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主要想讨论三个问题,第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会有多大的空间?第二,5-10年之后医药行业大概有多大的规模?第三,如何把医药行业的蛋糕做大?
首先,按照“十八大”确立的目标,2020年,中国的GDP约为80万亿元。目前,我们与目标还有30万亿元的差距。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来缩小这样的差距,这是一个战略问题。以往,中国曾借助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房地产等来发展经济,但接下来,战略将向着创新转型,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将是下一个重点。国家也在积极努力,国务院最近出台了一个关于拉动消费的指导意见,里面提到关于免费医疗和免费疫苗接种进一步扩大的意见。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生物产业的潜力。我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药品医疗消费潜力最大的国家。到2020年,中国醫药产业规模大约在10万亿元,其中药物占4万亿元,医疗占4万亿元,保健品和医疗器械各占到1万亿元。而且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日渐凸显,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这10万亿元的医疗产业在80万亿元的GDP所占到的比例与美国1990年时相当。
如何做好这件事?全国有十余个省都建立了千亿元级别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但我看到,这些园区变相圈地的力度远大于做生物医药的力度。未来有多少企业能成功我不得而知,这对于解决我们面临的困难毫无益处。
而当下面临的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一,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弱。政府内部总结的一句话是“十一五”用了60个亿元——在国外基本上是做一个药物的费用——挥霍了一个民族做药的积极性。重大专项调动了中华民族做药的热情,但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真正中国创新的药并不多。二,我们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三,医药行业的发展由几个部门同时管理,写好申请书都不知道送给谁,这个状态不利于发展。第四、流通领域很乱。
我认为,未来中国医药产业将出现规模化、集约化的特点,国内与国外使用新药的速度也能逐渐同步,标准化、科技化以及竞争的差异化将是国内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没有成本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的政府开着无限责任公司,即使知道调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办法能够极大促进行业发展,也不愿有所作为的原因是:一旦出事,政府而非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这是不合道理的。
同时,我们一直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千亿元的品牌。现在,国内制药企业已经减少且兼并重组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潮流。而创造国际一流的研发中心也十分重要。中国终于有一个临床实验基地拿到了国外的GCP认证,这个数字对于十三亿人口是远远不够的。
人才问题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严重制约。我认为,国内的企业应该大胆的把国外退休的研发精英请回来,告诉他你还缺什么人,用他的人脉去给你找,这样慢慢才能好转。
最后一个问题是审批一定要科学,重构我们的体系,不能有寻租。技术路线上肯定不能只做创新,对中国来说,要创新一批、仿制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最后还必须加上抢救一批,因为降价它死掉了。
首先,按照“十八大”确立的目标,2020年,中国的GDP约为80万亿元。目前,我们与目标还有30万亿元的差距。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来缩小这样的差距,这是一个战略问题。以往,中国曾借助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房地产等来发展经济,但接下来,战略将向着创新转型,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将是下一个重点。国家也在积极努力,国务院最近出台了一个关于拉动消费的指导意见,里面提到关于免费医疗和免费疫苗接种进一步扩大的意见。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生物产业的潜力。我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药品医疗消费潜力最大的国家。到2020年,中国醫药产业规模大约在10万亿元,其中药物占4万亿元,医疗占4万亿元,保健品和医疗器械各占到1万亿元。而且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日渐凸显,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这10万亿元的医疗产业在80万亿元的GDP所占到的比例与美国1990年时相当。
如何做好这件事?全国有十余个省都建立了千亿元级别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但我看到,这些园区变相圈地的力度远大于做生物医药的力度。未来有多少企业能成功我不得而知,这对于解决我们面临的困难毫无益处。
而当下面临的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一,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弱。政府内部总结的一句话是“十一五”用了60个亿元——在国外基本上是做一个药物的费用——挥霍了一个民族做药的积极性。重大专项调动了中华民族做药的热情,但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真正中国创新的药并不多。二,我们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三,医药行业的发展由几个部门同时管理,写好申请书都不知道送给谁,这个状态不利于发展。第四、流通领域很乱。
我认为,未来中国医药产业将出现规模化、集约化的特点,国内与国外使用新药的速度也能逐渐同步,标准化、科技化以及竞争的差异化将是国内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没有成本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的政府开着无限责任公司,即使知道调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办法能够极大促进行业发展,也不愿有所作为的原因是:一旦出事,政府而非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这是不合道理的。
同时,我们一直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千亿元的品牌。现在,国内制药企业已经减少且兼并重组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潮流。而创造国际一流的研发中心也十分重要。中国终于有一个临床实验基地拿到了国外的GCP认证,这个数字对于十三亿人口是远远不够的。
人才问题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严重制约。我认为,国内的企业应该大胆的把国外退休的研发精英请回来,告诉他你还缺什么人,用他的人脉去给你找,这样慢慢才能好转。
最后一个问题是审批一定要科学,重构我们的体系,不能有寻租。技术路线上肯定不能只做创新,对中国来说,要创新一批、仿制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最后还必须加上抢救一批,因为降价它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