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本文就从“教材资源、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三个方面来谈谈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
关键词:课程资源载体 教材资源 多媒体技术 网络资源 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载体
课程资源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即指教材、参考资料、学习辅导资料、练习册,以及辅助性资料、音像、网络等。过去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偏重于纸张印刷品,甚至把书面文字载体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现在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辅助软件、电子教科书、网络教材等,它们已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系统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二、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载体
1.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的语文课堂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因而教师要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深入解读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蓝本,是构建教学基本内容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崔峦先生曾告诫我们:“文本解读要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忌偏——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泛语文的偏向。”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教学参考书”或“教案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正确、深入地解读教材资源,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
(2)根据学情来处理教材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指导学生学。教学必须了解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由此可见,教学必须了解、重视学情,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等诸多因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开发教材资源、安排教学内容。
2.巧用多媒体技术,激趣、扩容、增效
当今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应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并实现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手段,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气氛活起来,信息容量大起来,课堂效率高起来”。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①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自身的实际等去选用,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为了减轻教师的“口传、手写”之功而去选用。
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最容易达到预定目的的媒体。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可选用音频媒体;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缺乏直接经验的事物的理解,可选用视频媒体……总之,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就要选用最高效的媒体。
(2)准备充分,运用得当
无论在教学中应用什么高端的教学技术,教师都要在课前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好媒体,制作好课件,同时在课堂上要找好适当的时机切入,争取做到既能让学生观看和体验到教师设计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既学到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又使知识得到相应的拓宽;既有了活跃轻松的教学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及时反馈、调控
①反馈及时。要从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提高。
②加强调控。信息技术由于是“文字、数字、图形、声音、图像”的神奇组合,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学生在观看时会“产生共鸣、引起共振”,因而热情高涨,自己的言行有时会失控。因此,需要教师加以科学的引导,切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善用网络资源,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时空
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利用网络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网络环境就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当要学习到某一专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的很长时间里通过网络收集整合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料信息,布置一些与本专题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去查找、去探究、去自主学习。
(2)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说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传统的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主要是在课堂上,因而,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构筑了对话平台,使师生间的对话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教师可在网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网上批改学生的作业;网络资源设施建设较好的学校可以构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建设网站和资源库。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课改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福祺 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吴惟粤 林小苹 区竟志《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3。
关键词:课程资源载体 教材资源 多媒体技术 网络资源 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载体
课程资源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即指教材、参考资料、学习辅导资料、练习册,以及辅助性资料、音像、网络等。过去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偏重于纸张印刷品,甚至把书面文字载体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现在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辅助软件、电子教科书、网络教材等,它们已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系统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二、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载体
1.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的语文课堂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因而教师要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深入解读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蓝本,是构建教学基本内容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崔峦先生曾告诫我们:“文本解读要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忌偏——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泛语文的偏向。”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教学参考书”或“教案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正确、深入地解读教材资源,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
(2)根据学情来处理教材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指导学生学。教学必须了解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由此可见,教学必须了解、重视学情,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等诸多因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开发教材资源、安排教学内容。
2.巧用多媒体技术,激趣、扩容、增效
当今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应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并实现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手段,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气氛活起来,信息容量大起来,课堂效率高起来”。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①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自身的实际等去选用,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为了减轻教师的“口传、手写”之功而去选用。
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最容易达到预定目的的媒体。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可选用音频媒体;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缺乏直接经验的事物的理解,可选用视频媒体……总之,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就要选用最高效的媒体。
(2)准备充分,运用得当
无论在教学中应用什么高端的教学技术,教师都要在课前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好媒体,制作好课件,同时在课堂上要找好适当的时机切入,争取做到既能让学生观看和体验到教师设计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既学到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又使知识得到相应的拓宽;既有了活跃轻松的教学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及时反馈、调控
①反馈及时。要从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提高。
②加强调控。信息技术由于是“文字、数字、图形、声音、图像”的神奇组合,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学生在观看时会“产生共鸣、引起共振”,因而热情高涨,自己的言行有时会失控。因此,需要教师加以科学的引导,切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善用网络资源,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时空
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利用网络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网络环境就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当要学习到某一专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的很长时间里通过网络收集整合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料信息,布置一些与本专题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去查找、去探究、去自主学习。
(2)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说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传统的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主要是在课堂上,因而,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构筑了对话平台,使师生间的对话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教师可在网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网上批改学生的作业;网络资源设施建设较好的学校可以构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建设网站和资源库。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课改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福祺 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吴惟粤 林小苹 区竟志《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