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在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设置情境,通过改变角色从而激发情感,提高道德体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目的。
【关键词】 角色理论 角色期待 角色诱导 角色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021-01
在新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行为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设置情境,经过转换角色激发起情感,提高品德体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目的。角色理论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锻炼、角色评价和角色矛盾冲突。如何运用角色理论使教学课堂的“知、情、意、行”教育有实效,出高效呢?
一、角色期待
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对不道德行为产生了憎恶时,才会使他们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产生舍弃不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行为的欲望。而角色期待,就是他人对角色提出符合身份的希望。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期待是通过编者将教育意图在教材中传输,又借助教者正确领会编者意图。
二、角色诱导
要实现角色期待,还得靠经常性的角色锻炼去实现。角色锻炼的渠道有多条,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
1.抓住时机进行课堂角色锻炼。我们提倡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来演一演整个故事,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2.抓引伸,诱导课外角色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单靠每周两节课是不够的,必须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让课内导行迁移到课外,在課后自学运用中加以强化巩固,落实行为规范。如教《我爱爸爸妈妈》这课,我引导学生开展“爸妈夸我是好孩子”的献爱心活动,在班上评比给爸妈献上一杯茶、一首歌等活动,完成课外角色锻炼。
3.抓拓展,开展多种角色锻炼。如教学《今天功课今天做》,我针对“今天的功课不能今天完成”的情况,设计了多种时空状态下的多重角色锻炼;还通过辨析法,让学生进行评价,明白什么行为对,什么行为错,通过下面为主,反面为辅的方式,达到多种角色锻炼的目的。
4.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以达到强化行为训练,形成行为习惯的目的。如教《主动做家务》一课后,我结合学校统一印发的《劳动技能形成考核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比一比谁的手更巧”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养成学生主动做家务的习惯。
三、角色评价
利用角色评价有利于提高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我十分注意适时引导正确评价,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1.引导儿童适时评价课文中的榜样人物,使榜样角色在学生心目中有血有肉,可望可及,全面活起来。如教学《诚实守信》一文时,我活用列宁的故事,让学生剖析列宁的做法对不对,来指导学生认识:只有诚实守信,人们才乐意和你做朋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2.引导儿童评价,抓难点,抓关键,使角色锻炼具体化。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向国旗敬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我抓住非队员行注目礼这一关键,在演练中引导儿童评价,使他们明白队员角色与非队员角色的区别,使角色规范具体化。
3.及时引导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角色言行同步化。如教学《勇敢的孩子》后,我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评价一下自己以往的行为是否勇敢。这样引导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角色言行同步化,本身就能达到很好的自我教育,达到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四、角色调控
一个人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或者扮演不同时空状态下的单一角色时,经常会发生角色冲突。我归类分析了角色冲突的几种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对症下药,采用“三法”,科学调控各种冲突,取得喜人效果。
1.激励法。当学生要接受新的规范,与原有的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我及时抓住角色行为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赞扬,使儿童运用正确的角色规范的行为得到认同,从而产生自豪感,处处以新角色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2.情境法。当学生所要接受的角色规范与现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时,我常采用情境教学,通过角色置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当成教材中的人物,接受了新的角色规范。在教学《不上当受骗》时,我和一个学生先把书本上的情境再现出来,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当遇到坏人哄骗甚至威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由于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随着情境中主角的遭遇的变化,学生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平时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坏人的当,如果遇到坏人,不要硬拼,要与坏人斗职斗勇。
3.换位体验法。在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让学生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为别人想一想》这一单元,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造成不便甚至麻烦的事情;然后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一组漫画,再换位想想:假如漫画中的劳动者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自己会怎样对待?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又会有怎样的深切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太自私,不要只为自己着想,要尊重他人,要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小学的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的说教,不但课堂乏味,学生学起来也收效甚微。俗话说:“一堂课,一出戏”,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能适当地运用角色理论,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给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增强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杨芷英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角色理论 角色期待 角色诱导 角色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021-01
在新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行为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设置情境,经过转换角色激发起情感,提高品德体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目的。角色理论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锻炼、角色评价和角色矛盾冲突。如何运用角色理论使教学课堂的“知、情、意、行”教育有实效,出高效呢?
一、角色期待
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对不道德行为产生了憎恶时,才会使他们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产生舍弃不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行为的欲望。而角色期待,就是他人对角色提出符合身份的希望。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期待是通过编者将教育意图在教材中传输,又借助教者正确领会编者意图。
二、角色诱导
要实现角色期待,还得靠经常性的角色锻炼去实现。角色锻炼的渠道有多条,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
1.抓住时机进行课堂角色锻炼。我们提倡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来演一演整个故事,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2.抓引伸,诱导课外角色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单靠每周两节课是不够的,必须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让课内导行迁移到课外,在課后自学运用中加以强化巩固,落实行为规范。如教《我爱爸爸妈妈》这课,我引导学生开展“爸妈夸我是好孩子”的献爱心活动,在班上评比给爸妈献上一杯茶、一首歌等活动,完成课外角色锻炼。
3.抓拓展,开展多种角色锻炼。如教学《今天功课今天做》,我针对“今天的功课不能今天完成”的情况,设计了多种时空状态下的多重角色锻炼;还通过辨析法,让学生进行评价,明白什么行为对,什么行为错,通过下面为主,反面为辅的方式,达到多种角色锻炼的目的。
4.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以达到强化行为训练,形成行为习惯的目的。如教《主动做家务》一课后,我结合学校统一印发的《劳动技能形成考核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比一比谁的手更巧”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养成学生主动做家务的习惯。
三、角色评价
利用角色评价有利于提高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我十分注意适时引导正确评价,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1.引导儿童适时评价课文中的榜样人物,使榜样角色在学生心目中有血有肉,可望可及,全面活起来。如教学《诚实守信》一文时,我活用列宁的故事,让学生剖析列宁的做法对不对,来指导学生认识:只有诚实守信,人们才乐意和你做朋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2.引导儿童评价,抓难点,抓关键,使角色锻炼具体化。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向国旗敬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我抓住非队员行注目礼这一关键,在演练中引导儿童评价,使他们明白队员角色与非队员角色的区别,使角色规范具体化。
3.及时引导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角色言行同步化。如教学《勇敢的孩子》后,我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评价一下自己以往的行为是否勇敢。这样引导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角色言行同步化,本身就能达到很好的自我教育,达到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四、角色调控
一个人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或者扮演不同时空状态下的单一角色时,经常会发生角色冲突。我归类分析了角色冲突的几种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对症下药,采用“三法”,科学调控各种冲突,取得喜人效果。
1.激励法。当学生要接受新的规范,与原有的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我及时抓住角色行为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赞扬,使儿童运用正确的角色规范的行为得到认同,从而产生自豪感,处处以新角色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2.情境法。当学生所要接受的角色规范与现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时,我常采用情境教学,通过角色置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当成教材中的人物,接受了新的角色规范。在教学《不上当受骗》时,我和一个学生先把书本上的情境再现出来,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当遇到坏人哄骗甚至威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由于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随着情境中主角的遭遇的变化,学生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平时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坏人的当,如果遇到坏人,不要硬拼,要与坏人斗职斗勇。
3.换位体验法。在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让学生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为别人想一想》这一单元,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造成不便甚至麻烦的事情;然后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一组漫画,再换位想想:假如漫画中的劳动者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自己会怎样对待?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又会有怎样的深切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太自私,不要只为自己着想,要尊重他人,要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小学的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的说教,不但课堂乏味,学生学起来也收效甚微。俗话说:“一堂课,一出戏”,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能适当地运用角色理论,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给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增强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杨芷英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