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堂实验的实施除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对学生的发展带了多方面的变化。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做到: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二、树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三、设计新颖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拓展实验的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的创新首先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创新。长期以来,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实验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因此产生了“黑板实验”和“叙述实验”这种 演说实验现象。许多教师形成了以验证现象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确定实验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教学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掌握”了某一知识,“学会”了某一技能为目标,不考的不做,不讲。忽视了实验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真正使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师首先必须摒弃“知识、技能为核心目标”的观念,树立“创新目标”的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的现代实验教学观。
2树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实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即在实验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样他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求选用形状大小一样,饱满程度相同的种子,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为什么要选用形状大小一样,饱满程度相同的种子,而不选用其他种子?②本实验中每种情况只有一粒种子是否科学?③为什么要放置五天?这些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时间的“开放性”。教材选用的实验材料是有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是明显的。我们的实验教学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各种花汁做指示剂实验,用家里厨房中的醋和食用碱做化学反应等,这些器材和药品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设计新颖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法以处理某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实验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具科学性),假设仅仅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在设计中,学生自己尝试改进实验仪器,完善实验装置寻求证据;或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提出的假设,以求得到答案;或采用多种实验观点、结论探究其规律,以肯定或否定假设;或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科学地去解决问题等等,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尝试、方法、例证和结论,使学生的求异、发散、怀疑、否定等创新思维在假设理论设计方案中充分地发挥、运用和展现。
4 拓展实验的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能停留在思维阶段,要转化为行动和操作过程,要制成某种物化产品。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探究是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是学生独立操作,因而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操作活动,及时反馈信息,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探究过程和思维坡度,使学生敢于改进和革新,不被现有的实验条件限制,又能沿科学道路探究,这样才能使其创新操作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注意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因一、两次的错误而气馁,更不要因一、两次的失败而放弃,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失败之因,让其逐渐形成坚韧不拔之精神,要能经受挫折,承受失败。“敢于从头开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实验教学应该能够让学生把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与经验联结起来,以拓展他们科学活动的空间。只有这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行为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应该为实验教学制定拓展性目标,通过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分解、合成,合理地运用到各种知识上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创新素质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科学教师要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倪笑蓉《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7年第3期
[2]《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的创新首先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创新。长期以来,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实验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因此产生了“黑板实验”和“叙述实验”这种 演说实验现象。许多教师形成了以验证现象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确定实验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教学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掌握”了某一知识,“学会”了某一技能为目标,不考的不做,不讲。忽视了实验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真正使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师首先必须摒弃“知识、技能为核心目标”的观念,树立“创新目标”的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的现代实验教学观。
2树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实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即在实验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样他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求选用形状大小一样,饱满程度相同的种子,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为什么要选用形状大小一样,饱满程度相同的种子,而不选用其他种子?②本实验中每种情况只有一粒种子是否科学?③为什么要放置五天?这些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时间的“开放性”。教材选用的实验材料是有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是明显的。我们的实验教学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各种花汁做指示剂实验,用家里厨房中的醋和食用碱做化学反应等,这些器材和药品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设计新颖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法以处理某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实验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具科学性),假设仅仅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在设计中,学生自己尝试改进实验仪器,完善实验装置寻求证据;或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提出的假设,以求得到答案;或采用多种实验观点、结论探究其规律,以肯定或否定假设;或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科学地去解决问题等等,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尝试、方法、例证和结论,使学生的求异、发散、怀疑、否定等创新思维在假设理论设计方案中充分地发挥、运用和展现。
4 拓展实验的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能停留在思维阶段,要转化为行动和操作过程,要制成某种物化产品。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探究是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是学生独立操作,因而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操作活动,及时反馈信息,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探究过程和思维坡度,使学生敢于改进和革新,不被现有的实验条件限制,又能沿科学道路探究,这样才能使其创新操作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注意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因一、两次的错误而气馁,更不要因一、两次的失败而放弃,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失败之因,让其逐渐形成坚韧不拔之精神,要能经受挫折,承受失败。“敢于从头开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实验教学应该能够让学生把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与经验联结起来,以拓展他们科学活动的空间。只有这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行为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应该为实验教学制定拓展性目标,通过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分解、合成,合理地运用到各种知识上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创新素质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科学教师要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倪笑蓉《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7年第3期
[2]《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