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评估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的支架通畅性情况进行评估,对支架近端以及远端的血管造影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来评估支架闭塞情况,准确度与敏感度均达到100%,对于冠状动脉支架狭窄64排螺旋CT的敏感度为95.4%,假阴性为4.6%,预测阳性值可达到100%,与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支架狭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8,P>0.05)。结论: 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清晰度更高,且对支架通畅性的评估较为准确和可靠。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支架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改变或者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导致心肌细胞血液供应中断或者减少,进而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采用64排螺旋CT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通畅性进行评估,这是当前医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选择64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 研究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评估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62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2±1.8)岁,共置入支架104枚。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3至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6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并在一周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复查。在检查前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检查心率情况。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冠状动脉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获得成功。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心律不齐以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等无法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清晰,无法进行后期处理和诊断的患者。
1.3检查方法
在检查前给予所有患者碘过敏测试,测试为阴性者方可进行检查。要求检查前4小时禁止饮食,并注意检查心率。若发现患者心率超过每分钟70次,应立即给予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并于半小时后再次检测心率。检查前五分钟给予患者一到两片硝酸甘油含服,并指导进行呼吸训练,要求患者反复吸气并憋气十秒钟左右,并且每次吸气的幅度大致相同。
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扫描从气管分叉下方约10毫米处开始,直到心脏膈面以下10毫米处结束。扫描过程中对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情况进行观察,并评估钙化程度以为后续增强扫描提供参考。以流速为每秒4.0毫升的速度,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的方式,向患者右侧肘注入生理盐水50毫升,并注入80毫升碘海醇作非离子对比剂。在主动脉根部层采用对比剂示踪的方法,对该层面的CT值进行监测,若对比剂浓度达到预定值则自动进行扫描。扫描过程中设置参数为:400毫安的管电流,120千伏的管电压,0.4的螺距,0.6毫米层厚以及0.5毫米的重建间隔。
1.4图像后处理
在患者一次屏气时间内采用心电门控法,采集心脏容积的无间隔CT数据。首先重建心脏R波后百分之七十五的RR间期的时相。若该时段的图像重建效果不佳,可以重建百分之十RR间期的图像[1]。选择冠状动脉重建图像中最为清晰的一幅进行三维冠状动脉图像重组。
1.5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通过在患者大腿股动脉或周围插入导管的方式进行动脉造影,将导管送至主动脉中,然后在冠状动脉口插入导管,并注入造影剂进行检查。本次研究采用东芝通用型心血管摄影仪,并在患者左右冠状动脉口分别插入5F的导管,然后注入10毫升造影剂来采集造影图像。之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分析软件,对患者支架病变部位的通畅度进行计算和评估。
1.6图像评价
对图像中支架的数目、所处位置、形态以及支架内部是否出现狭窄、是否有非血管病变等进行分析。支架内近端或者远端造影剂填充良好,则表明支架内部通畅,若支架远端血管显影模糊、细小以及支架腔内有大片低密度区域,则表明支架狭窄以及支架远端血管狭窄。对冠状动脉支架腔是否狭窄进行分级的标准为:官腔内径减少低于百分之五十,表明轻度狭窄;官腔内径减少在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五之间,表明中度狭窄;官腔内径减少高于百分之七十五,表明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
1.7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8.5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64排螺旋CT对62例患者的104枚内置支架进行扫描和图像重建后,于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结果如下表1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来评估支架闭塞情况,准确度与敏感度均达到100%。对于冠状动脉支架狭窄的评估,64排螺旋CT的敏感度为95.4%,假阴性为4.6%,预测阳性值可达到100%,与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支架狭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8,P>0.05)。
表1 64排螺旋CT图像重建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对比(枚)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HD),容易导致心肌细胞血液供应中断或者减少[2]。CHD对于患者心血管功能有很大的危害性,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3]。对CHD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这是当前治疗CHD最为常用且有效的方式[4]。在置入支架后如何对其通畅性进行评价,常用的方式为冠状动脉造影。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价格高以及容易产生创伤等缺陷[5]。64排螺旋CT近年来在冠状动脉诊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以及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等优势,有助于CHD的无创性诊疗。
本次研究中,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来评估支架闭塞情况,通过适当的能量来消除图像噪声,以便于更加清晰的看清楚支架内部情况。CT重建图像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支架狭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8,P>0.05)。可见采用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评估,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评估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敏感度与准确性较高。
综上所述,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清晰度更高,且对支架通畅性的评估准确度高,创伤性小。
参考文献:
[1]崔艳,钟丽华,臧晓凤.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12(03):78-79.
[2]周传纬.运动训练后冠状血管适应性变化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11,11(03):57-58.
[3]陈云国,李晓玲.基层医院初期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00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4(11):114-115.
[4]汪奇,盖鲁粤,孙志军,等.CT冠状动脉造影与单纯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回顾性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09(06):63-64.
[5]许尚文,张雪林,曾建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临床应用探讨[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3,16(02):51-52.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支架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改变或者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导致心肌细胞血液供应中断或者减少,进而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采用64排螺旋CT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通畅性进行评估,这是当前医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选择64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 研究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评估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62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2±1.8)岁,共置入支架104枚。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3至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6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并在一周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复查。在检查前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检查心率情况。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冠状动脉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获得成功。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心律不齐以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等无法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清晰,无法进行后期处理和诊断的患者。
1.3检查方法
在检查前给予所有患者碘过敏测试,测试为阴性者方可进行检查。要求检查前4小时禁止饮食,并注意检查心率。若发现患者心率超过每分钟70次,应立即给予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并于半小时后再次检测心率。检查前五分钟给予患者一到两片硝酸甘油含服,并指导进行呼吸训练,要求患者反复吸气并憋气十秒钟左右,并且每次吸气的幅度大致相同。
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扫描从气管分叉下方约10毫米处开始,直到心脏膈面以下10毫米处结束。扫描过程中对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情况进行观察,并评估钙化程度以为后续增强扫描提供参考。以流速为每秒4.0毫升的速度,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的方式,向患者右侧肘注入生理盐水50毫升,并注入80毫升碘海醇作非离子对比剂。在主动脉根部层采用对比剂示踪的方法,对该层面的CT值进行监测,若对比剂浓度达到预定值则自动进行扫描。扫描过程中设置参数为:400毫安的管电流,120千伏的管电压,0.4的螺距,0.6毫米层厚以及0.5毫米的重建间隔。
1.4图像后处理
在患者一次屏气时间内采用心电门控法,采集心脏容积的无间隔CT数据。首先重建心脏R波后百分之七十五的RR间期的时相。若该时段的图像重建效果不佳,可以重建百分之十RR间期的图像[1]。选择冠状动脉重建图像中最为清晰的一幅进行三维冠状动脉图像重组。
1.5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通过在患者大腿股动脉或周围插入导管的方式进行动脉造影,将导管送至主动脉中,然后在冠状动脉口插入导管,并注入造影剂进行检查。本次研究采用东芝通用型心血管摄影仪,并在患者左右冠状动脉口分别插入5F的导管,然后注入10毫升造影剂来采集造影图像。之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分析软件,对患者支架病变部位的通畅度进行计算和评估。
1.6图像评价
对图像中支架的数目、所处位置、形态以及支架内部是否出现狭窄、是否有非血管病变等进行分析。支架内近端或者远端造影剂填充良好,则表明支架内部通畅,若支架远端血管显影模糊、细小以及支架腔内有大片低密度区域,则表明支架狭窄以及支架远端血管狭窄。对冠状动脉支架腔是否狭窄进行分级的标准为:官腔内径减少低于百分之五十,表明轻度狭窄;官腔内径减少在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五之间,表明中度狭窄;官腔内径减少高于百分之七十五,表明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
1.7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8.5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64排螺旋CT对62例患者的104枚内置支架进行扫描和图像重建后,于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结果如下表1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来评估支架闭塞情况,准确度与敏感度均达到100%。对于冠状动脉支架狭窄的评估,64排螺旋CT的敏感度为95.4%,假阴性为4.6%,预测阳性值可达到100%,与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支架狭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8,P>0.05)。
表1 64排螺旋CT图像重建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对比(枚)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HD),容易导致心肌细胞血液供应中断或者减少[2]。CHD对于患者心血管功能有很大的危害性,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3]。对CHD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这是当前治疗CHD最为常用且有效的方式[4]。在置入支架后如何对其通畅性进行评价,常用的方式为冠状动脉造影。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价格高以及容易产生创伤等缺陷[5]。64排螺旋CT近年来在冠状动脉诊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以及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等优势,有助于CHD的无创性诊疗。
本次研究中,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来评估支架闭塞情况,通过适当的能量来消除图像噪声,以便于更加清晰的看清楚支架内部情况。CT重建图像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支架狭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8,P>0.05)。可见采用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评估,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评估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敏感度与准确性较高。
综上所述,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清晰度更高,且对支架通畅性的评估准确度高,创伤性小。
参考文献:
[1]崔艳,钟丽华,臧晓凤.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12(03):78-79.
[2]周传纬.运动训练后冠状血管适应性变化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11,11(03):57-58.
[3]陈云国,李晓玲.基层医院初期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00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4(11):114-115.
[4]汪奇,盖鲁粤,孙志军,等.CT冠状动脉造影与单纯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回顾性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09(06):63-64.
[5]许尚文,张雪林,曾建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临床应用探讨[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3,16(0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