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在中学,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决定着班级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的价值取向。因此,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用多元化理念引领文化建设
如果把一个班级比作一艘即将起航的船,那么班主任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引渡人,就像一首詩歌中所说:“导向希望,描绘未来。”
1. 在环境布置中展现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精心设计和布置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意义,富有教育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细节布置。
(1)美化课室环境,打造班级特色
首先要充分发挥各个小组的集体智慧,营造小组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走进教室,“尊师重教”“扬帆起航、梦想飞扬”等醒目标语,并配以简单的图画、彩条等,生动活泼、美观大方的布置,为班级创造了一个愉快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从踏入班级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情感,喜爱新的班级、新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特色文化园”里,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展现个性,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是感悟日记、体验心得、读书笔记、书法和摄影作品,也可以是科幻、动漫的手抄报创作以及富有特色的手工制作等。这些作品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让他们了解到班上其他同学的多才多艺,看到他人的优秀,以更谦虚的态度、更严格的要求督促自己。
(2)丰富班级内涵,打造班级品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社会大学校,学校小社会。”班级的建设也应有“品牌”意识,有创立“名牌”的愿望。我积极探求班级的人性化管理,以“班级社会化”模式,开展一些“品牌栏目”,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德育内化,以情入心,取得了良好效果。
班级品牌,也就是班级特色,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管理体制的确定、班级活动的开展等一系列活动入手,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同时,在树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实现班级管理的养育功能。
2. 班级精神文化多元化,扩大班级文化内涵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精神文化中我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
(1)开设班级微信平台,构建家校联系的新桥梁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构建班级网页、开通班级博客,使之成为班级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实现课外生活的多元化。班级微信群里,应该大量地输入班级及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内容,使其浸染家长并参与其中,共同促成孩子成长。比如,发布团体的各种奖励、荣誉,以及集体活动图片和个人风采展示等。发展成熟时,让个别有能力的家长与自己一起来管理并优化其功用,这是使家长微信群更好延伸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2)以多元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性的班队活动,提升班集体凝聚力
我们坚持素质教育,在校园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没有具创意的活动,就没有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组织主题班会,让班队活动发展学生。精心组织的主题班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成才、成功等方面的教育,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班级文化建设多元化发展是统领班级一切工作的制高点。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就找准了基础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校应该鼓励班级大胆创新,加大特色班级建设力度,倡导不同的班集体拥有不同的特色班级文化,让个性化代替长期以来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机械化。
二、建立多元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但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班主任往往会陷于事务性工作,搞得疲惫不堪,不利于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1. 采用对话协商式管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话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采用对话协商式管理有助于师生双方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束缚下,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这种平等、互信的关系是班级管理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师生对话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应该做到有理、有据、有趣、有度。在对话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激励学生在班级中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教师要用语言去暗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违反了班级的要求,能自觉弥补。
2. 以小组合作模式促进班级管理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主体的平等性,强化了群体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强了自我约束,充分挖掘了人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制造,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目标主要有:
(1)合理分组,取长补短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通过查阅档案、书面调查、个别谈话等多渠道了解学生,然后分成几个类别。分组时要注意按照个体能力强弱、性别、性情、爱好、特长等搭配组合而成。一般每个小组为6人,设一名小组长,也可以是轮流组长制,更多关注小组内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充分展现小组内学生不同层次的互补性。一个小组中的学生个性不同,在能力、学业上各层次都有,开展竞争合作学习时就可以互督互促、取长补短。 (2)分工明确,有的放矢
分出小组后,教师必须及时召集小组长共同商议,要求他们出谋划策,确定建制,比如确定小组命名、小组中师徒结对、捆绑考核、必须履行的职责等,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有的放矢、有事可做。
(3)科学运行,形成合力
为了加强小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在小组管理中可以引进“小组评价和奖励”机制。在这种“评价和奖励”的激励下,每个人会努力为小集体的荣辱尽自己所能,各小组内部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的合作风气,从而带动整个组的提高,推动整个班级向前跃进。
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打破了以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味服从学校、老师的做法,使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管理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高,向着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迈进。
三、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快乐成长
受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学校对班级管理情况往往采取终结性评价,即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班级管理效果形成“好”与“坏”的定论,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也不能起到促进管理工作更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时,我们主张采取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即以班级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注意评价标准和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使评价过程呈周期性推进,使评价的每一阶段都能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信息。这样,管理者既能看到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又能明确继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使班级管理工作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步步深入开展下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最佳的管理成效。
1.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自我管理的通道
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往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事,学生作为被评估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作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评价,缺乏评价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逝,学校生活中丰富的活動,将很快淹没这种内在的评价反应。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就能被加强和发展,使其主体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他们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
2.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亮点
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情感、态度,合作、交流意识,学习方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等的评价。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对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评价,这需要师生协同完成。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根据作业、测验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有所侧重的评价目标。总之,教师要重视差异、尊重差异,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不足。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班主任要因材施“管”、因材施“教”,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不能忽视不同学生的发展层次和个性特点,不可因其某些缺点而将他们全盘否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根据差别原则,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特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教育者手中的奇迹。
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多元评价方式,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四、结论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关注与重视度在逐渐提高。班级文化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班级文化可以是培养阅读兴趣、建设书香班级,使学生养成乐于看书、善于读书的良好习惯,怡养学生的心灵;可以是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宣传好人好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也可以是培养集体意识,知礼仪、懂荣辱,遵守共同的集体准则,维护集体荣誉,增强班级凝聚力;还可以是建设温馨如家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学校里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知感恩、懂感激。建设多元的班级文化是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用多元化理念引领文化建设
如果把一个班级比作一艘即将起航的船,那么班主任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引渡人,就像一首詩歌中所说:“导向希望,描绘未来。”
1. 在环境布置中展现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精心设计和布置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意义,富有教育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细节布置。
(1)美化课室环境,打造班级特色
首先要充分发挥各个小组的集体智慧,营造小组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走进教室,“尊师重教”“扬帆起航、梦想飞扬”等醒目标语,并配以简单的图画、彩条等,生动活泼、美观大方的布置,为班级创造了一个愉快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从踏入班级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情感,喜爱新的班级、新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特色文化园”里,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展现个性,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是感悟日记、体验心得、读书笔记、书法和摄影作品,也可以是科幻、动漫的手抄报创作以及富有特色的手工制作等。这些作品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让他们了解到班上其他同学的多才多艺,看到他人的优秀,以更谦虚的态度、更严格的要求督促自己。
(2)丰富班级内涵,打造班级品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社会大学校,学校小社会。”班级的建设也应有“品牌”意识,有创立“名牌”的愿望。我积极探求班级的人性化管理,以“班级社会化”模式,开展一些“品牌栏目”,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德育内化,以情入心,取得了良好效果。
班级品牌,也就是班级特色,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管理体制的确定、班级活动的开展等一系列活动入手,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同时,在树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实现班级管理的养育功能。
2. 班级精神文化多元化,扩大班级文化内涵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精神文化中我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
(1)开设班级微信平台,构建家校联系的新桥梁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构建班级网页、开通班级博客,使之成为班级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实现课外生活的多元化。班级微信群里,应该大量地输入班级及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内容,使其浸染家长并参与其中,共同促成孩子成长。比如,发布团体的各种奖励、荣誉,以及集体活动图片和个人风采展示等。发展成熟时,让个别有能力的家长与自己一起来管理并优化其功用,这是使家长微信群更好延伸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2)以多元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性的班队活动,提升班集体凝聚力
我们坚持素质教育,在校园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没有具创意的活动,就没有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组织主题班会,让班队活动发展学生。精心组织的主题班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成才、成功等方面的教育,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班级文化建设多元化发展是统领班级一切工作的制高点。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就找准了基础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校应该鼓励班级大胆创新,加大特色班级建设力度,倡导不同的班集体拥有不同的特色班级文化,让个性化代替长期以来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机械化。
二、建立多元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但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班主任往往会陷于事务性工作,搞得疲惫不堪,不利于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1. 采用对话协商式管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话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采用对话协商式管理有助于师生双方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束缚下,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这种平等、互信的关系是班级管理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师生对话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应该做到有理、有据、有趣、有度。在对话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激励学生在班级中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教师要用语言去暗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违反了班级的要求,能自觉弥补。
2. 以小组合作模式促进班级管理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主体的平等性,强化了群体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强了自我约束,充分挖掘了人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制造,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目标主要有:
(1)合理分组,取长补短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通过查阅档案、书面调查、个别谈话等多渠道了解学生,然后分成几个类别。分组时要注意按照个体能力强弱、性别、性情、爱好、特长等搭配组合而成。一般每个小组为6人,设一名小组长,也可以是轮流组长制,更多关注小组内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充分展现小组内学生不同层次的互补性。一个小组中的学生个性不同,在能力、学业上各层次都有,开展竞争合作学习时就可以互督互促、取长补短。 (2)分工明确,有的放矢
分出小组后,教师必须及时召集小组长共同商议,要求他们出谋划策,确定建制,比如确定小组命名、小组中师徒结对、捆绑考核、必须履行的职责等,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有的放矢、有事可做。
(3)科学运行,形成合力
为了加强小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在小组管理中可以引进“小组评价和奖励”机制。在这种“评价和奖励”的激励下,每个人会努力为小集体的荣辱尽自己所能,各小组内部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的合作风气,从而带动整个组的提高,推动整个班级向前跃进。
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打破了以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味服从学校、老师的做法,使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管理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高,向着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迈进。
三、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快乐成长
受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学校对班级管理情况往往采取终结性评价,即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班级管理效果形成“好”与“坏”的定论,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也不能起到促进管理工作更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时,我们主张采取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即以班级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注意评价标准和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使评价过程呈周期性推进,使评价的每一阶段都能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信息。这样,管理者既能看到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又能明确继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使班级管理工作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步步深入开展下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最佳的管理成效。
1.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自我管理的通道
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往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事,学生作为被评估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作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评价,缺乏评价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逝,学校生活中丰富的活動,将很快淹没这种内在的评价反应。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就能被加强和发展,使其主体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他们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
2.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亮点
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情感、态度,合作、交流意识,学习方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等的评价。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对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评价,这需要师生协同完成。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根据作业、测验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有所侧重的评价目标。总之,教师要重视差异、尊重差异,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不足。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班主任要因材施“管”、因材施“教”,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不能忽视不同学生的发展层次和个性特点,不可因其某些缺点而将他们全盘否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根据差别原则,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特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教育者手中的奇迹。
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多元评价方式,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四、结论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关注与重视度在逐渐提高。班级文化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班级文化可以是培养阅读兴趣、建设书香班级,使学生养成乐于看书、善于读书的良好习惯,怡养学生的心灵;可以是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宣传好人好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也可以是培养集体意识,知礼仪、懂荣辱,遵守共同的集体准则,维护集体荣誉,增强班级凝聚力;还可以是建设温馨如家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学校里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知感恩、懂感激。建设多元的班级文化是教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