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社会普遍提倡“赏识”教育,使得老师们再也不敢随意批评学生。殊不知,就在这过分的关爱、没有惩罚的教育中,孩子的责任心慢慢地淡化和消失了。试想一下,一个缺少责任心的人怎么可能认真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怎么会真正关心他人?怎么会真诚地与他人合作?还怎么可能有实现远大抱负所需要的坚强意志?所以,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抓起,一点一滴积累。
【关键词】思想教育;责任培养;方法
一、正确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1.学会自理,理解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学生也是家庭的一员,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承担他们该承担的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拿碗筷、抹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例如:“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件事,唱首歌,亲手做张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捶捶背,说说心里话等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家人的关心和理解。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为家里出一分力,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确定角色,明确责任。每个学生都担当着一定的角色。从学生自身来说,他是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是班集体的一份子、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公民。这些固定角色决定着某些事情是他这个人必须做的。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班集体中,都要和其他人群接触,这就决定了他们又有了新的角色:班干部、值日生、朋友、邻居等。这些不固定的角色又决定着他们要多承担一些责任:班干部就要负责班级工作,协助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值日生就要按天做完值日,负责为大家创设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同学就要与别人友好相处,团结起来共同进步……
二、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1.在阅读中感受责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为此,我开展了“在书海中畅游”的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感动中国人物”言行所鼓舞;在5.12汶川大地震时,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收集了关于汶川地震中人民解放军、白衣战士消防战士、教师等人物抗震救灾事迹的资料和图片,让他们铭记这些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学习他们“只要有一分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高度负责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在工作中确定责任。确定责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任务,通过自己管理自己履行责任。而工作设计能让学生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中,通过互相帮助、督促提高责任能力,把良好的主观积极性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是学生就要对学习负责,是班干部就要对同学们负责,是家庭的一员就要对家庭负责。那么,如何才能负责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作设计进行,也就是把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门类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逐步落实。
3.在适度“惩罚”中提高责任。现代社会尊崇“赏识教育”,的确,“赏识教育”在教育中不可缺少,惩罚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惩罚需要尊重与信任。教师要为学生着想,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力,考虑到学生的尊严和面子。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要惩罚他,首先得肯定他是个好孩子,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是个懂事的孩子,但今天这件事情你太冲动了,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如果你是他,看到别人对自己这样,你会怎么想呢?”
惩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年幼孩子往往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所以,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教育。
三、参与实践——形成责任感的道德行为
1.深入社会,养成习惯。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让他们迫切地感受责任感的重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大小巨细的事情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呢?孩子们通过讨论,决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孩子们有的走向街头巷尾,来到企事机关,有的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调查了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其中,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个体户张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神舟七号顺利升空是十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等事例令孩子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由于某些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矿难使一个个家庭不再完整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的讲述,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和一篇篇诗文的赏析,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责任感对于各行各业显得多么的重要啊!这是大家的心声,也是同学们从小抓起,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2.主动分担,自觉尽责。在班级里,让学生充当主角,广开渠道,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每天晨会课讲一个小故事,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两周一次的自主班会课也是学生自愿报名当主持人,并负责内容的编排、主持稿的撰写;实行班长值周和小组长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和得到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角色变换中学会管理,学会组织活动,学当班级小主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按其各种活动内容,建立了学习互助岗、板报宣传岗、卫生监督岗、安全巡查岗、课外兴趣岗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养成自觉投入的好习惯。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小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培养,一时的热忱容易,持久的热忱困难;短暂的成功容易,持续的成功困难。我们必须时时求新,日日求进,避免自足自满,能够把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与自己荣辱相关,祸福与共的事,我们的实验才能真正有实效,才能让责任感植根于学生心中,我们也才是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会然,张杏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中小学教育与管理》,1999.10
[2]刘范美.《关于责任感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
[3]赵文静.《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0.10
【关键词】思想教育;责任培养;方法
一、正确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1.学会自理,理解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学生也是家庭的一员,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承担他们该承担的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拿碗筷、抹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例如:“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件事,唱首歌,亲手做张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捶捶背,说说心里话等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家人的关心和理解。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为家里出一分力,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确定角色,明确责任。每个学生都担当着一定的角色。从学生自身来说,他是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是班集体的一份子、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公民。这些固定角色决定着某些事情是他这个人必须做的。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班集体中,都要和其他人群接触,这就决定了他们又有了新的角色:班干部、值日生、朋友、邻居等。这些不固定的角色又决定着他们要多承担一些责任:班干部就要负责班级工作,协助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值日生就要按天做完值日,负责为大家创设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同学就要与别人友好相处,团结起来共同进步……
二、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1.在阅读中感受责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为此,我开展了“在书海中畅游”的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感动中国人物”言行所鼓舞;在5.12汶川大地震时,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收集了关于汶川地震中人民解放军、白衣战士消防战士、教师等人物抗震救灾事迹的资料和图片,让他们铭记这些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学习他们“只要有一分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高度负责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在工作中确定责任。确定责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任务,通过自己管理自己履行责任。而工作设计能让学生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中,通过互相帮助、督促提高责任能力,把良好的主观积极性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是学生就要对学习负责,是班干部就要对同学们负责,是家庭的一员就要对家庭负责。那么,如何才能负责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作设计进行,也就是把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门类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逐步落实。
3.在适度“惩罚”中提高责任。现代社会尊崇“赏识教育”,的确,“赏识教育”在教育中不可缺少,惩罚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惩罚需要尊重与信任。教师要为学生着想,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力,考虑到学生的尊严和面子。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要惩罚他,首先得肯定他是个好孩子,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是个懂事的孩子,但今天这件事情你太冲动了,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如果你是他,看到别人对自己这样,你会怎么想呢?”
惩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年幼孩子往往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所以,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教育。
三、参与实践——形成责任感的道德行为
1.深入社会,养成习惯。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让他们迫切地感受责任感的重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大小巨细的事情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呢?孩子们通过讨论,决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孩子们有的走向街头巷尾,来到企事机关,有的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调查了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其中,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个体户张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神舟七号顺利升空是十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等事例令孩子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由于某些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矿难使一个个家庭不再完整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的讲述,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和一篇篇诗文的赏析,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责任感对于各行各业显得多么的重要啊!这是大家的心声,也是同学们从小抓起,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2.主动分担,自觉尽责。在班级里,让学生充当主角,广开渠道,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每天晨会课讲一个小故事,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两周一次的自主班会课也是学生自愿报名当主持人,并负责内容的编排、主持稿的撰写;实行班长值周和小组长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和得到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角色变换中学会管理,学会组织活动,学当班级小主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按其各种活动内容,建立了学习互助岗、板报宣传岗、卫生监督岗、安全巡查岗、课外兴趣岗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养成自觉投入的好习惯。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小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培养,一时的热忱容易,持久的热忱困难;短暂的成功容易,持续的成功困难。我们必须时时求新,日日求进,避免自足自满,能够把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与自己荣辱相关,祸福与共的事,我们的实验才能真正有实效,才能让责任感植根于学生心中,我们也才是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会然,张杏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中小学教育与管理》,1999.10
[2]刘范美.《关于责任感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
[3]赵文静.《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