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阳光、大海、桃花——这是诗人海子送给我们的温暖的礼物。这些美好同各富隐喻的意象和景致在海子的淡淡叙写中匆匆到来却又匆匆作别。海子的著名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这样的冷静与决绝、温柔而残酷。
海子一直有着极高的诗歌追求和诗歌理想。他追求所谓的“大诗”,从而“走出狭隘的抒情诗人队伍”因而他并不重视抒情诗。但他的这首抒情短诗却迅速赢得主流和正统的认可,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入选了中学课本。然而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也遭到各式各样的误读或曲解。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欢快的、幸福的,也是明朗、温暖、温馨的,然而它却明显带有巴赫金所说的“复调结构”:在隐遁化的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子的漠然、忧伤与沉痛——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天鹅》不同。那一首诗是将这种沉痛与忧伤直接抒写于意象之中,而这一首诗的沉痛与忧伤却是在意象之外。
春天,在广阔的大海边,听海风此起彼伏、看桃花缤纷轻扬……海子似乎将要给我们展开他想象中的幸福美好画卷。然而,他很吝惜笔墨,他不愿将这些再做描述——他只是给予了我们想象。所以,海子很快将他的意象转向了另一种想象和情感中。
(一)追忆:时间与意象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没有任何预告和过渡,海子就这样迅速将我们植入当下和未来的对立之中——当下、现在还不行,还不能做幸福的人。事实上,这里早已明确暗示对当下的不满与忧伤。未来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但过去、遥远的过去又何尝不是?因为遥远和不可切近,所以就显得神秘、美好和纯净。海德格尔、尼采是这样认为的,叶芝、华兹华斯也是这样认为的。
时间的向后延展也预示着时间的断裂和虚无化。在虚构和想象的时间中,海子轻松越过当下的界限,走进未来和过去。充满希望的未来、遥远而迷人的古代都在这种摆脱中慢慢浮现和切近。未来以其不可预测和不稳定使人充满焦虑和期待,然而过去却以它的不可复制和神秘让我们饱含想象和追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人的想象跨越时空,飞向那淳朴而诗意的远古生存空间。魏晋的山水、陶渊明的悠然田园、谢灵运的异质空间都在海子的脑海里纷纷掠过。那时的风月、那时的生命、那时的山水都是一种美好而不可挽回的幻灭。因此,现实依然逼仄,忧伤依旧袭来。所以只能祝福和祈祷,“只愿面朝大海”——这是海子的“有限退回”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追忆。
言说是痛苦的,因为“言说”不能被“所说”代替。所说是一种单一和确信,而言说却是永远无法确定的到达和理想。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说,“言说”是接近他者之地(也是无有之地和乌托邦),无限或逃脱存在之物要到其中去寻找。海子的幸福就在这言说的痛苦和寻找中,也在这痛苦和寻找中渐渐幻灭。海子在“尘世”中看到了别人的幸福,但没有看到自己的,所以他的言说就愈加沉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对立面,它们只能出现在古代。因此,这些意象和时间就使得海子转向追忆和期待,但他也陷入到了言说的永远不可逼近真实的痛苦之中。
(二)告别:空间与身体
海子永远是孤独和寂寞的。他将自己的一生情感都安放在对人的本质存在的追寻之中。然而现实却又是那样残酷和破碎,所以他只能给自己寻找一个慰藉的虚幻空间。从现在出发,走向未知的场域。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提出“异质空间”(Heterotopia)的概念,意指存在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具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空间。他的这一概念既可指现实空间,也可针对虚幻空间。它特别关注的是兼有现实性和虚幻性,同时包含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及其文化实践。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给我们设想了这样的异质空间。他说,“从明天起”,就是说要与今天断裂,要么走向过去,要么走向未来。然而这是逃避,是隐匿化的心理。但海子没有犹疑不决。只是他在这样的异质空间里依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只能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明天是时间、也是空间的变更。那时,“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海子《天鹅》)。而我的身体也会在明天迎来新的变化——“温顺的身体”将会摆脱“规训”(福柯语),在明天取得新的光明和新的呼吸。海子对自己的身体经验的期待值得同情,可是他还是让我们首先在奔波的途中停下来休息了一下,做了短暂的憩息。于是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将“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将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这里,海子的身体对于明天的呼应显然预示着他对明天充满了期待。
海子从农村走进城市,又从城市回转乡村、麦地,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身体的适应空间。每一次空间的转换,都给海子带来新的希望和幻想,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麦地和乡村。他在城市空间中无法找到自己身体的应和场域,所以海子只能在忧伤和寻找中走向回归之途。作家莫言曾在他的小说《生死疲劳》中说:“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不过,海子依然对未来空间怀有幻想,所以他指涉了“明天”的新的自我和新的身体。
精神与身体在海子那里逐渐割裂,但他坚持认为他的美好期待都将在明天的虚构空间里得以实现;而身体及其感受也会在那里得到呼应和延展。然而海子明白尘世永远不是自己的,尘世的幸福自己也永远得不到。因此海子只愿将它们奉献给他者和陌生人,而自己只留下眼泪和强颜欢笑。因为“泪水,走遍一切的泪水/仍旧只是一滴”(海子《四行诗·星》),况且哪怕是有幸福,也只是“幸福的闪电”。
(三)沉默的雄辩
海子在这首著名抒情短诗中努力掩盖自己炽热的情感,他努力节制自己的伤痛与忧郁。他用看似平静、淡泊的语言成功压制了自己强烈的感情。他曾经反复告诫自己:“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海子《明天醒来我会在那一只鞋子里》)。所以海子的身体里永远沉潜着忧郁、冷漠和厌倦。
但海子的诗又始终具有一种超越性。他力图将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神性”的事物或一种具有先验色彩的“存在的真理”结合在一起。他用一种反经验、非逻辑的直觉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显示出一种纯真、没有伪装的原始感,同时又具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和崇高气息。其诗歌中多次呈现的“大地”、“麦田”意象都是诗人情感皈依的载体。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事实上也是如此。海子“只愿面朝大海”,而这样才能“春暖花开”,而大海就是一个沉默的应和者。在这里,大海既不是陶渊明的田园,也不是庄子的山水,而是海子虚构的空间和情感寄托的载体。他不会真的去面朝大海,过上春暖花开的生活——当然也不可能有这种生活。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语调欢快,然而在这其中却压制了许多东西。海德格尔说过,任何在场都是不在场。海子的明天在场也预示了他的今天和明天都不在场。他说,从明天起,将“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可是在这之后怎么办?海子没有说,也不知道如何说!
当诗人发现有些东西并非言说所能表达或无法言尽时,他便会将写作骤然停止,但这其中就会留下所谓“无言的雄辩”。当代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宇文所安曾经用“无言的雄辩”来概括写作这种手法——他曾经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他认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充满了沉默的力量。这样的沉默一般在结尾处,而它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它往往预示着诗人在发现自己词有不当或即将落入俗套之前就断然隔断言说,但它也预示着读者的情感还将由此继续延展下去。所以,海子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断然作结。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海子不愿多说,然而其意自明。
在海子的另外一首诗的结尾,他写道:“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海子《日记》)。在这里,沉默与无言幻化为一种忧郁、凄凉和美丽的情绪,并且浓得永远也化不开——这就是“沉默的雄辩”的力量。
海子就这样将自己的沉默和无言安置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他让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渐渐消退,只留下一个关于幸福的美丽寓言。于是,他认为可以告别了。
1989年春天的桃花、春风、阳光、大海,都化作美丽而神秘的寓言和象征,宣告了海子即将与我们诀别。
于是,海子写道:“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海子《日记》)
[作者通联: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婷婷,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城北高级中学]
海子一直有着极高的诗歌追求和诗歌理想。他追求所谓的“大诗”,从而“走出狭隘的抒情诗人队伍”因而他并不重视抒情诗。但他的这首抒情短诗却迅速赢得主流和正统的认可,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入选了中学课本。然而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也遭到各式各样的误读或曲解。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欢快的、幸福的,也是明朗、温暖、温馨的,然而它却明显带有巴赫金所说的“复调结构”:在隐遁化的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子的漠然、忧伤与沉痛——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天鹅》不同。那一首诗是将这种沉痛与忧伤直接抒写于意象之中,而这一首诗的沉痛与忧伤却是在意象之外。
春天,在广阔的大海边,听海风此起彼伏、看桃花缤纷轻扬……海子似乎将要给我们展开他想象中的幸福美好画卷。然而,他很吝惜笔墨,他不愿将这些再做描述——他只是给予了我们想象。所以,海子很快将他的意象转向了另一种想象和情感中。
(一)追忆:时间与意象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没有任何预告和过渡,海子就这样迅速将我们植入当下和未来的对立之中——当下、现在还不行,还不能做幸福的人。事实上,这里早已明确暗示对当下的不满与忧伤。未来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但过去、遥远的过去又何尝不是?因为遥远和不可切近,所以就显得神秘、美好和纯净。海德格尔、尼采是这样认为的,叶芝、华兹华斯也是这样认为的。
时间的向后延展也预示着时间的断裂和虚无化。在虚构和想象的时间中,海子轻松越过当下的界限,走进未来和过去。充满希望的未来、遥远而迷人的古代都在这种摆脱中慢慢浮现和切近。未来以其不可预测和不稳定使人充满焦虑和期待,然而过去却以它的不可复制和神秘让我们饱含想象和追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人的想象跨越时空,飞向那淳朴而诗意的远古生存空间。魏晋的山水、陶渊明的悠然田园、谢灵运的异质空间都在海子的脑海里纷纷掠过。那时的风月、那时的生命、那时的山水都是一种美好而不可挽回的幻灭。因此,现实依然逼仄,忧伤依旧袭来。所以只能祝福和祈祷,“只愿面朝大海”——这是海子的“有限退回”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追忆。
言说是痛苦的,因为“言说”不能被“所说”代替。所说是一种单一和确信,而言说却是永远无法确定的到达和理想。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说,“言说”是接近他者之地(也是无有之地和乌托邦),无限或逃脱存在之物要到其中去寻找。海子的幸福就在这言说的痛苦和寻找中,也在这痛苦和寻找中渐渐幻灭。海子在“尘世”中看到了别人的幸福,但没有看到自己的,所以他的言说就愈加沉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对立面,它们只能出现在古代。因此,这些意象和时间就使得海子转向追忆和期待,但他也陷入到了言说的永远不可逼近真实的痛苦之中。
(二)告别:空间与身体
海子永远是孤独和寂寞的。他将自己的一生情感都安放在对人的本质存在的追寻之中。然而现实却又是那样残酷和破碎,所以他只能给自己寻找一个慰藉的虚幻空间。从现在出发,走向未知的场域。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提出“异质空间”(Heterotopia)的概念,意指存在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具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空间。他的这一概念既可指现实空间,也可针对虚幻空间。它特别关注的是兼有现实性和虚幻性,同时包含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及其文化实践。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给我们设想了这样的异质空间。他说,“从明天起”,就是说要与今天断裂,要么走向过去,要么走向未来。然而这是逃避,是隐匿化的心理。但海子没有犹疑不决。只是他在这样的异质空间里依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只能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明天是时间、也是空间的变更。那时,“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海子《天鹅》)。而我的身体也会在明天迎来新的变化——“温顺的身体”将会摆脱“规训”(福柯语),在明天取得新的光明和新的呼吸。海子对自己的身体经验的期待值得同情,可是他还是让我们首先在奔波的途中停下来休息了一下,做了短暂的憩息。于是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将“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将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这里,海子的身体对于明天的呼应显然预示着他对明天充满了期待。
海子从农村走进城市,又从城市回转乡村、麦地,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身体的适应空间。每一次空间的转换,都给海子带来新的希望和幻想,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麦地和乡村。他在城市空间中无法找到自己身体的应和场域,所以海子只能在忧伤和寻找中走向回归之途。作家莫言曾在他的小说《生死疲劳》中说:“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不过,海子依然对未来空间怀有幻想,所以他指涉了“明天”的新的自我和新的身体。
精神与身体在海子那里逐渐割裂,但他坚持认为他的美好期待都将在明天的虚构空间里得以实现;而身体及其感受也会在那里得到呼应和延展。然而海子明白尘世永远不是自己的,尘世的幸福自己也永远得不到。因此海子只愿将它们奉献给他者和陌生人,而自己只留下眼泪和强颜欢笑。因为“泪水,走遍一切的泪水/仍旧只是一滴”(海子《四行诗·星》),况且哪怕是有幸福,也只是“幸福的闪电”。
(三)沉默的雄辩
海子在这首著名抒情短诗中努力掩盖自己炽热的情感,他努力节制自己的伤痛与忧郁。他用看似平静、淡泊的语言成功压制了自己强烈的感情。他曾经反复告诫自己:“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海子《明天醒来我会在那一只鞋子里》)。所以海子的身体里永远沉潜着忧郁、冷漠和厌倦。
但海子的诗又始终具有一种超越性。他力图将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神性”的事物或一种具有先验色彩的“存在的真理”结合在一起。他用一种反经验、非逻辑的直觉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显示出一种纯真、没有伪装的原始感,同时又具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和崇高气息。其诗歌中多次呈现的“大地”、“麦田”意象都是诗人情感皈依的载体。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事实上也是如此。海子“只愿面朝大海”,而这样才能“春暖花开”,而大海就是一个沉默的应和者。在这里,大海既不是陶渊明的田园,也不是庄子的山水,而是海子虚构的空间和情感寄托的载体。他不会真的去面朝大海,过上春暖花开的生活——当然也不可能有这种生活。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语调欢快,然而在这其中却压制了许多东西。海德格尔说过,任何在场都是不在场。海子的明天在场也预示了他的今天和明天都不在场。他说,从明天起,将“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可是在这之后怎么办?海子没有说,也不知道如何说!
当诗人发现有些东西并非言说所能表达或无法言尽时,他便会将写作骤然停止,但这其中就会留下所谓“无言的雄辩”。当代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宇文所安曾经用“无言的雄辩”来概括写作这种手法——他曾经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他认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充满了沉默的力量。这样的沉默一般在结尾处,而它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它往往预示着诗人在发现自己词有不当或即将落入俗套之前就断然隔断言说,但它也预示着读者的情感还将由此继续延展下去。所以,海子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断然作结。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海子不愿多说,然而其意自明。
在海子的另外一首诗的结尾,他写道:“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海子《日记》)。在这里,沉默与无言幻化为一种忧郁、凄凉和美丽的情绪,并且浓得永远也化不开——这就是“沉默的雄辩”的力量。
海子就这样将自己的沉默和无言安置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他让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渐渐消退,只留下一个关于幸福的美丽寓言。于是,他认为可以告别了。
1989年春天的桃花、春风、阳光、大海,都化作美丽而神秘的寓言和象征,宣告了海子即将与我们诀别。
于是,海子写道:“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海子《日记》)
[作者通联: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婷婷,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城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