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从那以后,计算机就慢慢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被社会承认和接纳。可以预见,终有一天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将浸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可以说,在将来如果不会计算机操作,就相当于半个文盲。我们无法使所有人都成为信息技术的专家,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个人都学会简单地使用计算机。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从小学就开始实行。不过从本人执教几年的情况看来,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应当的水平。本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要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的知识及相关应用、办公软件(一般都是OFFICE)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Internet基本应用,了解数据库基础知识及应用、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应用等实用的计算机技术。但是。从笔者的调查看来,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时达到这个整体目标的学生不到5%。把计算机用于游戏、娱乐的占90%以上,指法标准的更是才5%,对办公软件的认识还停留在可以保存文字信息这个印像上。大多学生从来没有用过计算机来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更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认识。
与之相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很重要,是必备的一种技能。从8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拥有个人计算机的这个现实来说。计算机在将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90%的学生和家长购买计算机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但是这些计算机在不久后也单纯地成了游戏娱乐的道具。
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考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或者其他专科院校的学生不同。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惯不如大部分本科学生好,自制力也更差,对将来的计划也不清晰;与其他专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技术性的知识要求更高,学习计划中实践部分更多。对理论的要求相对较弱。针对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不能按照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有专业针对性、层次性来进行教学。
1、使用一体化教学
现有的“教室+机房”这种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公共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跟其他基础学科恰好相反,具有“先会操作,再懂理论”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自己的技能。教师应该多找一些有趣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主动去练习和学习。
2、针对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形象化
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教学目标应该以职业规划为导向,有侧重地来进行确立。比如会计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就应该是数据处理(对办公软件来说,就是要加强EXCEL的学习),其他专业只要能做好常用表格就算达标,会计专业却必须要学会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印刷专业来说,WORD的学习就应该是重中之重。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应该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对目标的描述可以变成:能独立地完成一台电脑的硬件配制,能熟练地装载操作系统,能完成教材多少页的排版等等。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门课程能教会他们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
把水平不一的学生进行分组,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各组组员不固定。若完成了比较低级的目标可以申请跳往高级组,高级组没能完成目标的同学调往低级组。可以设定达到一定目标给就可免修,同时给予相应学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性。也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努力。而学习任务应当具体化,比如针对WORD一章,低级组可以按上机指导完成习题。而高级组则需要面对报纸实体依样完成排版等。
4、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专项课程,联系实际模拟情景进行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专项课课题,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漏补缺,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水平。比如针对文秘专业,可设立打字专项课,把企业相关要求完整地作为课程依据,学生按图索骥,对以后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有个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给予明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尽快与社会接轨,减少二次学习的时间。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一门课程值得我们关注。如何使“计算机”这个新型工具发挥应有的高效作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中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熊发涯.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3]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从小学就开始实行。不过从本人执教几年的情况看来,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应当的水平。本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要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的知识及相关应用、办公软件(一般都是OFFICE)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Internet基本应用,了解数据库基础知识及应用、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应用等实用的计算机技术。但是。从笔者的调查看来,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时达到这个整体目标的学生不到5%。把计算机用于游戏、娱乐的占90%以上,指法标准的更是才5%,对办公软件的认识还停留在可以保存文字信息这个印像上。大多学生从来没有用过计算机来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更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认识。
与之相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很重要,是必备的一种技能。从8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拥有个人计算机的这个现实来说。计算机在将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90%的学生和家长购买计算机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但是这些计算机在不久后也单纯地成了游戏娱乐的道具。
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考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或者其他专科院校的学生不同。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惯不如大部分本科学生好,自制力也更差,对将来的计划也不清晰;与其他专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技术性的知识要求更高,学习计划中实践部分更多。对理论的要求相对较弱。针对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不能按照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有专业针对性、层次性来进行教学。
1、使用一体化教学
现有的“教室+机房”这种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公共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跟其他基础学科恰好相反,具有“先会操作,再懂理论”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自己的技能。教师应该多找一些有趣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主动去练习和学习。
2、针对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形象化
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教学目标应该以职业规划为导向,有侧重地来进行确立。比如会计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就应该是数据处理(对办公软件来说,就是要加强EXCEL的学习),其他专业只要能做好常用表格就算达标,会计专业却必须要学会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印刷专业来说,WORD的学习就应该是重中之重。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应该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对目标的描述可以变成:能独立地完成一台电脑的硬件配制,能熟练地装载操作系统,能完成教材多少页的排版等等。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门课程能教会他们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
把水平不一的学生进行分组,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各组组员不固定。若完成了比较低级的目标可以申请跳往高级组,高级组没能完成目标的同学调往低级组。可以设定达到一定目标给就可免修,同时给予相应学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性。也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努力。而学习任务应当具体化,比如针对WORD一章,低级组可以按上机指导完成习题。而高级组则需要面对报纸实体依样完成排版等。
4、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专项课程,联系实际模拟情景进行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专项课课题,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漏补缺,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水平。比如针对文秘专业,可设立打字专项课,把企业相关要求完整地作为课程依据,学生按图索骥,对以后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有个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给予明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尽快与社会接轨,减少二次学习的时间。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一门课程值得我们关注。如何使“计算机”这个新型工具发挥应有的高效作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中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熊发涯.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3]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