上,很快便会跨进汉语语言的光辉殿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第二十一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956.
[2]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观[J].外语研究.1997(01):11-1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4]李福印.研究隐喻学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04):44—49.
[5]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2):58-93.
[6]黄宣范.汉语是一种转喻语言[R].提交第六届认知语言国际会议论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