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阶段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的启蒙时期,素质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然而,当前的幼教工作从观念到方法都存在着严重缺陷,与素质教育要求极不相符,新世纪急切呼唤幼儿教育必须实现深刻的变革。
一、转变观念,调查师资结构
长期以来,在人们思维定势中,视幼师为女性的专利,非女性莫属,导致极端的师资构成危机,使我国的幼儿教师进入了清一色女性的新时代。“阿姨”情感细腻、有耐心,而且大多擅长歌舞,适应幼儿多方面的特点,这一点勿庸置疑。但面对需要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现代社会,孩子身上的“男子味”是必不可少的,男教师机智、果敢、顽强等品质对孩子(尤其是学前的孩子)良好性格、个性、习惯的形成也是很有必要的。每当看到一些在园幼儿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我不禁联想到我国的“空姐”现象:同一种行业,在美国,空中服务有相当比例的男性甚至还有老年人参与。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用人观——他们认为,不管是什么工种,谁愿意干而且能干好都可以通过竞争去谋求。鉴于此,我们的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以务实的态度,摒弃陈旧观念,打破用人选人界限,加大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力度,鼓励男性毕业生报考幼儿师范,同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一批非幼教专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由调整幼师性别比例入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克服急功近利,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时下,幼儿园或孩子家长注重孩子智力开发的多,而重视心理品质、创造精神培养之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超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成为多数幼儿园的通病。与之相随的是家长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无法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人看待,盲目对孩子进行“早期开发”,不惜一切满足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请家教,课余、节假日还要去诸如音乐、美术、电脑等五花八门的课外班学习。在功利心态作用下,他们把孩子当成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以为可驾驶其沿着自己设计并铺筑的道路到达既定的目的地,对孩子智力开发、成才设计甚至未来的职业都作了精心规划。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也不顾及孩子自身的实际,一味地强迫他们学这学那,其良苦用心昭然可见。然而,强扭的瓜不一定甜,忙这忙那,到头来只是一厢情愿的海市蜃楼。拔苗助长的方法束缚了幼儿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的发展,让幼儿早早地“成熟”了。其实,早熟与脆弱是孪生的,犹如喷施激素而早熟的水果,中看而不中用。
现代的孩子是敢想敢做的,其富有个性的创造苗头在幼儿阶段就受到家长或老师各种有形无形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被扼杀在摇篮里。智力因素的开发固然重要,但最终做出一番事业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培养得很好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请还孩子快乐的今天。”纯真童真、童心、童趣的流露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故而,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普及早期教育的科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切实把教师特别是家长望孩子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法上来;否则,我们就会因为今天的失误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影响他们人生价值的定向。
三、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评价幼儿
众所周知,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及家长以孩子识多少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及掌握了哪些技能为标准来评价“好孩子”、“乖娃娃”等。如此评价,对教育者的行为和方法造成一种误导,使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人才培养的怪圈。对呀呀学语的幼儿,我们就妄加评论,大有盖棺定论之嫌。
有相当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身兼数能,令成人都自愧不如,人们常以这些“全能”孩子为标尺去衡量评价别的幼儿。对这些孩子的“成功”,笔者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为代价换来的表象的东西,同时丢掉的或被磨损的是灵感与悟性。常听一些老师、家长用这种“成功”对孩子进行发展评价,“这孩子聪明”、“那孩子实在差劲”是他们不负责任的评价结果。这未免下结论过早:爱迪生、童第周等儿时并非有过人之处,反而是“令人讨厌”的孩子,他们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谁又能预测呢?如果教师和家长不用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又怎能消除心理偏见、教好孩子呢?对于素质,在幼儿阶段,“你说他们行,他们就行;你说不行,他们就不行”。
社会上流行着各种针对幼儿的智力测查:测分高,就以为是“神童”、“天才”;测分低,就认为是“弱智”。其实,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取决于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不能指望用某种方法就能测评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只有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朝着不同的目标,沿着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起点前进才是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只有转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着眼未来社会、着眼孩子的未来,视每个幼儿为不可替代的个人,才能使我们的幼教生命充满张力,从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好局、起好步。
一、转变观念,调查师资结构
长期以来,在人们思维定势中,视幼师为女性的专利,非女性莫属,导致极端的师资构成危机,使我国的幼儿教师进入了清一色女性的新时代。“阿姨”情感细腻、有耐心,而且大多擅长歌舞,适应幼儿多方面的特点,这一点勿庸置疑。但面对需要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现代社会,孩子身上的“男子味”是必不可少的,男教师机智、果敢、顽强等品质对孩子(尤其是学前的孩子)良好性格、个性、习惯的形成也是很有必要的。每当看到一些在园幼儿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我不禁联想到我国的“空姐”现象:同一种行业,在美国,空中服务有相当比例的男性甚至还有老年人参与。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用人观——他们认为,不管是什么工种,谁愿意干而且能干好都可以通过竞争去谋求。鉴于此,我们的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以务实的态度,摒弃陈旧观念,打破用人选人界限,加大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力度,鼓励男性毕业生报考幼儿师范,同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一批非幼教专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由调整幼师性别比例入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克服急功近利,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时下,幼儿园或孩子家长注重孩子智力开发的多,而重视心理品质、创造精神培养之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超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成为多数幼儿园的通病。与之相随的是家长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无法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人看待,盲目对孩子进行“早期开发”,不惜一切满足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请家教,课余、节假日还要去诸如音乐、美术、电脑等五花八门的课外班学习。在功利心态作用下,他们把孩子当成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以为可驾驶其沿着自己设计并铺筑的道路到达既定的目的地,对孩子智力开发、成才设计甚至未来的职业都作了精心规划。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也不顾及孩子自身的实际,一味地强迫他们学这学那,其良苦用心昭然可见。然而,强扭的瓜不一定甜,忙这忙那,到头来只是一厢情愿的海市蜃楼。拔苗助长的方法束缚了幼儿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的发展,让幼儿早早地“成熟”了。其实,早熟与脆弱是孪生的,犹如喷施激素而早熟的水果,中看而不中用。
现代的孩子是敢想敢做的,其富有个性的创造苗头在幼儿阶段就受到家长或老师各种有形无形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被扼杀在摇篮里。智力因素的开发固然重要,但最终做出一番事业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培养得很好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请还孩子快乐的今天。”纯真童真、童心、童趣的流露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故而,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普及早期教育的科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切实把教师特别是家长望孩子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法上来;否则,我们就会因为今天的失误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影响他们人生价值的定向。
三、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评价幼儿
众所周知,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及家长以孩子识多少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及掌握了哪些技能为标准来评价“好孩子”、“乖娃娃”等。如此评价,对教育者的行为和方法造成一种误导,使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人才培养的怪圈。对呀呀学语的幼儿,我们就妄加评论,大有盖棺定论之嫌。
有相当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身兼数能,令成人都自愧不如,人们常以这些“全能”孩子为标尺去衡量评价别的幼儿。对这些孩子的“成功”,笔者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为代价换来的表象的东西,同时丢掉的或被磨损的是灵感与悟性。常听一些老师、家长用这种“成功”对孩子进行发展评价,“这孩子聪明”、“那孩子实在差劲”是他们不负责任的评价结果。这未免下结论过早:爱迪生、童第周等儿时并非有过人之处,反而是“令人讨厌”的孩子,他们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谁又能预测呢?如果教师和家长不用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又怎能消除心理偏见、教好孩子呢?对于素质,在幼儿阶段,“你说他们行,他们就行;你说不行,他们就不行”。
社会上流行着各种针对幼儿的智力测查:测分高,就以为是“神童”、“天才”;测分低,就认为是“弱智”。其实,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取决于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不能指望用某种方法就能测评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只有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朝着不同的目标,沿着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起点前进才是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只有转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着眼未来社会、着眼孩子的未来,视每个幼儿为不可替代的个人,才能使我们的幼教生命充满张力,从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