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投资医院真的能实现产业协同吗?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ker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目前来看,药企狂热投资医院的两大动力在于:一是获得医院这个强势终端市场;二是看中医院较好的获利能力。但是,在对投资医院的管理经验以及技巧上,药企并无代势可言。
  58号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下发、公立医院改革配套措施逐步出台,这些积极的政策信号引得各路资本对医院投资垂涎三尺。表面上看,药企是最具产业链协同优势的投资者,这点很多投资医院的药企自身也表示认同。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前投资医院的药企能够实现产业协同效应或具有清晰商业模式的寥寥无几,更多是从资产投资的角度去考虑。
  “医院每年10%~20%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对任何一家药企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即便是没有想好长远的战略布局,一旦发现合适的机会,先抢到这块资源再说。这其中不排除有部分药企为了短期的股票估值上升而盲目进入(医院)。”一位医药行业证券分析师如是说。
  对于进入门槛低、盈利模式比较清晰的专科连锁医院而言,投资或能够在1~2年内有所回报,但对于综合性医院,无论是民营还是公立性质,平均5~8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收回成本,若投资者急功近利,一方面会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方面,这个投资项目本身也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不仅如此,在投资医院后的管理上,药企并无优势可言。医院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是所有“淘金者”都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比如医院普遍存在的财务体系不透明、渠道返点现象普遍、法规风险等都需要投资者们做好充分的预估和准备。而究竟如何去甄别一家医院的优劣,则非常考验投资者们的眼光和智慧。
  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迄今为止,包括药企在内的投资者,通过投资医疗机构获得良好收益的屈指可数。尤其是涉足公立医院的先驱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看上去很美,走进了之后才发现困难重重。
  除了常被拿来引证的金陵药业收购宿迁人民医院成功扭亏为盈的例子,其他投资公立医院的机构几乎都折戟而归。早期华源集团与新乡市政府成立合资公司接管新乡5家公立医院后黯然退出,此后双鹭药业与新乡中心医院的合作也已终止;平安集团投资深圳龙岗区中医院以失败告终;华润医疗控股的昆明儿童医院如今也陷入整合困境。
  在《E药经理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的当前投资医院的17家药企中,除国药集团、九州通属于流通企业外,其余均是制药或医疗器械企业。而在一位医疗产业投资经理看来,流通企业投资医院会更具有优势:“因为他们能够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控制医院的成本。”国药集团与新乡中原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国药中原管理有限公司正是如此。
  借助国药强大的商业配送网络以及丰富的药品资源,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为新乡中原管理有限公司下属5家公立医院提供药品配送的优先权,并且享受这5家医院规定比例的市场份额。但究竟给予国药多大比例的业务份额才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对合作双方都是一大考验。华源集团、双鹭药业也均尝试过通过打通药品配送这一环节来实现盈利,但均以失败告终。
  与国药集团同属于流通企业的九州通,则采取合资新建医院的方式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不过,新建医院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甚至会远远超出企业的想象。前车之鉴是,2007年康美药业就计划投建普宁市康美中医院,一直到去年的一季报,公司才表示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该工程已累计投入近7.77亿元。
  此前,与新乡中心医院合作新建医院的双鹭药业也是因为未能充分考虑到投资医院所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精力以及巨额资金而退出。
  药企未必是医院“换脑”的最佳人选
  盈利模式是所有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如何对投资后的医院进行管理则是重中之重。
  在某种程度上,医药企业抢占其产业链下游的医院似乎更具竞争力,其对医疗机构的熟悉程度、所掌握的人脉和资源以及对这一行业的理解程度都要比其他投资者略胜一筹。但在对所投资医院的管理经验以及技巧上,药企与其他的投资者处于同一起跑线。
  “药企投资医院的优势并不是长期的,公立医院当前缺乏‘企业式管理经营’的理念,但实现这一理念转变的最佳人选未必是药企。”波士顿咨询(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吴淳表示。
  《E药经理人》遍访的各大投资机构以及业内人士均表示,医院的管理层最好由具有专业医院管理经验的第三方来担任,或者是在保证医院总体发展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保持原有的管理层继续经营医院。
  金陵药业控股宿迁人民医院后,通过吸引南京鼓楼医院以技术入股,引入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成功让宿迁人民医院扭亏为盈。复星医药收购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宿迁钟吾医院后,除了财务上的预算规划外,医院具体管理经营层面的事务依然由原有的管理层来执行。天士力控股的湖南湘雅康复医院,也选择由湘雅医院的管理团队来做管理。新乡中原管理有限公司与国药的合作中,亦是完全依靠原有的医院管理层来执行各项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第三方管理团队要尽量避免双方在同一竞争区域或者在同一科室领域存在竞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看不见的风险
  如果从产业链协同的角度看,药企投资医院的最直接受益模式,就是把自个儿的药品卖到医院去。但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药企是某一家或者几家医院的专供厂家,除非全国范围内的医院网络布局,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盈利空间。
  益佰制药(以下简称“益佰”)于2005年投资灌南县人民医院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控制终端,以实现自身药品在医院的销售。“我们当时是想控制上百家医院终端,仅仅一家是满足不了公司需要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投资医院是失败的。”益佰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不过,在吴淳看来,先声药业和恒瑞药业这类做新特药的企业需要全国范围的医院布局,而做大普药的企业只要能够抢占某一家规模和效益还不错的大型医院一定的市场份额,销量都会很可观。
  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参股或者投资较大型的三甲医院对于普通藥企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一般向社会资本抛出橄榄枝的公立医院要么因为无力经营,要么因为内部管理有问题。   “如果本身这个公立医院资质很好,内部也没有任何问题,政府是不会随便卖的。”瑞银证券董事季序我的言下之意,投资公立医院需谨慎,其中暗藏的风险企业能否化解,都需要再三考量。
  就目前投资医院的形式而言,无外乎收购、新建、公立转制这三种形式,其中难度最大的当属公立医院转制。
  波士顿咨询(BCG)今年发布的题为《投资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报告称,投资公立医院转制而来的综合医院时需防范三类主要风险。第一,在转制过程中要对资产进行合理估值和处置,并妥善处理原有医护人员的编制问题,以避免人员流失或军心不稳。第二,在转制后,很多医院往往面临从非营利性医院转为营利性医院的需求。58号文提出“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转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确需要转变的,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国家既不反对也不鼓励的态度,以及当地政府对此的解读执行,使得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政策不确定性。第三,医院还会面临失去一些现有福利的潜在风险,如所得税等税收不再减免,可能需要补缴土地使用费等。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时候满口承诺,但当资本引进来之后,就变成关门打狗。钱你拿不走,又没有回报怎么办?企业就得听政府的,所以企业很尴尬。”一位长期关注公立医院改革的人士如此形容当前投资公立医院的大环境。
  民营医院尴尬
  正因此,众多投资机构对于公立医院转制都望而却步。涉足其中的医药企业也多以具有国资性质的企业为主。近几年药企投资医院的案例中,除了益佰制药投资了一家公立医院外,其余投资公立医院的均是国企。
  “大央企可以接受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亏损,但民营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投资回报时间,因为国药、华润等依靠跟当地政府的关系就可以打通很多环节,但民营企业处处都需要真金白银,耗不起!”一位医药投资人士道出了其中缘由。
  另一方面,公立医院转制过程中,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公立医院也更愿意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来接管。
  比起公立医院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投资民营医院的难度相对要小很多。不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不涉及原有医护人员编制处置等等,也无怪乎当前从整个市场投资医院的数量来看,民营医院都要远远高于公立医院。达晨创投投资爱尔眼科后,短短两年内实现了10倍以上的回报;2012年,復星医药的医疗服务业务共计实现收入人民币约1.6亿元,2013年上半年,复星医药这一业务的收入已经超过1.6亿元。当然,这并不代表民营医疗机构就是稳赚不赔的投资标的,其面临的人才资源短缺,无法获得医保定点资格、无法享受税收等各方面优惠政策等难题,同样让一些投资者难言轻松。
  马应龙药业从3年前开始涉足肛肠专科医院,通过收购或者自建的方式,当前在全国拥有5家连锁肛肠医院,经过前期长时间的亏损后,现在已经逐步盈利。但马应龙药业副总经理李加林曾公开表示,由于公司所属医院基础薄弱,发展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社会资本办医院面临缺少专家的难题:“国有医院的专家往外流动是很少的,除非在医院呆不下去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是很讲究身份地位的,而民营医院的医生职位晋升很难,没有相应的指标。”
  这几乎是当前所有民营医院发展都遭遇的普遍困境。这使得,无论在医生资源、医疗水平还是品牌影响力上,民营医院眼下几乎无法与公立医院抗衡。
  已在大陆建院的台资医院厦门长庚医院、湖南旺旺医院、南京明基医院、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及上海辰新医院,目前均未实现盈利。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一大症结是,国家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虽然“国办58号文”中已明确提出非公立医疗机构职称评定、人才培训等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以及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但现实离此还十分遥远。
其他文献
如何加快发展?如何让自己的企业脱颖而出?显然这是每一个制药企业的奋斗目标。  2009年,也就是新医改启动之年,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首届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评选活动中提出,“无论有多困难,都只能在加快发展中解决”。5年后,2013年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在蓉城盛大召开之时,如果我们回过头去再去重新品味这句箴言,又多了一份感慨。  如何加快发展?如何让自己的企业能脱颖而出?显然这是每一
期刊
在能够与政策决策者或者决策者的直接谏言者面对面接触的企业家年会上,600多位来自产业一线的企业经营者希望能夠听到、判断未来的政策走势。  政策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改良。  近日《E药经理人》杂志承办的2013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透露出的一丝正能量,不知能否对正处于风雨飘摇、一片肃杀之气的医药行业是否带来些许希望和力量?  一直以来,这个颇受政策左右的行业在疾风骤雨的新医改大潮面前动荡不止,医药企业的
期刊
在国家积极鼓励生物医药创新的政策导向下,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民收入的增加、中产阶级的形成、社会逐渐老龄化以及城市化进展迅速都是有利于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及医药市场发展的基本因素。  如何能在这样快速增长的中国医药市场里占领应有的位置?这是医药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  随着医改和社保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家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的实施,
期刊
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整合史,中国医药产业的整合是时代的潮流和趋势,而整合正是科伦不断壮大的发展观和方法论。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是靠自己的内部扩张壮大起来。纵观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宏大的整合史:2003年辉瑞以600亿美元并购法玛西亚,成为全球制药领袖;2004年赛诺菲638亿美元并购安万特成为欧洲冠军;2009年罗氏以468亿美元收购基因
期刊
2000年左右,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主要作为一种反商业贿赂措施开始出现。后来,中国加入了WTO,根据WTO规定,政府采购的物品超过了一定额度必须走招标采购的形式,从大趋势上看,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是必然的,这是不可被挑战的。  现在,重庆和广东出现了药交所模式,有人认为这是不是要取代集中招标采购,实际上,药交所模式与集中招标采购应该是相互借鉴而非排斥的关系,药交所模式是通过减少药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交易
期刊
企业做战略极其重要,动态管理战略更加重要。战略因企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有一点一以贯之,那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要明确:企业要干什么?要成为什么?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也就是企业要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制定战略。制定并执行战略的目的是塑造能够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核心竞争力。  医药企业做战略,至少要做20年,甚至要做30年的战略,这不为过。通过研究全球制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医药企业大概可以分为几类:一类
期刊
中国的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重要市场,问题是:这个市场很大很重要,但是我们的水平、能力和竞争力都很弱,怎么办?  从中国医药产业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它依赖于特殊的产业背景和产品的特征,在过去相对封闭的市场条件下,产生了一些相对优势。但是医药产业真正经历过的大的市场调整,是不够和不充分的,不过变化正在发生,变化的发酵剂是资本。4年以前,A股的医药上市公司总的市值只有5500亿元,占整个A股市场总
期刊
其实支撑昆明制药发展的主要是三颗“草”:三七、青蒿、天麻,体现在产品上就是青蒿素、血塞通和天麻素。尽管昆明制药有这三个主要产品,还有很多药品的生产批文,但是到了2005年昆明制药仍亏损了一个多亿元,股价—下子降到了3块多。不过非常值得骄傲的是,昆明制药这两年的股价已跃升至25元左右,可以说,从2005年到2012年,昆明制药的战略转型是成功的。那么昆明制药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找榜样,学路子。通
期刊
观察跨国制药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并购与创新是主要途径,并购确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被国际上接受的主要方式。但是并购之后又怎么办呢?并购之后还是要继续前进,创新才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永恒的出路。  中国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当中,一些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中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第二个是随着我们新医改的实施,政府
期刊
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里面不管是對工业还是商业,都倡导在未来提升产业集中度,这两三年将是行业格局重新构建的关键时期,资源整合将是行业并购重组的重要主题。从三年多的医改实践来看,医疗资源逐步向基层和农村下沉,可以预见未来的市场,企业发展方向将呈现三种模式:一是同业务企业间的并购整合模式,二是跨区域涉立分支机构的模式,三是全产业链的模式。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国家政策的定位明确了县级市场未来将会得到重点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