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里,享受付出劳动后所获得的成功。学生有了积累,还要致用,做到触类旁通,把积累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领域,才算真正学到知识。
关键词:积累;思维;知识迁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一定数量的积累,然后迁移到其它领域,才算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知识。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
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是多渠道的,《标准》提到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落实的:
(1)从阅读的数量着手;
(2)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3)诵读,自然成诵。对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我只从积累运用里“读读背背”谈起。
从四年级开始每个积累运用都安排了不同内容的“读读背背”。如十一册语文“读读背背”中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内容。那么对于积累运用安排的有关内容,怎样上才能上出成效呢?本着“善积累才能乐运用”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尝到不少的甜酸苦辣。
首先是呛鼻的辣味。每册教材里都安排了不同内容的读读背背。既有名言警句、成语、对联、歇后语,还有古诗词……要都背下来,可不是给我们的学子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吗?所有这些,对于学生都是一股浓烈的辣椒味。
针对这种状况,作为教者必须化辣味为学生爱吃的味道,所以每次教学积累运用,我都首先带头做示范。对读读背背的内容来个全面的侦查。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它的作用,它的延伸……让学生在学之中扩宽视野,增长见识,从而培养出我也能行,我也要学的动机。
如教十二册积累运用二的成语的时候。我首先一口气讲出成语:“一丝不苟、两面三刀、三教九流、四分五裂、六街五市、七零八落、八字每一撇、九牛一毛、十拿九稳。”然后问:刚才老师讲的都是什么?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我相机将收集到关于成语的小知识出示: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源于口语。
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
二、源于古书。
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
三、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有了诸多关于成语的知识,学习课本上那些不足为多的成语,学生恐怕就会觉得不在话下了。
其次便是苦味。每册教材里最少也有六个积累运用,(除了六年级教材,其余都有八个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都安排了不同数量的读读背背,就算不包括其他背诵的内容,只把这些内容背下来,也得花一定时间精力。况且除此之外,我们平常的练习还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外训练量,如,经常出现的:学了对联,自然又会让学生从课外收集另外的对联,还要记下来,默写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作为教者也跟学子们一般见识的话,那么,这“读读背背”就很难教下去了。我采用的一个办法便是奖励法。我在班里设计了奖励制度,凡能在老师上“读读背背”的内容之前就能背诵出来的给予加分奖励,类总到超过100分的就进行物资奖励。大部分的学生为了争取得奖,都下苦功,努力背诵,有了动力,有了兴趣,苦味就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力争上游的好风气。
在教学“读读背背”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想法设法,尽量地让学生学得愉快,记得很快。既能完成教材上的内容,也尽可能地扩充它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里,享受付出劳动后所获得的成功。这成功,不仅是一两次的表扬或者一些微不足道的奖品。更加让学生知道,通过“读读背背”这个环节,敞开知识的大门,找到知识仓库的金钥匙,并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享受真正的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习作的时候,我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学过的好词好句,所以我在批改习作的时候,特别设了一个环节:用星号在习作中标出他们用上的好词好句,每个给予加1分的奖励。一时间,学生们开始还搜肠刮肚地想,翻查字典笔记地抄,久而久之,很多的词语已印在心头,自然便成了自己的知识了,多得些知识,能不快乐吗?
在测验的时候我也特定了一些规矩。如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成语、四字词补充完整后再举例的题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规定,凡举例的时候,每多写一个便可以加多一分,学生又来劲儿了,都苦思冥想,但他们更知道功夫在课外,平时注意了积累,书到用时就可派上用场了。
除了设计的奖励制度让学生们多尝甜头外,平时,上课回答问题,我也特别留意那些会遣词造句的学生,一有机会,就表扬他们,让他们心头乐的同时,更知道,平时的说话也是积累的好时机。正所谓:生活处处皆语文呀!
除了精神得到满足外,也讓学生知道,最实惠的是我们的成绩也会因为积累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课改后的试题已经有很大的变革。“读读背背”所积累到的知识,不仅限于用在习作上,作业上,口头用语上,更体现在测验题里。如在三年级的一次期末测验题里,就这样出了一题:文中加点的词语还可以换成那些词语,请写出三个。这样的题目,如果平时积累量大的话,还不是易如反掌吗?
学生有了积累,还要致用,做到触类旁通,把积累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领域,才算真正学到知识。也让学生知道,积累并非只为了老师的奖励,更加重要的是真正学到知识,有了知识我们的本领才会强!
关键词:积累;思维;知识迁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一定数量的积累,然后迁移到其它领域,才算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知识。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
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是多渠道的,《标准》提到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落实的:
(1)从阅读的数量着手;
(2)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3)诵读,自然成诵。对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我只从积累运用里“读读背背”谈起。
从四年级开始每个积累运用都安排了不同内容的“读读背背”。如十一册语文“读读背背”中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内容。那么对于积累运用安排的有关内容,怎样上才能上出成效呢?本着“善积累才能乐运用”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尝到不少的甜酸苦辣。
首先是呛鼻的辣味。每册教材里都安排了不同内容的读读背背。既有名言警句、成语、对联、歇后语,还有古诗词……要都背下来,可不是给我们的学子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吗?所有这些,对于学生都是一股浓烈的辣椒味。
针对这种状况,作为教者必须化辣味为学生爱吃的味道,所以每次教学积累运用,我都首先带头做示范。对读读背背的内容来个全面的侦查。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它的作用,它的延伸……让学生在学之中扩宽视野,增长见识,从而培养出我也能行,我也要学的动机。
如教十二册积累运用二的成语的时候。我首先一口气讲出成语:“一丝不苟、两面三刀、三教九流、四分五裂、六街五市、七零八落、八字每一撇、九牛一毛、十拿九稳。”然后问:刚才老师讲的都是什么?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我相机将收集到关于成语的小知识出示: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源于口语。
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
二、源于古书。
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
三、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有了诸多关于成语的知识,学习课本上那些不足为多的成语,学生恐怕就会觉得不在话下了。
其次便是苦味。每册教材里最少也有六个积累运用,(除了六年级教材,其余都有八个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都安排了不同数量的读读背背,就算不包括其他背诵的内容,只把这些内容背下来,也得花一定时间精力。况且除此之外,我们平常的练习还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外训练量,如,经常出现的:学了对联,自然又会让学生从课外收集另外的对联,还要记下来,默写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作为教者也跟学子们一般见识的话,那么,这“读读背背”就很难教下去了。我采用的一个办法便是奖励法。我在班里设计了奖励制度,凡能在老师上“读读背背”的内容之前就能背诵出来的给予加分奖励,类总到超过100分的就进行物资奖励。大部分的学生为了争取得奖,都下苦功,努力背诵,有了动力,有了兴趣,苦味就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力争上游的好风气。
在教学“读读背背”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想法设法,尽量地让学生学得愉快,记得很快。既能完成教材上的内容,也尽可能地扩充它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里,享受付出劳动后所获得的成功。这成功,不仅是一两次的表扬或者一些微不足道的奖品。更加让学生知道,通过“读读背背”这个环节,敞开知识的大门,找到知识仓库的金钥匙,并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享受真正的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习作的时候,我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学过的好词好句,所以我在批改习作的时候,特别设了一个环节:用星号在习作中标出他们用上的好词好句,每个给予加1分的奖励。一时间,学生们开始还搜肠刮肚地想,翻查字典笔记地抄,久而久之,很多的词语已印在心头,自然便成了自己的知识了,多得些知识,能不快乐吗?
在测验的时候我也特定了一些规矩。如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成语、四字词补充完整后再举例的题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规定,凡举例的时候,每多写一个便可以加多一分,学生又来劲儿了,都苦思冥想,但他们更知道功夫在课外,平时注意了积累,书到用时就可派上用场了。
除了设计的奖励制度让学生们多尝甜头外,平时,上课回答问题,我也特别留意那些会遣词造句的学生,一有机会,就表扬他们,让他们心头乐的同时,更知道,平时的说话也是积累的好时机。正所谓:生活处处皆语文呀!
除了精神得到满足外,也讓学生知道,最实惠的是我们的成绩也会因为积累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课改后的试题已经有很大的变革。“读读背背”所积累到的知识,不仅限于用在习作上,作业上,口头用语上,更体现在测验题里。如在三年级的一次期末测验题里,就这样出了一题:文中加点的词语还可以换成那些词语,请写出三个。这样的题目,如果平时积累量大的话,还不是易如反掌吗?
学生有了积累,还要致用,做到触类旁通,把积累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领域,才算真正学到知识。也让学生知道,积累并非只为了老师的奖励,更加重要的是真正学到知识,有了知识我们的本领才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