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中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为学生的学习找到突破口。
关键词:数学;学生;发展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最多,让课堂效率最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去寻求新知,找到学生易于接受的突破口。
记得在上《求平均数》这节课时,我是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出示例题,接着分析条件问题再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最后总结出规律。我进行总结板书,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当规律出来以后,我就让学生开始反复地在进行训练。选择的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一些训练题。这样教学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准确率也很高。
但是,一次课后小测试却给了让我如坐针毡,学生的测试准确率只有35%。35%!多么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如十五个吊桶,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
经过深刻的反思,我终于明白:我们原来只重视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课堂中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了数量关系式上。我还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正确理解,忽视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正确认识。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会用到平均数?……也许这些才是学生所关心的感兴趣的真正问题。
因此,在重新上这一课时,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我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我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一、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
我以前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只是为了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则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课堂中我更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当我让学生估计黄河石林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门票时,一个学生估计了1500张。我没有像往常马上去否定他的答案,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之后,我请他去采访别的同学是怎样估计的。这样的教学机智使这位学生在学习别人的方法之后反思自己,同时对他的反思也给予了及时的表扬,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在反思中学习。
如果你是黄河石林工作人员,看到这个信息后,你会有什么想法?以及严重缺水地区和学生家日平均用水量的比较……一些情景的创设都会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更是从小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有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呈现方式不同
我在以往的课的操作程序是先出示例题,接着分析解答,再总结规律,最后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获取知识。再如,我在讲《求平均数》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跳绳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从而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再去用亲自总结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学习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学生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课堂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交往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堂教学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少之又少。而现在的课堂是以合作交流为主,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五、应用形式不同
过去的课堂是在规律总结出来以后就开始反复地练习书本上的习题,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今天的教学则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老师突破以往的教学辖区,注重数学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些问题,学生就会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少儿歌手比赛、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打靶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由听数学、看数学变为做数学。我们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独立思考后质疑,将自我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更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學习,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他们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将不再枯燥。
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数学中的数字就会跳跃,图形就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就富有生机,充满乐趣。我们的课堂有了新突破,我们的学生就会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数学;学生;发展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最多,让课堂效率最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去寻求新知,找到学生易于接受的突破口。
记得在上《求平均数》这节课时,我是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出示例题,接着分析条件问题再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最后总结出规律。我进行总结板书,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当规律出来以后,我就让学生开始反复地在进行训练。选择的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一些训练题。这样教学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准确率也很高。
但是,一次课后小测试却给了让我如坐针毡,学生的测试准确率只有35%。35%!多么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如十五个吊桶,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
经过深刻的反思,我终于明白:我们原来只重视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课堂中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了数量关系式上。我还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正确理解,忽视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正确认识。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会用到平均数?……也许这些才是学生所关心的感兴趣的真正问题。
因此,在重新上这一课时,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我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我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一、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
我以前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只是为了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则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课堂中我更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当我让学生估计黄河石林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门票时,一个学生估计了1500张。我没有像往常马上去否定他的答案,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之后,我请他去采访别的同学是怎样估计的。这样的教学机智使这位学生在学习别人的方法之后反思自己,同时对他的反思也给予了及时的表扬,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在反思中学习。
如果你是黄河石林工作人员,看到这个信息后,你会有什么想法?以及严重缺水地区和学生家日平均用水量的比较……一些情景的创设都会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更是从小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有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呈现方式不同
我在以往的课的操作程序是先出示例题,接着分析解答,再总结规律,最后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获取知识。再如,我在讲《求平均数》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跳绳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学生在亲身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从而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再去用亲自总结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学习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学生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课堂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交往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堂教学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少之又少。而现在的课堂是以合作交流为主,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五、应用形式不同
过去的课堂是在规律总结出来以后就开始反复地练习书本上的习题,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今天的教学则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老师突破以往的教学辖区,注重数学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些问题,学生就会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少儿歌手比赛、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打靶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由听数学、看数学变为做数学。我们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独立思考后质疑,将自我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更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學习,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他们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将不再枯燥。
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数学中的数字就会跳跃,图形就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就富有生机,充满乐趣。我们的课堂有了新突破,我们的学生就会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