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幼儿园教学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发展。美国教学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等等,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儿童需要学习。”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教学的重要意义。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内容其中包括: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离开家庭,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需要培养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同时也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我们常要求孩子自己去独立做一些事情。从而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如能自主喝水、入厕、并知道活动场地。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应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开始。我们从认识小手开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独立生活能力。学习文明行为时,我们教会幼儿要走路轻,说话轻,放东西轻,懂得动作轻不妨碍别人活动,做事时想着别人。让幼儿学会关心人,帮助人。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以大带小”,让中班孩子带着小班孩子一起玩“环保嘉年华”的活动。首先我们会针对幼儿各自的发展情况,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制定游戏玩法,并为游戏自制了一些道具。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我们秉承环保的原则,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玩教具,以此来开展此项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做为孩子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活动中,我们允许孩子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档口,从而实现自我情感价值的体验。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集齐了“奖励印章”并自行去领奖台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再次体现了活动中对孩子们社会性的培养。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有亲社会行为,其中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会帮助、引导幼儿自己协调、解决交往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及各种问题,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争抢物品是在幼儿园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如看图书,两三个幼儿会争看同一本图书,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会随机引导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大家尽可能想出各种解决方法,如三个人一起看、主动让给别人看、交换看、轮流看等。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幼儿又学习了社会交往的技能,还提高了交往能力。
社会性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当前家园合作共育不仅是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更是教育现实的需要。 幼儿园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爱的氛围里。他們认为,被爱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但是如何爱父母,爱他人,却是许多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因此,在小班开学初,我们让每位幼儿带一张“全家福”照片,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中认识家庭主要成员,体会“家”的快乐,了解父母的辛苦与爱,启发幼儿回报父母的爱,引导幼儿尊敬老人,热爱父母,学习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热爱。并把这种情感迁移到孩子日常的区域活动中。很多孩子都爱玩“娃娃家”的游戏,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渲染孩子对父母真挚的爱,以及他们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伙伴的真诚愿望。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表达对妈妈以及对自己家人的爱,我们在“国际妇女劳动”节开展了“为妈妈”制作饼干的活动。通过老师的协助,小朋友自己和面、自己做造型,饼干烤好了小孩子们又亲手喂给自己的妈妈吃,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妈妈以及家人的爱。在“植树节”一周内,为了让幼儿体会种植的乐趣,我们在幼儿园园区我们一起种植了一些绿植和蔬菜的种子。等到秋天收获果实的时候请小朋友感受丰收的喜悦。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从小养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也是一生受用的。在“劳动节”时,我们带孩子进行了扎染活动。在扎染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认识了不同的颜色,还了解了扎染的各种方法。活动后,幼儿自主的整理物品并培养了劳动习惯,在活动中感受到了颜色浸染的过程。
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活动要取得最大化的成效,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生活化、自然化的特点,为幼儿社会性等诸方面发展提供了“实践场”,整合社会、家庭资源优势,调动家长合作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家园教育在目标、价值和追求上的协同,才能使节日教育活动取得真正实效。
此外,我们还通过其它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培养。如教会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来往车辆,慢慢走不乱跑,见车会避让,到街上跟着父母或老师,不单独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师,要去找警察叔叔,不在马路上玩等。这样做,有助于幼儿接触新事物,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增长知识,益于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好习惯。
孩子的社会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认为只要在小班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的融入上述思想,小班的孩子就能独立地踏出第一步。当然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的过程当中还有其他的方面配合,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内容其中包括: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离开家庭,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需要培养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同时也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我们常要求孩子自己去独立做一些事情。从而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如能自主喝水、入厕、并知道活动场地。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应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开始。我们从认识小手开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独立生活能力。学习文明行为时,我们教会幼儿要走路轻,说话轻,放东西轻,懂得动作轻不妨碍别人活动,做事时想着别人。让幼儿学会关心人,帮助人。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以大带小”,让中班孩子带着小班孩子一起玩“环保嘉年华”的活动。首先我们会针对幼儿各自的发展情况,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制定游戏玩法,并为游戏自制了一些道具。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我们秉承环保的原则,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玩教具,以此来开展此项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做为孩子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活动中,我们允许孩子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档口,从而实现自我情感价值的体验。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集齐了“奖励印章”并自行去领奖台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再次体现了活动中对孩子们社会性的培养。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有亲社会行为,其中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会帮助、引导幼儿自己协调、解决交往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及各种问题,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争抢物品是在幼儿园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如看图书,两三个幼儿会争看同一本图书,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会随机引导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大家尽可能想出各种解决方法,如三个人一起看、主动让给别人看、交换看、轮流看等。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幼儿又学习了社会交往的技能,还提高了交往能力。
社会性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当前家园合作共育不仅是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更是教育现实的需要。 幼儿园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爱的氛围里。他們认为,被爱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但是如何爱父母,爱他人,却是许多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因此,在小班开学初,我们让每位幼儿带一张“全家福”照片,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中认识家庭主要成员,体会“家”的快乐,了解父母的辛苦与爱,启发幼儿回报父母的爱,引导幼儿尊敬老人,热爱父母,学习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热爱。并把这种情感迁移到孩子日常的区域活动中。很多孩子都爱玩“娃娃家”的游戏,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渲染孩子对父母真挚的爱,以及他们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伙伴的真诚愿望。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表达对妈妈以及对自己家人的爱,我们在“国际妇女劳动”节开展了“为妈妈”制作饼干的活动。通过老师的协助,小朋友自己和面、自己做造型,饼干烤好了小孩子们又亲手喂给自己的妈妈吃,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妈妈以及家人的爱。在“植树节”一周内,为了让幼儿体会种植的乐趣,我们在幼儿园园区我们一起种植了一些绿植和蔬菜的种子。等到秋天收获果实的时候请小朋友感受丰收的喜悦。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从小养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也是一生受用的。在“劳动节”时,我们带孩子进行了扎染活动。在扎染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认识了不同的颜色,还了解了扎染的各种方法。活动后,幼儿自主的整理物品并培养了劳动习惯,在活动中感受到了颜色浸染的过程。
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活动要取得最大化的成效,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生活化、自然化的特点,为幼儿社会性等诸方面发展提供了“实践场”,整合社会、家庭资源优势,调动家长合作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家园教育在目标、价值和追求上的协同,才能使节日教育活动取得真正实效。
此外,我们还通过其它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培养。如教会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来往车辆,慢慢走不乱跑,见车会避让,到街上跟着父母或老师,不单独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师,要去找警察叔叔,不在马路上玩等。这样做,有助于幼儿接触新事物,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增长知识,益于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好习惯。
孩子的社会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认为只要在小班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的融入上述思想,小班的孩子就能独立地踏出第一步。当然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的过程当中还有其他的方面配合,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