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知识是初中语文的必考内容,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在考场上失分率却是很高的。如何学好古诗词呢?这就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简单说来即读懂学透是基础,巩固是关键,运用和创新是宗旨。
关键词:理解 潜力 技巧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填空、鉴赏、运用题题型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在中考复习中,学生对有关古诗词的题很是头疼,认为它神秘莫测,不管平时怎样认真复习,考试时都难免失分。
根据上述情况,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与阅卷经验,我归纳了一下学生古诗词鉴赏阅读题失分的原因:首先是对古诗词的有关知识一知半解;其次是对古诗词鉴赏题的范围不太了解;三是古诗词的试题问法多样,术语繁多。
事实上,不管试题形式怎样变化,考查的内容也无非还是作品塑造的形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因此要想在考场上游刃有余,还是大有可能的,但关键是要在平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抓住重点,掌握一些学习技巧。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典故运用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理解作品。例如在讲李清照的作品时,应讲清当时的南宋朝廷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金军入侵,朝廷岌岌可危,百姓流离失所;再结合她的身世——古籍散失,丈夫病逝,国破家亡,心情郁闷,我们便以此为分水岭,将其作品分为两大风格,体会她的前期和后期迥然不同的风格。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如梦令》和《武陵春》、《醉花阴》就是非常典型的两种风格。再如讲杜甫的作品时,我们应抓住杜甫是位典型的爱国诗人这一点,那么他的作品主题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抓重点语句,例如典故的运用对整首诗词思想感情表达的作用。有些诗词的主旨皆隐藏于典故之中。如苏轼的《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讲的是孙权射猛虎的故事,那么今天鬓已微霜的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之情谊,竟然也要仿效孙权,那他的豪情也就溢于言表,苏派的豪放词风也就体现出来了。再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又是一个典故,只要彻底明白了这个典故的意思,那作者的一番渴望被重新启用的深情就跃然纸上了。其实运用典故的句子也往往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像“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在学习中我们不妨把初中古诗词运用典故的篇目或诗句总结下来。
第二,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潜力。讲解诗歌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闭目,教师以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就以《出塞》为例,可以这样引导:一望无际的大漠,清冷的月光照着大地,沙石反射的寒光更加凄凉。远处,战火残余的烽烟还在袅袅上升,空气中还弥漫着血腥屠杀的气息,戍边已久的战士几经生死搏杀,现在,却难以入眠,睡眼望明月,思念着故土家园,思念着亲人朋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闱,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战士之苦不言而喻。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篇幅短小,但作者在艺术表现上,却别具匠心,运用一组名词,选取几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从而烘托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这样,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特有的秋景图: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一旅者骑马踽踽而行,渐渐地远去的是落寞的背影。这种“以文解诗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还能开发学生潜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从古诗词的题材入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归纳分类,这样既条理清楚,又心中有数。按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初中范围内的古诗词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思念诗等几种。
1.送别诗。古人送别时有备酒饯行的,有折杨柳相送的,还有以诗赠别的。所有这些,都可表达离情别绪这一主题,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2.边塞诗。这种诗歌往往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但也并不是无原则地讴歌战争,有时也表现战争的艰苦,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时也表达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田园诗。这类诗内容上或赞美田园风光,或抒写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之情,或表达对污浊世俗的鄙弃,语言也往往清新自然,像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四,在平常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加大古诗词的阅读量。对于课本上推荐的课外古诗词,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尽可能地熟读成诵,通过积累,逐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常言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充分体现了阅读对理解诗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经过以上几点,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词的技巧,可能你也会觉得古诗词的学习不是很难了,但当我们学会一首古诗词时,一定不要被当时的喜悦冲昏头脑,记住以后要复习,(当然也包括以前学过的)因为经常复习才是制胜的法宝。复习是巩固,更是提高!
总之,古诗词这一瑰丽的奇葩之所以流传到今天,依靠的是它内在的“神韵”,如果我们能认真读之咏之,玩味其中,含英咀华,搞好古诗词教学研究,就一定会使语文学习充满诗意,让人歆享精华与完美。但是,学好古诗词,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积累,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我相信,只要学生们肯努力,一定能学好,一定能在中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支舜.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07月.
[2]中学生古诗词赏析300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2006年11月.
关键词:理解 潜力 技巧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填空、鉴赏、运用题题型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在中考复习中,学生对有关古诗词的题很是头疼,认为它神秘莫测,不管平时怎样认真复习,考试时都难免失分。
根据上述情况,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与阅卷经验,我归纳了一下学生古诗词鉴赏阅读题失分的原因:首先是对古诗词的有关知识一知半解;其次是对古诗词鉴赏题的范围不太了解;三是古诗词的试题问法多样,术语繁多。
事实上,不管试题形式怎样变化,考查的内容也无非还是作品塑造的形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因此要想在考场上游刃有余,还是大有可能的,但关键是要在平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抓住重点,掌握一些学习技巧。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典故运用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理解作品。例如在讲李清照的作品时,应讲清当时的南宋朝廷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金军入侵,朝廷岌岌可危,百姓流离失所;再结合她的身世——古籍散失,丈夫病逝,国破家亡,心情郁闷,我们便以此为分水岭,将其作品分为两大风格,体会她的前期和后期迥然不同的风格。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如梦令》和《武陵春》、《醉花阴》就是非常典型的两种风格。再如讲杜甫的作品时,我们应抓住杜甫是位典型的爱国诗人这一点,那么他的作品主题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抓重点语句,例如典故的运用对整首诗词思想感情表达的作用。有些诗词的主旨皆隐藏于典故之中。如苏轼的《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讲的是孙权射猛虎的故事,那么今天鬓已微霜的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之情谊,竟然也要仿效孙权,那他的豪情也就溢于言表,苏派的豪放词风也就体现出来了。再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又是一个典故,只要彻底明白了这个典故的意思,那作者的一番渴望被重新启用的深情就跃然纸上了。其实运用典故的句子也往往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像“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在学习中我们不妨把初中古诗词运用典故的篇目或诗句总结下来。
第二,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潜力。讲解诗歌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闭目,教师以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就以《出塞》为例,可以这样引导:一望无际的大漠,清冷的月光照着大地,沙石反射的寒光更加凄凉。远处,战火残余的烽烟还在袅袅上升,空气中还弥漫着血腥屠杀的气息,戍边已久的战士几经生死搏杀,现在,却难以入眠,睡眼望明月,思念着故土家园,思念着亲人朋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闱,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战士之苦不言而喻。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篇幅短小,但作者在艺术表现上,却别具匠心,运用一组名词,选取几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从而烘托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这样,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特有的秋景图: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一旅者骑马踽踽而行,渐渐地远去的是落寞的背影。这种“以文解诗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还能开发学生潜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从古诗词的题材入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归纳分类,这样既条理清楚,又心中有数。按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初中范围内的古诗词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思念诗等几种。
1.送别诗。古人送别时有备酒饯行的,有折杨柳相送的,还有以诗赠别的。所有这些,都可表达离情别绪这一主题,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2.边塞诗。这种诗歌往往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但也并不是无原则地讴歌战争,有时也表现战争的艰苦,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时也表达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田园诗。这类诗内容上或赞美田园风光,或抒写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之情,或表达对污浊世俗的鄙弃,语言也往往清新自然,像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四,在平常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加大古诗词的阅读量。对于课本上推荐的课外古诗词,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尽可能地熟读成诵,通过积累,逐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常言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充分体现了阅读对理解诗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经过以上几点,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词的技巧,可能你也会觉得古诗词的学习不是很难了,但当我们学会一首古诗词时,一定不要被当时的喜悦冲昏头脑,记住以后要复习,(当然也包括以前学过的)因为经常复习才是制胜的法宝。复习是巩固,更是提高!
总之,古诗词这一瑰丽的奇葩之所以流传到今天,依靠的是它内在的“神韵”,如果我们能认真读之咏之,玩味其中,含英咀华,搞好古诗词教学研究,就一定会使语文学习充满诗意,让人歆享精华与完美。但是,学好古诗词,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积累,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我相信,只要学生们肯努力,一定能学好,一定能在中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支舜.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07月.
[2]中学生古诗词赏析300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