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道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时,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立足于教改前沿,汲取新的教育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回归儿童生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回归儿童生活;小学生;道德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新时期的德育越来越重要,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呢?老师首先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的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德育中老师一定发现并抓住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借此来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和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事例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生活体验来明白事理,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这些教材中的事例,会有一些弊端,因为这些事例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相关性不强,学生接受起来兴趣不浓。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发现这种现象,创新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寻找新鲜的事例,进行熏陶教育。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或者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的故事或感动人心,或催人奋进,教育意义很强,这些都是德育非常生动的实例。老師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中的这些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故事体验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感悟归纳为人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树立自信。
二、用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做了很好的定义,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说明老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进行解疑,并做好人生的指导。事实上,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是充满疑惑和问题的,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小学生同样有自身的生活问题,他们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这时老师就要承担起解惑的责任,让学生焦虑不安的心灵放松下来,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生活的自信。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且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让学生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积淀生活认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让小学生的德育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引进生活化的事例,让德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以问题设疑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把握好三个环节通过“设疑”来“生趣”,通过“释疑”来“生智”,通过“解惑”来“生能”,通过这三个步骤,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关注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生本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养成。
三、创新教学模式,在生活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只能对生活进行感性认识,获取道理,所以教学中要将德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不但关注学生的成才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成人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果。尤其在德育中更要创新教学方式,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具体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步五环”教学模式。
第一步:备生活。在备课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备课环节变化为备生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结,寻找生活故事,落实德育目标。
第二步:讲生活。在具体的上课环节中,要讲好生活道理,通过五个环节:分享—讨论—归纳—体验—收获等环节,进行互动交流,将德育目标渗透在生活中。
第三步:用生活。一切教学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德育同样是这个道理,让学生把课堂所得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回归生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归学校生活,二是回归家庭生活,三是回归社会生活。通过各个层次的生活回归,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德育中,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渗透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养成。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许晓昔.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从“生活世界”的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界,2005(3).
[3]乔建中,熊文琴.情绪社会化与儿童道德发展:早期教育中亟待重视的问题「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1).
关键词:回归儿童生活;小学生;道德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新时期的德育越来越重要,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呢?老师首先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的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德育中老师一定发现并抓住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借此来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和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事例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生活体验来明白事理,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这些教材中的事例,会有一些弊端,因为这些事例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相关性不强,学生接受起来兴趣不浓。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发现这种现象,创新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寻找新鲜的事例,进行熏陶教育。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或者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的故事或感动人心,或催人奋进,教育意义很强,这些都是德育非常生动的实例。老師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中的这些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故事体验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感悟归纳为人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树立自信。
二、用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做了很好的定义,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说明老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进行解疑,并做好人生的指导。事实上,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是充满疑惑和问题的,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小学生同样有自身的生活问题,他们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这时老师就要承担起解惑的责任,让学生焦虑不安的心灵放松下来,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生活的自信。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且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让学生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积淀生活认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让小学生的德育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引进生活化的事例,让德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以问题设疑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把握好三个环节通过“设疑”来“生趣”,通过“释疑”来“生智”,通过“解惑”来“生能”,通过这三个步骤,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关注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生本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养成。
三、创新教学模式,在生活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只能对生活进行感性认识,获取道理,所以教学中要将德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不但关注学生的成才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成人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果。尤其在德育中更要创新教学方式,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具体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步五环”教学模式。
第一步:备生活。在备课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备课环节变化为备生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结,寻找生活故事,落实德育目标。
第二步:讲生活。在具体的上课环节中,要讲好生活道理,通过五个环节:分享—讨论—归纳—体验—收获等环节,进行互动交流,将德育目标渗透在生活中。
第三步:用生活。一切教学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德育同样是这个道理,让学生把课堂所得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回归生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归学校生活,二是回归家庭生活,三是回归社会生活。通过各个层次的生活回归,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德育中,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渗透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养成。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许晓昔.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从“生活世界”的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界,2005(3).
[3]乔建中,熊文琴.情绪社会化与儿童道德发展:早期教育中亟待重视的问题「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