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BYOD(自带式设备)也逐渐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
的启示》为例,探索基于BYOD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BYOD;项目式学习;学科整合;多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语文教学大多以章节作为教学基本单元,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将本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有效整合,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的能力较弱。另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考试为核心,学生学习乏味,学习主动性差。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缺乏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及适应信息时代所必需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引发我们课题组的思考:如何利用BYOD(自带式设备)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BYOD:自带设备,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使用自己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的做法。笔者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强调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等特征,为重构国家课程、培养信息时代学习者所需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下用四年級下册语文项目式学习课程方案《大自然的启示》为例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驱动问题
这个项目源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它由两篇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两篇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语文园地三》组成。按照以往教学方式,一个单元内容一课一课去教,要20课时。而我们以项目完成单元教学,从课程的高度去整合知识,直接从驱动问题出发,借助BYOD开展任务学习,选择与组织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采取目标导向,进行目标的评价,仅仅用14课时。
驱动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驱动问题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
二、以驱动问题群文学习,自主协作分享
(一)自主阅读,感知启示
在语文项目课程《大自然的启示》学习中,在第一课时提出驱动问题后,四篇课文采用群文学习,直接突破重点。
(二)深入阅读,分享体会
在自主阅读之后,小组间交流、班级分享有关体会课文启示的句子,朗读指导。
三、借助BYOD合作探究,实现学科整合
以往的学科教学都是单一的,学科知识间缺乏联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的能力较弱,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协作学习、问题解决、交流合作等信息时代必需的基本技能。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学生不仅从语文课学习中获得“大自然的启示”,其他课程也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因为学科知识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四、借助BYOD展示分享,多向评价、互动
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思维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体验,而不是注入式。教师把BYOD引入项目式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呈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通过BYOD可以自主、交互地学习,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总结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在项目课程《大自然的启示》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组员用BYOD登录全景课堂平台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共同确立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动植物仿生学、气象启示、养生学启示等,课余合作探究,主动分工查找资料,观察身边的大自然的变化,拍照片,把有趣的事情拍成视频,信息筛选后形成小组汇报PPT,上传全景课堂分享,同学间借助BYOD相互点赞、评价,选取点赞相对较多的小组在课堂汇报交流、成果展示。用思维导图构建习作框架,在平台进行习作分享互评,根据评价标准,老师给同学评价,同学给同学评价,有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老师能快速利用BYOD总结、归纳、反馈、评价信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师生行为有较大的变化:
(一)学生方面
从学习效果所见,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信息素养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实验老师参与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师课程观有所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课一得,而是站在项目式学习课程重构的高度去思考并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有所提升,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附 注
本文系广州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能效专项课题“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中高段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201771317)的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郭恒)
的启示》为例,探索基于BYOD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BYOD;项目式学习;学科整合;多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语文教学大多以章节作为教学基本单元,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将本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有效整合,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的能力较弱。另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考试为核心,学生学习乏味,学习主动性差。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缺乏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及适应信息时代所必需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引发我们课题组的思考:如何利用BYOD(自带式设备)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BYOD:自带设备,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使用自己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的做法。笔者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强调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等特征,为重构国家课程、培养信息时代学习者所需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下用四年級下册语文项目式学习课程方案《大自然的启示》为例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驱动问题
这个项目源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它由两篇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两篇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语文园地三》组成。按照以往教学方式,一个单元内容一课一课去教,要20课时。而我们以项目完成单元教学,从课程的高度去整合知识,直接从驱动问题出发,借助BYOD开展任务学习,选择与组织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采取目标导向,进行目标的评价,仅仅用14课时。
驱动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驱动问题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
二、以驱动问题群文学习,自主协作分享
(一)自主阅读,感知启示
在语文项目课程《大自然的启示》学习中,在第一课时提出驱动问题后,四篇课文采用群文学习,直接突破重点。
(二)深入阅读,分享体会
在自主阅读之后,小组间交流、班级分享有关体会课文启示的句子,朗读指导。
三、借助BYOD合作探究,实现学科整合
以往的学科教学都是单一的,学科知识间缺乏联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的能力较弱,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协作学习、问题解决、交流合作等信息时代必需的基本技能。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学生不仅从语文课学习中获得“大自然的启示”,其他课程也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因为学科知识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四、借助BYOD展示分享,多向评价、互动
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思维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体验,而不是注入式。教师把BYOD引入项目式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呈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通过BYOD可以自主、交互地学习,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总结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在项目课程《大自然的启示》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组员用BYOD登录全景课堂平台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共同确立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动植物仿生学、气象启示、养生学启示等,课余合作探究,主动分工查找资料,观察身边的大自然的变化,拍照片,把有趣的事情拍成视频,信息筛选后形成小组汇报PPT,上传全景课堂分享,同学间借助BYOD相互点赞、评价,选取点赞相对较多的小组在课堂汇报交流、成果展示。用思维导图构建习作框架,在平台进行习作分享互评,根据评价标准,老师给同学评价,同学给同学评价,有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老师能快速利用BYOD总结、归纳、反馈、评价信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师生行为有较大的变化:
(一)学生方面
从学习效果所见,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信息素养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实验老师参与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师课程观有所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课一得,而是站在项目式学习课程重构的高度去思考并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有所提升,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附 注
本文系广州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能效专项课题“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中高段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201771317)的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