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动式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实施互动式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及互动式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阅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它衔接着小学与初中的语文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学学生升入中学后的学习效果。同时,阅读教学又是小学的薄弱环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
(一)阅读主体的迷失在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生产“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体的地位,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窃窃质疑声,热烈的讨论声。老师的讲书代替了学生的读书,语文阅读出现了学生不阅读的怪现象。长此以往,作为文字、文学、文化教学的语文教学质量岂有不低之理。
(二)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太强
当前阅读教学中浮躁、急功近利的情况很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的一切都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学不成文的规则。
二、互动式阅读教学的模式
互动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即教师、学生结合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能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这种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互动式阅读教学。
三、互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创造宽松的互动氛围在以传统教学思想为指导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具有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头脑一片空白的无知者,有知者站在无知者面前,是一种绝对的权威姿态。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又是教学的主宰者,因为知识在他一个人的手里,他掌握着一节课的命运。教师更用心的是如何以居高临下的优势,使学生毫无疑义地、顺从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始终是接受知识的(乃至被灌输的)对象。在这样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主动的学习。实际上,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堂时,已是头脑空空,他们有时在某些方面所知道的东西远比教师知道的多,而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评价标准。因此,他们往往不甘于无批判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甚至,他们明显地怀疑教师所传授的“真理”。因此,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创造宽松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互动情境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建者。
1.阅读期待,创设解决问题的互动情境互动,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则是我们人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课文,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2.抓住问题,创设学生争论的互动情境。一些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善于把一个人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抓住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
(三)以与文本对话为核心,教给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的互动,一定要以阅读的文本(即课文)为核心,而不应当抛开文本提供的话题进行教学,否则,“阅读”将被架空。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就是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课文,课余从报刊、杂志、网络上读到的文章、小说等以文字(包括配以的图片)呈现的书面材料。应当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所说的与文章对话,是与作者、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互动。比如,有的人读一部小说,有时禁不住笑出声来,有时是泪流满面,有时又愤怒不已,就是他已经进入到文章描写的故事之中了,说明他在与文章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互动,不但能读懂它,而且会感到阅读的真正乐趣。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基本方法包括: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是展开互动的前提和基础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互动、思想的沟通过程。读一篇文章,会收获知识,会丰富生活经验,会动感情,甚至,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真正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把熟悉课文,真正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实现互动。
2.在发现、质疑、思考、体会、想象的过程中实现互动发现、质疑、思考、体会、想象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文章的过程。
(1)从题目入手,质疑解疑。题目是文章内容精要的提炼,抓住它向文章发问,在读文解答过程中实现对话。
(2)深入阅读,不断探究。在深人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发问。发问就是向作者、或向文章中的人物发问;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问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那样说、那样想、那样做。
(3)结合生活,理解感悟。要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更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样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4)体会情感,朗读表达。有许多故事性强、人物描写生动的文章、诗歌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物的感情,最好的互动方式是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敢于质疑,发表见解。阅读文章,不是对文本所有的内容、语言、观点都不假思索地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主张,要捕捉自己独特的感受,同时要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不同的意见中实现互动。总之,互动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揣摩,这样才能深入,才能有发现,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当我们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时,课堂教学一定会成为师生一次次生动的人生经历。
参考文献:
[1]钟真祥.语文课堂教学上对话的层进性[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2).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阅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它衔接着小学与初中的语文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学学生升入中学后的学习效果。同时,阅读教学又是小学的薄弱环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
(一)阅读主体的迷失在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生产“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体的地位,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窃窃质疑声,热烈的讨论声。老师的讲书代替了学生的读书,语文阅读出现了学生不阅读的怪现象。长此以往,作为文字、文学、文化教学的语文教学质量岂有不低之理。
(二)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太强
当前阅读教学中浮躁、急功近利的情况很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的一切都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学不成文的规则。
二、互动式阅读教学的模式
互动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即教师、学生结合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能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这种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互动式阅读教学。
三、互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创造宽松的互动氛围在以传统教学思想为指导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具有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头脑一片空白的无知者,有知者站在无知者面前,是一种绝对的权威姿态。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又是教学的主宰者,因为知识在他一个人的手里,他掌握着一节课的命运。教师更用心的是如何以居高临下的优势,使学生毫无疑义地、顺从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始终是接受知识的(乃至被灌输的)对象。在这样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主动的学习。实际上,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堂时,已是头脑空空,他们有时在某些方面所知道的东西远比教师知道的多,而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评价标准。因此,他们往往不甘于无批判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甚至,他们明显地怀疑教师所传授的“真理”。因此,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创造宽松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互动情境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建者。
1.阅读期待,创设解决问题的互动情境互动,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则是我们人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课文,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2.抓住问题,创设学生争论的互动情境。一些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善于把一个人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抓住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
(三)以与文本对话为核心,教给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的互动,一定要以阅读的文本(即课文)为核心,而不应当抛开文本提供的话题进行教学,否则,“阅读”将被架空。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就是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课文,课余从报刊、杂志、网络上读到的文章、小说等以文字(包括配以的图片)呈现的书面材料。应当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所说的与文章对话,是与作者、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互动。比如,有的人读一部小说,有时禁不住笑出声来,有时是泪流满面,有时又愤怒不已,就是他已经进入到文章描写的故事之中了,说明他在与文章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互动,不但能读懂它,而且会感到阅读的真正乐趣。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基本方法包括: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是展开互动的前提和基础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互动、思想的沟通过程。读一篇文章,会收获知识,会丰富生活经验,会动感情,甚至,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真正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把熟悉课文,真正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实现互动。
2.在发现、质疑、思考、体会、想象的过程中实现互动发现、质疑、思考、体会、想象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文章的过程。
(1)从题目入手,质疑解疑。题目是文章内容精要的提炼,抓住它向文章发问,在读文解答过程中实现对话。
(2)深入阅读,不断探究。在深人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发问。发问就是向作者、或向文章中的人物发问;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问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那样说、那样想、那样做。
(3)结合生活,理解感悟。要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更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样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4)体会情感,朗读表达。有许多故事性强、人物描写生动的文章、诗歌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物的感情,最好的互动方式是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敢于质疑,发表见解。阅读文章,不是对文本所有的内容、语言、观点都不假思索地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主张,要捕捉自己独特的感受,同时要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不同的意见中实现互动。总之,互动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揣摩,这样才能深入,才能有发现,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当我们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时,课堂教学一定会成为师生一次次生动的人生经历。
参考文献:
[1]钟真祥.语文课堂教学上对话的层进性[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