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全产业链升级,中国制药工业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然而,业界对于供应链的关注远远不够。2013年,《E药经理人》杂志在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奉上一本手册、一次论坛、一腔赤诚,旨在建起一座沟通优秀医药企业与优秀供应商的桥梁。
为什么关注供应链?
最首要的原因是,供应链對制药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去年,“毒胶囊”引发了全民对于药品质量的重视,这一事件提醒企业:对药物本身的质量控制并不足够,胶囊、包装材料、原辅料等供应链的质量也影响着产品质量,企业因此需要更加警觉和慎重。
数据显示,“毒胶囊”事件爆发之后,在整个市场占比约15%的胶囊剂拉低了医药制造行业的整体收入增长,同时,劣质胶囊也给企业品牌带来了难以逆转的伤害。据估算,修正药业回收问题胶囊的损失或达30亿元,而此前定下的宏伟目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即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要保持3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也成为黄粱一梦;其“良心药、放心药”的广告词被网友调侃,信任荡然。
然而,优质供应商企业缺少话语权,不仅受限于产业发展现状,而且也无法在现有监管体系下脱颖而出。
毒胶囊事件之后,这一行业的现状浮出水面:生产能力饱和、恶性竞争几成常态。“胶囊行业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为130家,生产能力约在3000亿粒/年,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药品、保健品和食品每年需要空心胶囊不超过2500亿粒”。青岛益青药用胶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德表示,没有质量保证、不进行技术和材料革命,企业未来无法生存。
医药包装行业也同样正经历一波混乱生长。据统计,2011年,医药包装行业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其中,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较少,民营企业多而散,行业整体规模偏小,品种数量、质量与国际水平差距十分显著。
尽管政策方面,医药包装业希望不再被定义为配套行业,而是提升到与药品同等的地位。《医药包装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医药包装是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是构成药品的基本要素,对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重要影响”。
但在实际工作中,医药包装材料所应享受的“待遇”以及应该受到的监管与药品相比差距仍甚。一个例子是,某医药包装企业在申报的国家项目时,发改委没有办法判断审核,因为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其究竟是药品还是包装材料。
监管方面,目前对医用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细则尚不明确,以致市面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E药经理人》本次筛选“中国医药产业品牌供应商”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些胶塞企业会收购大企业的边角废料进行二次加工,这与丁基胶塞一次成型的制备工艺相违背,对胶塞的质量构成极大风险。
当下,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走出国门,从GMP认证到市场销售,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但是,供应链与制药产业问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让不少欲开拓国际市场的药企困惑的是:谁来为我的产品保驾护航?谁能给与我鼎力相助?谁能与我一起走出国门?
因而,打造一批国际化标准的供应链企业成为制药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共同诉求。
“未来的竞争不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问的竞争。”这是《E药经理人》第一次主导搭建这样的信息平台,从包装包材、原辅料、制药机械、物流到研发外包服务、投资、咨询甚至工业园区,初尝“资源搅拌”的赵思昆认识到“供应链”从外延到内涵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重要作用,他热诚希望能够帮助制药企业去粗存精、打通产业链。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2013年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的供应链论坛上,这些优质的供应商第一次向制药企业集体发声、展示实力。
对于《E药经理人》杂志来说,这是夙愿终于落地的机会。
在过去的五年中,杂志曾做过四期供应链企业的封面报道:“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凯莱英医药集团”、“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兰药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对这些供应链企业的采访往往会更加“用力”,因为杂志希望能够将那些优秀的企业推向前台。
《E药经理人》的目标是做行业的新闻与资源中心,因此,我们更希望能以自身品牌担保,助力更多优秀的企业成长。
2013年8月,《E药经理人》编撰的第一期《供应链手册》诞生。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市场规模、占有率、以及与优秀制药企业的合作案例、合作反馈,《E药经理人》筛选出16家不同领域的“品牌供应商”,他们或是在国际上受到认可、或是参与过国家标准的制定、或是在国内获得多家大型企业认可,我们期待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能够给制药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双方均带来裨益。
“推动政策不断完善本来就是媒体的义务”,《E药经理人》杂志执行总编谭勇表示,未来一定会呼吁行业一起关注供应链产业标准的提升。
诚然,本次《E药经理人》所搭建的供应链平台还很小、很仓促、为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也十分有限,但我们相信:有优质制药企业的地方就有优质供应链企业的聚集,无论竞争或者合作,这种良性的平台必将推动整个产业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为什么关注供应链?
最首要的原因是,供应链對制药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去年,“毒胶囊”引发了全民对于药品质量的重视,这一事件提醒企业:对药物本身的质量控制并不足够,胶囊、包装材料、原辅料等供应链的质量也影响着产品质量,企业因此需要更加警觉和慎重。
数据显示,“毒胶囊”事件爆发之后,在整个市场占比约15%的胶囊剂拉低了医药制造行业的整体收入增长,同时,劣质胶囊也给企业品牌带来了难以逆转的伤害。据估算,修正药业回收问题胶囊的损失或达30亿元,而此前定下的宏伟目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即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要保持3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也成为黄粱一梦;其“良心药、放心药”的广告词被网友调侃,信任荡然。
然而,优质供应商企业缺少话语权,不仅受限于产业发展现状,而且也无法在现有监管体系下脱颖而出。
毒胶囊事件之后,这一行业的现状浮出水面:生产能力饱和、恶性竞争几成常态。“胶囊行业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为130家,生产能力约在3000亿粒/年,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药品、保健品和食品每年需要空心胶囊不超过2500亿粒”。青岛益青药用胶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德表示,没有质量保证、不进行技术和材料革命,企业未来无法生存。
医药包装行业也同样正经历一波混乱生长。据统计,2011年,医药包装行业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其中,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较少,民营企业多而散,行业整体规模偏小,品种数量、质量与国际水平差距十分显著。
尽管政策方面,医药包装业希望不再被定义为配套行业,而是提升到与药品同等的地位。《医药包装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医药包装是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是构成药品的基本要素,对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重要影响”。
但在实际工作中,医药包装材料所应享受的“待遇”以及应该受到的监管与药品相比差距仍甚。一个例子是,某医药包装企业在申报的国家项目时,发改委没有办法判断审核,因为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其究竟是药品还是包装材料。
监管方面,目前对医用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细则尚不明确,以致市面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E药经理人》本次筛选“中国医药产业品牌供应商”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些胶塞企业会收购大企业的边角废料进行二次加工,这与丁基胶塞一次成型的制备工艺相违背,对胶塞的质量构成极大风险。
当下,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走出国门,从GMP认证到市场销售,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但是,供应链与制药产业问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让不少欲开拓国际市场的药企困惑的是:谁来为我的产品保驾护航?谁能给与我鼎力相助?谁能与我一起走出国门?
因而,打造一批国际化标准的供应链企业成为制药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共同诉求。
“未来的竞争不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问的竞争。”这是《E药经理人》第一次主导搭建这样的信息平台,从包装包材、原辅料、制药机械、物流到研发外包服务、投资、咨询甚至工业园区,初尝“资源搅拌”的赵思昆认识到“供应链”从外延到内涵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重要作用,他热诚希望能够帮助制药企业去粗存精、打通产业链。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2013年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的供应链论坛上,这些优质的供应商第一次向制药企业集体发声、展示实力。
对于《E药经理人》杂志来说,这是夙愿终于落地的机会。
在过去的五年中,杂志曾做过四期供应链企业的封面报道:“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凯莱英医药集团”、“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兰药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对这些供应链企业的采访往往会更加“用力”,因为杂志希望能够将那些优秀的企业推向前台。
《E药经理人》的目标是做行业的新闻与资源中心,因此,我们更希望能以自身品牌担保,助力更多优秀的企业成长。
2013年8月,《E药经理人》编撰的第一期《供应链手册》诞生。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市场规模、占有率、以及与优秀制药企业的合作案例、合作反馈,《E药经理人》筛选出16家不同领域的“品牌供应商”,他们或是在国际上受到认可、或是参与过国家标准的制定、或是在国内获得多家大型企业认可,我们期待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能够给制药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双方均带来裨益。
“推动政策不断完善本来就是媒体的义务”,《E药经理人》杂志执行总编谭勇表示,未来一定会呼吁行业一起关注供应链产业标准的提升。
诚然,本次《E药经理人》所搭建的供应链平台还很小、很仓促、为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也十分有限,但我们相信:有优质制药企业的地方就有优质供应链企业的聚集,无论竞争或者合作,这种良性的平台必将推动整个产业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