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寻找到枯燥的知识学习的乐趣。
反观现在初中生的学习状况,在中考应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学习刻苦,但感觉枯燥乏味;多门学科的繁重任务,加之学习难度加大、跟不上整体进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背上了较重的思想负担,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再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理解模式将所有内容以填鸭式的方式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像复印机,只会机械地记忆,缺少能动性,缺乏实际解析能力,学生整体水平下降,所以经常出现考试时诗歌默写都得满分而阅读理解成绩普遍较低的情况。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命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由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都会有着各自不同的重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等密切关联。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一改传统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教学,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给学生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动力,生成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
以下是笔者在实践探索中的尝试和收获。
一、 快乐的生成源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的创设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缓解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紧张情绪,自然引领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笔者在教学中,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作为重要的抓手,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敢说敢想有创新,对待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让他们明白只要是自己认真思考,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值得表扬的。 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做到尊重所有的学生,不歧视成绩落后的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让积极的情感始终围绕在学生心中,依靠激励表扬手段激发学生内心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心态中开展学习。
以下是笔者在教《老山界》时的一次成功体验:
陆定一的《老山界》是一篇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记叙文。教学过程中当读到“……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时,班内有部分学生笑了起来,刚笑的一瞬我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为何很平常的一个地方学生们却笑起来,正当我疑惑之际,突然有学生冒出来一句:“怎么红军叔叔吃饭抢的呀?”
一看是平时比较调皮捣蛋成绩较差的一位学生。一边说一边还在笑。
“太没纪律性了,还说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呢?”
“他们吃饭还比不上我们学校学生守纪律有秩序呢!”马上有学生附和了起来。
看着那位调皮捣蛋学生一脸得意相,感觉到学生的讨论意愿强烈,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我决定不再按原定思路完成接下来的教学。
我索性停下了朗读,叫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如何正确理解“抢”字的含义。我说:“既然同学们觉得‘抢’字不好,那换用‘拿’字怎么样?”
“不太好,感觉表达效果没有原先的贴切。”
“那为什么要用抢呢?这里的抢字是指与别人争抢来吃的意思吗?红军当时的处境,能让他们有时间悠闲地拿在手里慢慢地吃吗?”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似乎有所领悟了,尤其是那位调皮捣蛋的学生好像觉得自己刚才的认识真是太望文生义了,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同学们,当时红军的情况很危急,后有国民党几十万的追兵,容不得他们有一丝的缓慢,所以这个‘抢’字恰当形象地表现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更何况没有纪律性、团结性的红军能胜利翻雪山、过草地吗?”
听了我这样的分析,同学们都认同地点点头。
我又趁势说道:“同学们,上课发现问题就应该像第一位同学那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你看因为这样的讨论,我们又发现的一个有价值的地方,明白准确用词对正确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是否应该给那位同学一些掌声啊”
话音刚落,班上掌声雷动,再看那位同学,激动的脸上满是笑意,我欣慰地感觉到这是一次成功的鼓励,相信以后这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必将提高,他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到课堂教学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成的课堂资源比原来的创设更能让学生得到快乐,推动教师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不断推进教学进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快乐的生成有赖于合理的自主活动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独自理解和体验,积极感悟和思考,是自主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会让学生快乐丛生。
例如教学贾平凹的《月迹》。这是一篇文质兼优的散文,作者以对一群孩童在中秋夜追寻月迹的描述,表达了对月亮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情感丰富美好,是很优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决定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学习,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生成独特的视野,并且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下是对生成问题的利用和发掘:
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谈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请你说出它的优美之处,用文本中的内容落实。接下来采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各抒己见。每组选定一位组长、一位记录人、一位发言人,尽量让学生都动起来,大家献言献策,积极讨论,最后每组让发言人发言。
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一旦进入到这样自主互动的模式之中,无不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学习投入程度空前高涨。
作为小组发言人的同学博采众长在集体的智慧引领下都做了精彩的发言:
“‘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院子中央是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这句我觉得用了很多的叠词,读上去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很美”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天比作纸月比作印章,孩子好像成了天空的主人。感觉这句话形象贴切很有诗意,很美!”
“文中的我不仅在院中,河中发现了月亮,还在弟弟妹妹的眼中发现了月亮,我觉得这句写得特别好,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发现,到处都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找到了文章中很多精美的语句,大家可否再深入地思考一下,贾平凹通过这篇美文其实想告诉孩子们什么道理?文中寻月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什么的过程?”
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自主探究和汇报交流活动环节之后,我又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之前这种积极因素的引导下,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很自然地发现了这篇文章其实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文章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追寻美的过程,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心灵体验快乐的过程。
整堂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下完成了教学目的。可贵的是,这种教学目的完成过程是愉悦轻松的,它不动声色,不为学习而学习;它承载着发现的快乐,在寻找中不断地发现,在寻找与发现中,学生打开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宣扬自己的感受,领悟到世间万物的美好,使心灵得到了美的滋润。 事实证明,学生能提出比教师想象中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不免于幼稚甚至错误的,但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掺杂其间。它们需要教师对问题的敏感性进行机智地取舍,并且加以引领,变成快乐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由此可见,生成从自主探究中来;快乐的生成有赖于老师的鼓励、敏锐的发现和智慧的引领;快乐的生成也有赖于自然状态下的自主探究。
三、快乐的生成得益于立体的自主活动空间的构建
自主探究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之上。将学生禁锢于课堂的空间之内,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会产生制约。自主地学习建立在自觉随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上课固然是学习,与人交流也是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能够立足于课堂,但是不受制于课堂,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课外拓展活动中感受快乐 。引导学生自己去组织一些语文课外竞赛活动,应该是很好的方式之一。例如“美文诵读比赛”,学生挑选平时阅读过程中优美感人的文章,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悟它的情感魅力,再通过自己饱满的激情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绎,整个比赛过程由学生主持,教师只是起辅助的作用。又如“美文传承”活动,高年级的同学将自己看过的好文章介绍给低年级的学生,极好地宣传了一些经典作品。整个活动过程,包括查资料、PPT的制作、演讲形式的确定,活动场所、时间的选定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探究意识也更为主动强烈,且在演讲地过程中也不断地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课堂上老师无法教会的。这样的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生成有价值的拓展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深刻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效 ,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自然生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因素,促进教师教学资源的生成和学生学习动力的生成,缓解语文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助于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反观现在初中生的学习状况,在中考应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学习刻苦,但感觉枯燥乏味;多门学科的繁重任务,加之学习难度加大、跟不上整体进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背上了较重的思想负担,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再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理解模式将所有内容以填鸭式的方式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像复印机,只会机械地记忆,缺少能动性,缺乏实际解析能力,学生整体水平下降,所以经常出现考试时诗歌默写都得满分而阅读理解成绩普遍较低的情况。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命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由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都会有着各自不同的重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等密切关联。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一改传统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教学,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给学生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动力,生成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
以下是笔者在实践探索中的尝试和收获。
一、 快乐的生成源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的创设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缓解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紧张情绪,自然引领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笔者在教学中,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作为重要的抓手,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敢说敢想有创新,对待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让他们明白只要是自己认真思考,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值得表扬的。 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做到尊重所有的学生,不歧视成绩落后的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让积极的情感始终围绕在学生心中,依靠激励表扬手段激发学生内心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心态中开展学习。
以下是笔者在教《老山界》时的一次成功体验:
陆定一的《老山界》是一篇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记叙文。教学过程中当读到“……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时,班内有部分学生笑了起来,刚笑的一瞬我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为何很平常的一个地方学生们却笑起来,正当我疑惑之际,突然有学生冒出来一句:“怎么红军叔叔吃饭抢的呀?”
一看是平时比较调皮捣蛋成绩较差的一位学生。一边说一边还在笑。
“太没纪律性了,还说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呢?”
“他们吃饭还比不上我们学校学生守纪律有秩序呢!”马上有学生附和了起来。
看着那位调皮捣蛋学生一脸得意相,感觉到学生的讨论意愿强烈,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我决定不再按原定思路完成接下来的教学。
我索性停下了朗读,叫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如何正确理解“抢”字的含义。我说:“既然同学们觉得‘抢’字不好,那换用‘拿’字怎么样?”
“不太好,感觉表达效果没有原先的贴切。”
“那为什么要用抢呢?这里的抢字是指与别人争抢来吃的意思吗?红军当时的处境,能让他们有时间悠闲地拿在手里慢慢地吃吗?”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似乎有所领悟了,尤其是那位调皮捣蛋的学生好像觉得自己刚才的认识真是太望文生义了,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同学们,当时红军的情况很危急,后有国民党几十万的追兵,容不得他们有一丝的缓慢,所以这个‘抢’字恰当形象地表现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更何况没有纪律性、团结性的红军能胜利翻雪山、过草地吗?”
听了我这样的分析,同学们都认同地点点头。
我又趁势说道:“同学们,上课发现问题就应该像第一位同学那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你看因为这样的讨论,我们又发现的一个有价值的地方,明白准确用词对正确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是否应该给那位同学一些掌声啊”
话音刚落,班上掌声雷动,再看那位同学,激动的脸上满是笑意,我欣慰地感觉到这是一次成功的鼓励,相信以后这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必将提高,他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到课堂教学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成的课堂资源比原来的创设更能让学生得到快乐,推动教师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不断推进教学进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快乐的生成有赖于合理的自主活动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独自理解和体验,积极感悟和思考,是自主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会让学生快乐丛生。
例如教学贾平凹的《月迹》。这是一篇文质兼优的散文,作者以对一群孩童在中秋夜追寻月迹的描述,表达了对月亮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情感丰富美好,是很优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决定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学习,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生成独特的视野,并且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下是对生成问题的利用和发掘:
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谈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请你说出它的优美之处,用文本中的内容落实。接下来采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各抒己见。每组选定一位组长、一位记录人、一位发言人,尽量让学生都动起来,大家献言献策,积极讨论,最后每组让发言人发言。
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一旦进入到这样自主互动的模式之中,无不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学习投入程度空前高涨。
作为小组发言人的同学博采众长在集体的智慧引领下都做了精彩的发言:
“‘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院子中央是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这句我觉得用了很多的叠词,读上去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很美”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天比作纸月比作印章,孩子好像成了天空的主人。感觉这句话形象贴切很有诗意,很美!”
“文中的我不仅在院中,河中发现了月亮,还在弟弟妹妹的眼中发现了月亮,我觉得这句写得特别好,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发现,到处都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找到了文章中很多精美的语句,大家可否再深入地思考一下,贾平凹通过这篇美文其实想告诉孩子们什么道理?文中寻月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什么的过程?”
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自主探究和汇报交流活动环节之后,我又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之前这种积极因素的引导下,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很自然地发现了这篇文章其实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文章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追寻美的过程,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心灵体验快乐的过程。
整堂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下完成了教学目的。可贵的是,这种教学目的完成过程是愉悦轻松的,它不动声色,不为学习而学习;它承载着发现的快乐,在寻找中不断地发现,在寻找与发现中,学生打开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宣扬自己的感受,领悟到世间万物的美好,使心灵得到了美的滋润。 事实证明,学生能提出比教师想象中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不免于幼稚甚至错误的,但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掺杂其间。它们需要教师对问题的敏感性进行机智地取舍,并且加以引领,变成快乐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由此可见,生成从自主探究中来;快乐的生成有赖于老师的鼓励、敏锐的发现和智慧的引领;快乐的生成也有赖于自然状态下的自主探究。
三、快乐的生成得益于立体的自主活动空间的构建
自主探究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之上。将学生禁锢于课堂的空间之内,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会产生制约。自主地学习建立在自觉随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上课固然是学习,与人交流也是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能够立足于课堂,但是不受制于课堂,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课外拓展活动中感受快乐 。引导学生自己去组织一些语文课外竞赛活动,应该是很好的方式之一。例如“美文诵读比赛”,学生挑选平时阅读过程中优美感人的文章,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悟它的情感魅力,再通过自己饱满的激情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绎,整个比赛过程由学生主持,教师只是起辅助的作用。又如“美文传承”活动,高年级的同学将自己看过的好文章介绍给低年级的学生,极好地宣传了一些经典作品。整个活动过程,包括查资料、PPT的制作、演讲形式的确定,活动场所、时间的选定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探究意识也更为主动强烈,且在演讲地过程中也不断地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课堂上老师无法教会的。这样的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生成有价值的拓展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深刻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效 ,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自然生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因素,促进教师教学资源的生成和学生学习动力的生成,缓解语文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助于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