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閱读是学生综合运用词汇、概括、思维等能力的综合;是培养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些许策略,在本文中就展开简单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60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的阅读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探究。
一、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通过说话,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经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可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如《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挂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启发学生质疑,調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教师帮助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了,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高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使其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只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
如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位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位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有学过的词语。开拓思路,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十五小 325600)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60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的阅读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探究。
一、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通过说话,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经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可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如《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挂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启发学生质疑,調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教师帮助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了,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高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使其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只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
如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位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位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有学过的词语。开拓思路,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十五小 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