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基本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过程被分为六要素,其中第一要素就是“提出问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心态。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是问题。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没有问题很难激发人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没有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问题意识形成后,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过程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问题解决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尽量让更多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进行学习,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他们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刚开始学物理时学生往往不敢提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宽容的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的不成熟,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对提出新颖独特、别出心裁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经常这样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学生的提问从比较简单现象的入手。在学习水的沸腾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水在沸腾前产生的气泡由大变小,而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由小变大。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肯定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教师和学生一起既完成了实验,又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应用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卫星上天、嫦娥一号,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随时都在被应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反对这种心理特征,调动他们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求知欲,转化为潜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这时要注意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上来。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容易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还要对一些探究问题,提供必要的问题背景,创设合理的、具体的问题情景,展示出明显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想有所想、思有所思、说有所说、做有所做,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感知到大量的物理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从课本中提出问题:教材是实施新课改的载体,新教材上有趣的插图,在“科学世界”中介绍生动的物理小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阅读这些现成的材料,然后提出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压强时,让学生观察课本前的两幅插图,重点观察蝉的口器和骆驼的脚掌的形状,提示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三、对学生问题的评价方法和方式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掌握一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首先,应该评价提出问题表达是否确切,用词是否恰当;其次,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落脚点是否清晰,方向性是否明确;最后,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否用已有的知识给予探究。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直接评价。教师针对实例不断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越来越科学,质量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是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有学生参与互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也可以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的评价。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有一些受到课堂时间、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当时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在此时因势利导把问题留到课外学生去探究,问题在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源与思,思源与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提高学生挖掘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既能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个主动探究,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和认识其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河北省大名县张集中学)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心态。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是问题。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没有问题很难激发人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没有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问题意识形成后,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过程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问题解决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尽量让更多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进行学习,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他们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刚开始学物理时学生往往不敢提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宽容的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的不成熟,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对提出新颖独特、别出心裁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经常这样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学生的提问从比较简单现象的入手。在学习水的沸腾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水在沸腾前产生的气泡由大变小,而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由小变大。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肯定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教师和学生一起既完成了实验,又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应用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卫星上天、嫦娥一号,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随时都在被应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反对这种心理特征,调动他们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求知欲,转化为潜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这时要注意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上来。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容易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还要对一些探究问题,提供必要的问题背景,创设合理的、具体的问题情景,展示出明显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想有所想、思有所思、说有所说、做有所做,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感知到大量的物理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从课本中提出问题:教材是实施新课改的载体,新教材上有趣的插图,在“科学世界”中介绍生动的物理小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阅读这些现成的材料,然后提出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压强时,让学生观察课本前的两幅插图,重点观察蝉的口器和骆驼的脚掌的形状,提示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三、对学生问题的评价方法和方式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掌握一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首先,应该评价提出问题表达是否确切,用词是否恰当;其次,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落脚点是否清晰,方向性是否明确;最后,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否用已有的知识给予探究。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直接评价。教师针对实例不断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越来越科学,质量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是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有学生参与互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也可以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的评价。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有一些受到课堂时间、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当时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在此时因势利导把问题留到课外学生去探究,问题在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源与思,思源与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提高学生挖掘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既能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个主动探究,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和认识其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河北省大名县张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