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激趣,敲响数学课堂第一声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的原则
  数学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其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特点,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导入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来设计。
  1.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
  课堂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应当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导入,切忌牵强附会。
  2.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的内容
  课堂导入,或者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知识准备和补充,或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内容。导入的设计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导入,切忌“大杂烩”。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小学生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而对高中生则应多用类比联想、探究等方式。总之,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实际。
  4.导入必须遵循于简洁性和多样性
  导入设计,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三分钟左右,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另外,要注意多种导入方式的灵活运用和几种导入的配合使用。
  二、导入的作用
  作为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开场白,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对怎样开始,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何时提问,何时使用教具,都要做整体构思。所以,讲起课来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精彩的设计在教学中能起到如下的作用: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老师在导入中采用生动,有趣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
  2.激发情感,进入情境
  引发学生的良好情感,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置身其中,才能获得亲切的体验,愉悦身心,从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每个教师都有激情的言谈举止,利用手势,笑容和体现教学内容的表情,以达到师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的效果。
  3.埋下伏笔,引向新的学习内容
  巧妙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还可以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三、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顾名思义,这种导入法就是在课堂开始就切入学习的主题,直奔中心。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课开始,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然后缓慢地在黑板上写下五分之一,而后教师问:“你认识这个数吗?”“它表示什么意思?”“它是一个什么数?”直接扣住学习的重点,诱发学生对生活和经验的反思,并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由此开始,学习就圍绕着这一中心展开,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新旧对比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接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把新旧知识融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3.方法引路法
  这类导入方法,是针对有些内容的学习关键在于某种思想方法,而这种思想方法又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局限,不易很快掌握。于是,教师就从方法的交流出发,通过强化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方法上的障碍,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新内容。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基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掌握其面积计算公式的关键就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通过比较两者的联系,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模型。课堂开始,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图形转化的练习,通过割补、拼凑、移动等将平行四边形转变为长方形。而后抛出问题,学生在“图形转化”的方法迁移下,就能较为顺利将其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掌握公式。
  新课的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总之,在實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课堂导入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是数学课成功的关键,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其他文献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使体育教学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尽量做到符合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每次课都保持新奇感激发和培养其创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一、学校体
期刊
如果说语文是一个人的灵魂,数学是一个人天赋,那么我认为英语是人类从一个封闭的空间通往世界的钥匙。英语学科占有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如何把握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想学  前几天,我看了部纪录片——《那些热爱电视剧的人们》,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电视剧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其中说到一部50集电视剧《渴望》,当时每晚播放渴望时,北京的
期刊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共有63条标准,余映潮老师认为,“即使在毕生的教育生涯中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我们也很难优秀地‘达标’”。掷地有声的判断,传达出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感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紧迫感。名师尚且如此自省自悟,我们这些尚在一线摸爬滚打还未有建树的普通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具体到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点尝试。  (一)
期刊
语法是用词造句规则的结合,教授语法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语法,更好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向学生讲授基本的语法知识点,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的语言材料,在运用语言时就会经常出错,讲解语法,又会陷入传统乏味的语法教学模式,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语法教学和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自然结合起来,把语法教学放置在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它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上好小学数学实践
期刊
阳光体育运动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一项有利于学生健康的重要工程项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能够吸引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建立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体育社团开展时间和形式灵活、又具有健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师这三种职责中,不管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教师都要通过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语言交流来完成。从孔子的私塾教学到现代的班级教学,再到分组讨论教学,这项教师的基本功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愈发进步和完善。教学语言的魅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关键是能直接提高课堂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所以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教学语
期刊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人人获得数学知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城镇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上显得特别优秀,另一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显得非常困难。课堂上经常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种状况与新课程要求严重背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改进教学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
期刊
本世纪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钱学森之问相似的还有李约瑟难题,即近代科技文明为何诞生于欧洲而非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灵魂,钱学森之问切中了中国教育与创新问题的要害,因此探究钱学森之问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具有现实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人才、知识密集的场所,是一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根据新理念的要求,充分理解旧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渗透“四式”,加强训练,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巧设“悬念式”问题激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时机,有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