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一言堂”教学方式,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自素质教育提出后,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一些教师提出了更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教学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意义展开综述,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措施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我国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方法较传统而言大同小异,“填鸭式”教学依然是我国课堂的主要形式,这与小学生跳脱、活泼的成长特性不符。长期的单向知识灌输,会磨灭他们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效率。而情境教学法更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不仅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而调动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情境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多媒体正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丰富学生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其一,利用图片导入教学情境。图片导入形式与文字叙述相比,内容表述更具体,更具感官冲击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导入图片可增强情境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述描写四季景物的文章时,可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季节的特色,如草长莺飞的春天,枝繁叶茂、五彩缤纷的夏天,红叶满天、洋溢丰收喜悦的秋天,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冬天,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学习氛围[1]。其二,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利用音乐来渲染、烘托气氛,增强情境創设的意境,进而调动学生想象力与思维。例如,在讲述有关描写江南景色的内容时,可播放小学生更易理解的儿歌《水乡童谣》,进而带领他们走进那个“小船绕村走,乌篷顺水流,河边孩童嬉戏”的江南水乡,增强学生对江南景物的认知,进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理解与认识的有效措施,如此,不仅利于情境创设,也可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中。而且在情境教学中融入、利用生活资源,可丰富学习体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确保课堂教学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掌握其实际生活中的共性,从而选择出大家都理解且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2]。例如,在讲解《传统节日》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联想到课文中所讲的节日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便于创设教学情境。而且在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之外,还有助于加强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便于良好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大家庆祝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视频,以此营造氛围,同时,展现鞭炮、月饼、粽子等与节日相关的模型或实物,并以此为引,带领学生回忆不同节日有哪些庆祝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如此可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表演形式体验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的阶段,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设置相应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此既可满足学生表演欲望,又可满足其希望被肯定的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参与感,树立课堂学习信心[3]。例如,在讲解《动物王国开大会》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物园、森林或草原中各种动物自由奔跑、活动、聚集的场景,然后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如狐狸、老虎、狮子、狗熊、猩猩等,在演绎相关角色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动物的特征设计相应动作,如扮演猩猩的同学表演时,可做拍胸脯的动作。当然,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动作及语言的设定,一切演绎活动由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导,鼓励其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理解与发散思维。通过情境创设与体验方式,可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总之,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强调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以他们的兴趣、特点为前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生动、更具趣味性,借助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余晗.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恰当与失当[J].教学与管理,2018(3):101-103.
[2]黄根花.浅谈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小学语文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5):143.
[3]解芳华.浅谈新媒体新技术在小学语文创新课堂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8(31):135.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措施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我国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方法较传统而言大同小异,“填鸭式”教学依然是我国课堂的主要形式,这与小学生跳脱、活泼的成长特性不符。长期的单向知识灌输,会磨灭他们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效率。而情境教学法更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不仅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而调动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情境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多媒体正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丰富学生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其一,利用图片导入教学情境。图片导入形式与文字叙述相比,内容表述更具体,更具感官冲击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导入图片可增强情境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述描写四季景物的文章时,可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季节的特色,如草长莺飞的春天,枝繁叶茂、五彩缤纷的夏天,红叶满天、洋溢丰收喜悦的秋天,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冬天,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学习氛围[1]。其二,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利用音乐来渲染、烘托气氛,增强情境創设的意境,进而调动学生想象力与思维。例如,在讲述有关描写江南景色的内容时,可播放小学生更易理解的儿歌《水乡童谣》,进而带领他们走进那个“小船绕村走,乌篷顺水流,河边孩童嬉戏”的江南水乡,增强学生对江南景物的认知,进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理解与认识的有效措施,如此,不仅利于情境创设,也可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中。而且在情境教学中融入、利用生活资源,可丰富学习体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确保课堂教学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掌握其实际生活中的共性,从而选择出大家都理解且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2]。例如,在讲解《传统节日》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联想到课文中所讲的节日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便于创设教学情境。而且在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之外,还有助于加强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便于良好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大家庆祝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视频,以此营造氛围,同时,展现鞭炮、月饼、粽子等与节日相关的模型或实物,并以此为引,带领学生回忆不同节日有哪些庆祝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如此可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表演形式体验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的阶段,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设置相应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此既可满足学生表演欲望,又可满足其希望被肯定的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参与感,树立课堂学习信心[3]。例如,在讲解《动物王国开大会》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物园、森林或草原中各种动物自由奔跑、活动、聚集的场景,然后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如狐狸、老虎、狮子、狗熊、猩猩等,在演绎相关角色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动物的特征设计相应动作,如扮演猩猩的同学表演时,可做拍胸脯的动作。当然,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动作及语言的设定,一切演绎活动由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导,鼓励其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理解与发散思维。通过情境创设与体验方式,可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总之,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强调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以他们的兴趣、特点为前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生动、更具趣味性,借助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余晗.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恰当与失当[J].教学与管理,2018(3):101-103.
[2]黄根花.浅谈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小学语文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5):143.
[3]解芳华.浅谈新媒体新技术在小学语文创新课堂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8(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