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春天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huin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全产业链升级,中国制药工业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然而,业界对于供应链的关注远远不够。2013年,《E药经理人》杂志在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奉上一本手册、一次论坛、一腔赤诚,旨在建起一座沟通优秀医药企业与优秀供应商的桥梁。
  为什么关注供应链?
  最首要的原因是,供应链對制药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去年,“毒胶囊”引发了全民对于药品质量的重视,这一事件提醒企业:对药物本身的质量控制并不足够,胶囊、包装材料、原辅料等供应链的质量也影响着产品质量,企业因此需要更加警觉和慎重。
  数据显示,“毒胶囊”事件爆发之后,在整个市场占比约15%的胶囊剂拉低了医药制造行业的整体收入增长,同时,劣质胶囊也给企业品牌带来了难以逆转的伤害。据估算,修正药业回收问题胶囊的损失或达30亿元,而此前定下的宏伟目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即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要保持3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也成为黄粱一梦;其“良心药、放心药”的广告词被网友调侃,信任荡然。
  然而,优质供应商企业缺少话语权,不仅受限于产业发展现状,而且也无法在现有监管体系下脱颖而出。
  毒胶囊事件之后,这一行业的现状浮出水面:生产能力饱和、恶性竞争几成常态。“胶囊行业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为130家,生产能力约在3000亿粒/年,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药品、保健品和食品每年需要空心胶囊不超过2500亿粒”。青岛益青药用胶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德表示,没有质量保证、不进行技术和材料革命,企业未来无法生存。
  医药包装行业也同样正经历一波混乱生长。据统计,2011年,医药包装行业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其中,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较少,民营企业多而散,行业整体规模偏小,品种数量、质量与国际水平差距十分显著。
  尽管政策方面,医药包装业希望不再被定义为配套行业,而是提升到与药品同等的地位。《医药包装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医药包装是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是构成药品的基本要素,对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重要影响”。
  但在实际工作中,医药包装材料所应享受的“待遇”以及应该受到的监管与药品相比差距仍甚。一个例子是,某医药包装企业在申报的国家项目时,发改委没有办法判断审核,因为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其究竟是药品还是包装材料。
  监管方面,目前对医用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细则尚不明确,以致市面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E药经理人》本次筛选“中国医药产业品牌供应商”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些胶塞企业会收购大企业的边角废料进行二次加工,这与丁基胶塞一次成型的制备工艺相违背,对胶塞的质量构成极大风险。
  当下,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走出国门,从GMP认证到市场销售,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但是,供应链与制药产业问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让不少欲开拓国际市场的药企困惑的是:谁来为我的产品保驾护航?谁能给与我鼎力相助?谁能与我一起走出国门?
  因而,打造一批国际化标准的供应链企业成为制药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共同诉求。
  “未来的竞争不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问的竞争。”这是《E药经理人》第一次主导搭建这样的信息平台,从包装包材、原辅料、制药机械、物流到研发外包服务、投资、咨询甚至工业园区,初尝“资源搅拌”的赵思昆认识到“供应链”从外延到内涵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重要作用,他热诚希望能够帮助制药企业去粗存精、打通产业链。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2013年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的供应链论坛上,这些优质的供应商第一次向制药企业集体发声、展示实力。
  对于《E药经理人》杂志来说,这是夙愿终于落地的机会。
  在过去的五年中,杂志曾做过四期供应链企业的封面报道:“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凯莱英医药集团”、“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兰药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对这些供应链企业的采访往往会更加“用力”,因为杂志希望能够将那些优秀的企业推向前台。
  《E药经理人》的目标是做行业的新闻与资源中心,因此,我们更希望能以自身品牌担保,助力更多优秀的企业成长。
  2013年8月,《E药经理人》编撰的第一期《供应链手册》诞生。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市场规模、占有率、以及与优秀制药企业的合作案例、合作反馈,《E药经理人》筛选出16家不同领域的“品牌供应商”,他们或是在国际上受到认可、或是参与过国家标准的制定、或是在国内获得多家大型企业认可,我们期待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能够给制药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双方均带来裨益。
  “推动政策不断完善本来就是媒体的义务”,《E药经理人》杂志执行总编谭勇表示,未来一定会呼吁行业一起关注供应链产业标准的提升。
  诚然,本次《E药经理人》所搭建的供应链平台还很小、很仓促、为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也十分有限,但我们相信:有优质制药企业的地方就有优质供应链企业的聚集,无论竞争或者合作,这种良性的平台必将推动整个产业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其他文献
中国的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重要市场,问题是:这个市场很大很重要,但是我们的水平、能力和竞争力都很弱,怎么办?  从中国医药产业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它依赖于特殊的产业背景和产品的特征,在过去相对封闭的市场条件下,产生了一些相对优势。但是医药产业真正经历过的大的市场调整,是不够和不充分的,不过变化正在发生,变化的发酵剂是资本。4年以前,A股的医药上市公司总的市值只有5500亿元,占整个A股市场总
期刊
其实支撑昆明制药发展的主要是三颗“草”:三七、青蒿、天麻,体现在产品上就是青蒿素、血塞通和天麻素。尽管昆明制药有这三个主要产品,还有很多药品的生产批文,但是到了2005年昆明制药仍亏损了一个多亿元,股价—下子降到了3块多。不过非常值得骄傲的是,昆明制药这两年的股价已跃升至25元左右,可以说,从2005年到2012年,昆明制药的战略转型是成功的。那么昆明制药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找榜样,学路子。通
期刊
观察跨国制药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并购与创新是主要途径,并购确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被国际上接受的主要方式。但是并购之后又怎么办呢?并购之后还是要继续前进,创新才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永恒的出路。  中国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当中,一些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中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第二个是随着我们新医改的实施,政府
期刊
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里面不管是對工业还是商业,都倡导在未来提升产业集中度,这两三年将是行业格局重新构建的关键时期,资源整合将是行业并购重组的重要主题。从三年多的医改实践来看,医疗资源逐步向基层和农村下沉,可以预见未来的市场,企业发展方向将呈现三种模式:一是同业务企业间的并购整合模式,二是跨区域涉立分支机构的模式,三是全产业链的模式。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国家政策的定位明确了县级市场未来将会得到重点发
期刊
就目前来看,药企狂热投资医院的两大动力在于:一是获得医院这个强势终端市场;二是看中医院较好的获利能力。但是,在对投资医院的管理经验以及技巧上,药企并无代势可言。  58号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下发、公立医院改革配套措施逐步出台,这些积极的政策信号引得各路资本对医院投资垂涎三尺。表面上看,药企是最具产业链协同优势的投资者,这点很多投资医院的药企自身也表示认同。  然而
期刊
在复杂的中国医药市场中营销怎么进行?  大家都知道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庞大,人群的收入差别悬殊,医保待遇也不相同,而且整个市场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端的医疗技术和机构,但是中国大部分地方还是缺医少药,这两种完全不同需求的医疗市场在中国的占比均非常大。其实,可以把这些复杂性归类。国际上通常把医药市场分为两大类: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在中国也可以这样划分,一些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可视为成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主流市场,唯独中国医药工业缺席。潜行多年,在2013年第五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国内药企掌门人聚焦制剂国际化,竞相展示进军国际主流市场的策略。然而现实中踏出国门的制剂产品在占全球制剂市场80%的欧美日主流市场折戟沉沙者多,斩获较丰者少。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中国药企冲击主流市场的信心日渐增强。  2012年,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共同发布“中国医
期刊
“Made in China”是改革开放铸造的成绩,众多的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都有上佳表现,唯有药品制剂例外。纵观全球医药市场,2011年的市场规模是9555亿美元,而欧美日占比接近8成。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力市场,我们需要把制剂国际化提到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点。  数据显示,2012年全行业医药商品出口近1500千亿元,在各门类医药产品中药品出口占大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制剂在药品种占的份额仅有15%,
期刊
纵观全球市场,由制药企业发起的并购交易数量日渐攀升,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但是,通过并购整合真正使企业实现完善现有业务、新领域及新业务拓展的挑战性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  过去10年,麦肯锡对全球企业的大型并购交易进行跟踪分析,从财务表现中发现,一笔大交易2年后实现积极影响的为52%,这一比例在5年之后或许会稍高一些,但依然会有1/3的企业因大型交易而使股东总回报成为负值。调查发现,亚太国家的企业家
期刊
8年间,华源集团、双鹭药业、国药集团先后涉足新乡市中心医院东区医院的投资,前两任投资者皆败走于“难以盈利”,国药一掷千金的底气何在?它能否打破盈利难题?  时隔8年后,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东区医院(以下简称“东区医院”)终于开始破土动工了。  早在2004年,华源集团(以下简称“华源”)与新乡市政府合作组建“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华源中原”)时,华源就承诺投资建立东区医院,直到2007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