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改良翼点入路在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本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对观察组则给予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76.0%,优于对照组的48.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临床上,为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宜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案。
关键词:脑溢血 基底节区 改良 翼点入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7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10-01
基底节区脑溢血主要是指患者壳核与丘脑两个常见部位出血,壳核出血通常会导致患者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造成患者研究运动功能受到损害,同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同向性偏盲现象,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主侧半球失语。丘脑出现则主要是由丘脑动脉破裂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患者感觉方面的显著性障碍,同时伴有短暂性的偏盲现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为重症状之一,病死率高达50%,致残率在70%左右 [1]。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传统保守治疗的方案,近几年来则以开颅手术为主,但手术病死率同样较高。近期有报道显示,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案,效果显著 [2]。基于此,为进一步证实改良术的应用效果,我院对50例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本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9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2.5)岁;昏迷患者24例,深度昏迷8例,意识模糊14例,神志清醒4例;单侧瞳孔散大患者21例,双侧3例,瞳孔对光反应正常者6例,反应迟钝者20例;所有患者昏迷指数评分均在3到14分之间,均分为(8.6±0.4)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清除术治疗,对观察组则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取患者颧弓上端、耳屏前端1cm处作头皮切口,垂直于颧弓向上部分,沿其耳际边缘向后,并持续弧形向前,直到发际线部分。随后分离颞肌与皮瓣,将帽状腱膜与头皮共同翻向前端,沿着颧骨突出部分切断其颞肌,并从颞窝分离,下翻,将额颞蝶骨暴露。沿颅骨向耳朵后端上半部分移动,钻4孔,利用线锯将其锯开,并用骨钳将其咬开,除去蝶骨脊部分。然后切口薄膜,围绕蝶骨嵴部分,切开硬膜,迅速辨认颞脑口及外侧部分,切开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并进入血肿病灶区清除血肿,穿刺确认血肿部分后,在颞中部分切开皮层,探入血肿区域内,放置皮层撑开器,将血肿部位清除后,进行止血处理,放置引流管引流,实施切口缝合,并根据患者颅内压实际情况来确定骨瓣的保留与否。另外给予所有患者脱水剂、营养药、抗生素等辅助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在接受输注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有效19例,总有效率高达7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情况(n/%)
3 讨论
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致残与致死率均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急性型血肿会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占位效应,同时脑出血本身会对脑部组织及脑内血管造成一定的损害,引起继发性的病理变化。当患者基底节区血肿超过30ml,则会直接对基底节区的神经核团、内囊纤维造成破坏,对脑干起到一定的压迫影响,造成脑干损伤,同时引起颅内压升高,进而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近期内有相关研究表明,采取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较传统保守治疗来说更为显著,迅速清除患者脑内血肿,能够有效解除脑组织所受的压迫影响,调节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降低病死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针对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案较多,包括血肿吸除纤溶引流手术、快速钻颅血肿碎吸术、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等 [3]。但迄今为止,所有手术治疗均有其一定的针对性,不能适用于任何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同时也有近期文献报道显示,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手术死亡率较低。采用传统微创手术在消除血肿、改善脑部受压、降低颅内压方面所消耗时间较长,在改善脑部缺血、消除脑部血肿等方面改善效果并不显著。而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对脑部组织的牵引与拉伤,起到充分减压的作用,同时能够以血肿部位为向导,提示其扩展方向,减少对人体脑部重要血管的伤害,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血肿。本组研究结果证实,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7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也进一步证实了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的应用效果。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还需注意对患者脑组织的保护,准确把握好颞极的切除范围,降低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同时还需配合选用有效的止血方案与材料,稳定患者血压,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庄志军,林瑞生,郭爱顺.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40例[J].吉林医学,2013,33:6995
[2] 李玉庆,刘国防,周立兵,等.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2例[J].山东医药,2011,30:77-78
[3] 王振宇,黄光富,李志立,等.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48例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06:136-138
方法:将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本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对观察组则给予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76.0%,优于对照组的48.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临床上,为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宜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案。
关键词:脑溢血 基底节区 改良 翼点入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7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10-01
基底节区脑溢血主要是指患者壳核与丘脑两个常见部位出血,壳核出血通常会导致患者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造成患者研究运动功能受到损害,同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同向性偏盲现象,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主侧半球失语。丘脑出现则主要是由丘脑动脉破裂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患者感觉方面的显著性障碍,同时伴有短暂性的偏盲现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为重症状之一,病死率高达50%,致残率在70%左右 [1]。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传统保守治疗的方案,近几年来则以开颅手术为主,但手术病死率同样较高。近期有报道显示,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案,效果显著 [2]。基于此,为进一步证实改良术的应用效果,我院对50例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本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9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2.5)岁;昏迷患者24例,深度昏迷8例,意识模糊14例,神志清醒4例;单侧瞳孔散大患者21例,双侧3例,瞳孔对光反应正常者6例,反应迟钝者20例;所有患者昏迷指数评分均在3到14分之间,均分为(8.6±0.4)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清除术治疗,对观察组则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取患者颧弓上端、耳屏前端1cm处作头皮切口,垂直于颧弓向上部分,沿其耳际边缘向后,并持续弧形向前,直到发际线部分。随后分离颞肌与皮瓣,将帽状腱膜与头皮共同翻向前端,沿着颧骨突出部分切断其颞肌,并从颞窝分离,下翻,将额颞蝶骨暴露。沿颅骨向耳朵后端上半部分移动,钻4孔,利用线锯将其锯开,并用骨钳将其咬开,除去蝶骨脊部分。然后切口薄膜,围绕蝶骨嵴部分,切开硬膜,迅速辨认颞脑口及外侧部分,切开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并进入血肿病灶区清除血肿,穿刺确认血肿部分后,在颞中部分切开皮层,探入血肿区域内,放置皮层撑开器,将血肿部位清除后,进行止血处理,放置引流管引流,实施切口缝合,并根据患者颅内压实际情况来确定骨瓣的保留与否。另外给予所有患者脱水剂、营养药、抗生素等辅助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在接受输注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有效19例,总有效率高达7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情况(n/%)
3 讨论
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致残与致死率均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急性型血肿会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占位效应,同时脑出血本身会对脑部组织及脑内血管造成一定的损害,引起继发性的病理变化。当患者基底节区血肿超过30ml,则会直接对基底节区的神经核团、内囊纤维造成破坏,对脑干起到一定的压迫影响,造成脑干损伤,同时引起颅内压升高,进而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近期内有相关研究表明,采取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较传统保守治疗来说更为显著,迅速清除患者脑内血肿,能够有效解除脑组织所受的压迫影响,调节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降低病死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针对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案较多,包括血肿吸除纤溶引流手术、快速钻颅血肿碎吸术、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等 [3]。但迄今为止,所有手术治疗均有其一定的针对性,不能适用于任何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同时也有近期文献报道显示,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手术死亡率较低。采用传统微创手术在消除血肿、改善脑部受压、降低颅内压方面所消耗时间较长,在改善脑部缺血、消除脑部血肿等方面改善效果并不显著。而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对脑部组织的牵引与拉伤,起到充分减压的作用,同时能够以血肿部位为向导,提示其扩展方向,减少对人体脑部重要血管的伤害,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血肿。本组研究结果证实,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7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也进一步证实了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的应用效果。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还需注意对患者脑组织的保护,准确把握好颞极的切除范围,降低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同时还需配合选用有效的止血方案与材料,稳定患者血压,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庄志军,林瑞生,郭爱顺.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40例[J].吉林医学,2013,33:6995
[2] 李玉庆,刘国防,周立兵,等.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2例[J].山东医药,2011,30:77-78
[3] 王振宇,黄光富,李志立,等.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48例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0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