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是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步伐的策略之一,独立学院在这一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桥头堡战略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云南省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桥头堡 独立学院 小语种人才培养
一、 桥头堡战略下开展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从开放的区域来看,除与之领土接壤的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周边国家,还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南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对外交往不再只局限于区域之间的友好访问,更涉及到经贸,旅游,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和贸易往来。基于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云南省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积极开展小语种教育对于区位非常特殊的云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通过小语种专业的开设和建设,有助于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是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必然要求;同时,小语种教育也是云南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需要。
二、桥头堡战略下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
1.云南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2008年,云南省所有高等学校都以各种形式开设了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小语种专业;目前,云南省已有22所高校开设了泰、缅、越、老、柬、5个小语种专业,建立了56个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根据各高校统计的数据,全省有小语种专业教师215名,2006年云南选修小语种的学生人次约为817人,而到2011年则上升到5379人。
2.各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云南省目前有7所独立学院,各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以下三所为代表的独立学院开始重视开设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小语种,其他几所独立学院在小语种专业设置方面相对滞后。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文理学院先后开设了英语、法语、泰语、朝鲜语、日语专业,以及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东南亚语(老、缅、越)双语专业方向共11个语种。学院把小语种作为第一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1000余人,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600余人,自开设小语种作为大学外语必修课以来,每年有150余人选择学习大学小语种。
(2)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滇池学院已形成多种培养方式服务“桥头堡”建设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面看,小语种专业和“英语 小语种”双语方向实行小班教学。从人才培养模式看,滇池学院主要有四种:公选课模式;“英语 小语种”培养模式;“3 1”合作培养模式;小语种替代《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课程培养模式。
(3)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商学院建设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培养项目泰语重点教研室”,已完成“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小语种教师培养”项目。小语种选修课人才已趋于稳定,该校2010年小语种选修人数合计468人,2011年合计459人。
三、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脱节。首先,理论教学教材大都比较陈旧,各校选定教材缺乏统一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大都依据各校发展特色出发,几乎没有针对就业服务的培养目标。其次,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实训课安排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小语种应用的需求。
2.课程设置和学习质量有待提高。在小语种代替《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上看,因为各种制约因素而普遍采用的大班(50人以上)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原因。其次,因独立学院招生批次的特殊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语言习得能力也导致整体学习质量比较一般,部分学生仅能满足修到学分,而没有真正掌握语言使用的能力。
四、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桥头堡战略所辐射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小语种及其与之配套的实践课程。处理好小语种专业课程的体系内部关系,科学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要突破专业课的传统限制,突出应用和技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2)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结合桥头堡建设需求,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双外语模式;小语种 专业模式;一专多识模式;混合模式等培养模式,使得就业岗位的选择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符合多种人才选择需求,对提高就业率也有相应的推动作用。
2.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独立学院的小语种专业教师可探索和开展多种有助于教学和强化语言学习的学习手段。如开展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节,各校相互邀请对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校际交流;邀请相应国家领事馆相关人员,组织丰富的文化展示及各语种演讲比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目标语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2)创造实习实训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小语种优势达成就业。实习实训在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中至关重要。独立学院可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尽可能多样化地创造实习实训机会。例如,省内及东南亚、南亚目标语国家各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定期派学生前往企业实习。既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场所,也可以此为契机打开更多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伊继东.面向东南亚培养具有国际事业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本文为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前期成果,编号:2013Y521。
【关键词】桥头堡 独立学院 小语种人才培养
一、 桥头堡战略下开展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从开放的区域来看,除与之领土接壤的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周边国家,还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南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对外交往不再只局限于区域之间的友好访问,更涉及到经贸,旅游,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和贸易往来。基于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云南省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积极开展小语种教育对于区位非常特殊的云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通过小语种专业的开设和建设,有助于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是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必然要求;同时,小语种教育也是云南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需要。
二、桥头堡战略下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
1.云南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2008年,云南省所有高等学校都以各种形式开设了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小语种专业;目前,云南省已有22所高校开设了泰、缅、越、老、柬、5个小语种专业,建立了56个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根据各高校统计的数据,全省有小语种专业教师215名,2006年云南选修小语种的学生人次约为817人,而到2011年则上升到5379人。
2.各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云南省目前有7所独立学院,各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以下三所为代表的独立学院开始重视开设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小语种,其他几所独立学院在小语种专业设置方面相对滞后。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文理学院先后开设了英语、法语、泰语、朝鲜语、日语专业,以及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东南亚语(老、缅、越)双语专业方向共11个语种。学院把小语种作为第一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1000余人,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600余人,自开设小语种作为大学外语必修课以来,每年有150余人选择学习大学小语种。
(2)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滇池学院已形成多种培养方式服务“桥头堡”建设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面看,小语种专业和“英语 小语种”双语方向实行小班教学。从人才培养模式看,滇池学院主要有四种:公选课模式;“英语 小语种”培养模式;“3 1”合作培养模式;小语种替代《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课程培养模式。
(3)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商学院建设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培养项目泰语重点教研室”,已完成“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小语种教师培养”项目。小语种选修课人才已趋于稳定,该校2010年小语种选修人数合计468人,2011年合计459人。
三、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脱节。首先,理论教学教材大都比较陈旧,各校选定教材缺乏统一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大都依据各校发展特色出发,几乎没有针对就业服务的培养目标。其次,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实训课安排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小语种应用的需求。
2.课程设置和学习质量有待提高。在小语种代替《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上看,因为各种制约因素而普遍采用的大班(50人以上)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原因。其次,因独立学院招生批次的特殊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语言习得能力也导致整体学习质量比较一般,部分学生仅能满足修到学分,而没有真正掌握语言使用的能力。
四、独立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桥头堡战略所辐射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小语种及其与之配套的实践课程。处理好小语种专业课程的体系内部关系,科学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要突破专业课的传统限制,突出应用和技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2)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结合桥头堡建设需求,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双外语模式;小语种 专业模式;一专多识模式;混合模式等培养模式,使得就业岗位的选择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符合多种人才选择需求,对提高就业率也有相应的推动作用。
2.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独立学院的小语种专业教师可探索和开展多种有助于教学和强化语言学习的学习手段。如开展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节,各校相互邀请对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校际交流;邀请相应国家领事馆相关人员,组织丰富的文化展示及各语种演讲比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目标语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2)创造实习实训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小语种优势达成就业。实习实训在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中至关重要。独立学院可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尽可能多样化地创造实习实训机会。例如,省内及东南亚、南亚目标语国家各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定期派学生前往企业实习。既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场所,也可以此为契机打开更多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伊继东.面向东南亚培养具有国际事业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本文为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前期成果,编号:2013Y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