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標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探索目标教学中的辩证艺术,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的这一课题,以我在重庆市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研讨会中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例,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形神兼备的教学风格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的这两句诗,用在制定教学程序与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上,也很恰当。对教学过程通过删繁就简作了一定的规定性,而怎样达标,就在于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讲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来,使教学艺术像“二月花”那样具有“领异标新”的吸引力。以“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节为例,当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我在选择教法时,把“常温下碳的稳定性”,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达标。“碳的可燃性”靠我的指导和学生相互启发来实现达标。“碳的还原性”靠我的帮助,通过边讲边实验,反馈矫正等手段来实现目标达成。
二、分合自然的教学结构
一篇教材,若干目标,怎样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一项较难的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将它分解成为几个步骤,从而引导逐步达标。这是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艺术之一。生搬硬套者,往往将几个目标割裂开来,孤立地去进行讲解,上成了呆板的目标解答课,肢解了课文;融会贯通者,常常把握目标的主次及其内部联系,善于铺路搭桥、串联组合,使达标过程自然流畅。如在“碳的化学性质”一节里,重点是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从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C+O2CO2)和氧气不足、碳不充分燃烧(2C+O22CO)分析,碳都是跟游离态的氧起反应。从炽热的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CO2+C 2CO)和碳的高温下夺取氧化铜的氧(2CUO+C2CU+CO2↑)分析,碳都是跟化合态的氧起反应。但碳不管是跟游离态氧或是化合态氧反应,不管反应是化合反应或置换反应,都是发生的氧化反应。只要抓住氧化反应这个“提纲挈领”中的“纲”的作用,就可以揭示这些化学反应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使教材分合自然,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感。
三、张驰有致的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也是取得跌宕多姿的教学节奏的重要途径。“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一种教学高潮,使教学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如教材在安排“碳的还原性”时,涉及到碳跟氧化铜和碳跟二氧化碳反应。我在组织教材时,精心准备实验,认真启发学生,重点突出碳还原氧化铜,并与第三章《氢气》的还原性相呼应,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相比较。这样的处理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也使本节难点较易突破,有利于掀起教学高潮。“弛”是指教学中的停顿、休整等。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总要有休止一样,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法处戛然而止,或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或布置达标检测题,或观察实验,给学生留下联想的余地。这样教学中的停顿,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节奏明朗,动静统一,协调递进。
四、及时反馈与适时调控的教学机制
信息畅通,及时反馈,适时调控,是目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好的目标教学课,不仅善于采用多种形式的反馈,保持课堂信息畅通,还在于能恰当地调节反馈面,控制反馈速度,识别真假与否,关键在于充分的准备和教学机智。课堂上学生情绪的起伏、思维的流向、心理的变化,都要求教师敏捷地捕捉。特别是阅读时提出的问题,讨论中的发言,化学实验时的观察、分析与操作,练习中的正误与解答,都要求教师迅速准确地洞察和判断,从而见微知著,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把课堂教活,富有成效。
五、认知和情感统一的教学气氛
情感教育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如在讲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古代的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学生明白了碳在氧气中燃烧,充分时生成了二氧化碳,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时,我用化学反应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解释:“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这是由物质的本性决定的,但条件不同时,物质的本性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当学生知道C→CO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C→CO同时放出热量,我及时介绍:“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暖、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碳不完全燃烧既浪费了能源,又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同时达到认知和情感目标。总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也是目标教学追求的艺术境界。
目标教学中的辩证艺术,不仅于此,这只是初步探索,抛砖引玉,尚待各位教师深入研究。
一、形神兼备的教学风格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的这两句诗,用在制定教学程序与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上,也很恰当。对教学过程通过删繁就简作了一定的规定性,而怎样达标,就在于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讲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来,使教学艺术像“二月花”那样具有“领异标新”的吸引力。以“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节为例,当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我在选择教法时,把“常温下碳的稳定性”,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达标。“碳的可燃性”靠我的指导和学生相互启发来实现达标。“碳的还原性”靠我的帮助,通过边讲边实验,反馈矫正等手段来实现目标达成。
二、分合自然的教学结构
一篇教材,若干目标,怎样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一项较难的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将它分解成为几个步骤,从而引导逐步达标。这是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艺术之一。生搬硬套者,往往将几个目标割裂开来,孤立地去进行讲解,上成了呆板的目标解答课,肢解了课文;融会贯通者,常常把握目标的主次及其内部联系,善于铺路搭桥、串联组合,使达标过程自然流畅。如在“碳的化学性质”一节里,重点是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从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C+O2CO2)和氧气不足、碳不充分燃烧(2C+O22CO)分析,碳都是跟游离态的氧起反应。从炽热的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CO2+C 2CO)和碳的高温下夺取氧化铜的氧(2CUO+C2CU+CO2↑)分析,碳都是跟化合态的氧起反应。但碳不管是跟游离态氧或是化合态氧反应,不管反应是化合反应或置换反应,都是发生的氧化反应。只要抓住氧化反应这个“提纲挈领”中的“纲”的作用,就可以揭示这些化学反应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使教材分合自然,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感。
三、张驰有致的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也是取得跌宕多姿的教学节奏的重要途径。“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一种教学高潮,使教学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如教材在安排“碳的还原性”时,涉及到碳跟氧化铜和碳跟二氧化碳反应。我在组织教材时,精心准备实验,认真启发学生,重点突出碳还原氧化铜,并与第三章《氢气》的还原性相呼应,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相比较。这样的处理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也使本节难点较易突破,有利于掀起教学高潮。“弛”是指教学中的停顿、休整等。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总要有休止一样,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法处戛然而止,或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或布置达标检测题,或观察实验,给学生留下联想的余地。这样教学中的停顿,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节奏明朗,动静统一,协调递进。
四、及时反馈与适时调控的教学机制
信息畅通,及时反馈,适时调控,是目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好的目标教学课,不仅善于采用多种形式的反馈,保持课堂信息畅通,还在于能恰当地调节反馈面,控制反馈速度,识别真假与否,关键在于充分的准备和教学机智。课堂上学生情绪的起伏、思维的流向、心理的变化,都要求教师敏捷地捕捉。特别是阅读时提出的问题,讨论中的发言,化学实验时的观察、分析与操作,练习中的正误与解答,都要求教师迅速准确地洞察和判断,从而见微知著,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把课堂教活,富有成效。
五、认知和情感统一的教学气氛
情感教育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如在讲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古代的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学生明白了碳在氧气中燃烧,充分时生成了二氧化碳,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时,我用化学反应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解释:“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这是由物质的本性决定的,但条件不同时,物质的本性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当学生知道C→CO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C→CO同时放出热量,我及时介绍:“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暖、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碳不完全燃烧既浪费了能源,又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同时达到认知和情感目标。总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也是目标教学追求的艺术境界。
目标教学中的辩证艺术,不仅于此,这只是初步探索,抛砖引玉,尚待各位教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