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从基础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来提高改革人才的质量,借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综合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的基本课程改革理念是,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教育的提高,强调学生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以看出,各国为了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种立于不败之地,加紧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进行改革,将会远远甩在后面,也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体现本土化,突出中国特色。对于教育改革的飞跃,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改个成功与否,教师骑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会死领导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求的新的发现,从反而成为学生的发展促进者。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不是教师个人所能解决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教师还不会使用的,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要主动的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这样既能从学生那里他尚不了解的东西,也从学生那里深化原有但不甚清晰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就常有教师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灵感,得到不少来自学生的启发。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主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本身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但在教学中,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还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是平等者,而应该是“平等中的主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求相互理解,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师生学习的对象不是预设的,是由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探究的,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课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不仅仅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无疑还是一个“领导者”,但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作为“平等中的主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情境转向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新课程中的教师式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新课程的综合化提出了“教师要合作”这一重大要求。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间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合作。
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很难解释我们目前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把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志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展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辅以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
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学会学习;新课堂,不再过于注重书本,而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新课堂,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5-28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体现本土化,突出中国特色。对于教育改革的飞跃,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改个成功与否,教师骑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会死领导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求的新的发现,从反而成为学生的发展促进者。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不是教师个人所能解决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教师还不会使用的,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要主动的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这样既能从学生那里他尚不了解的东西,也从学生那里深化原有但不甚清晰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就常有教师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灵感,得到不少来自学生的启发。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主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本身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但在教学中,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还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是平等者,而应该是“平等中的主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求相互理解,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师生学习的对象不是预设的,是由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探究的,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课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不仅仅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无疑还是一个“领导者”,但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作为“平等中的主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情境转向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新课程中的教师式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新课程的综合化提出了“教师要合作”这一重大要求。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间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合作。
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很难解释我们目前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把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志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展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辅以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
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学会学习;新课堂,不再过于注重书本,而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新课堂,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