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和探索。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下面就个人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约束机制
必要的约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既需要解决“令行”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令行”与“禁止”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约束机制尽管着眼于“禁止”,其实是为了“令行”。素质教育的约束包括法规约束、组织约束和文化约束等形式。
二、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保障机制
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为素质教育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建立健全素质教的保障机制,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首先,要保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其次,要尽快有效地改造薄弱学校,主要是指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差、教学质量差、社会声誉差的学校。另外,增大教育投入,创造推进素质教育的物质条件。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顺畅运行,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目标管理制度。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地区而言,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满足社区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少数学校和家长误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某种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
四、建立和完善素質教育开展的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人才素质评价机制等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也就是考试来说,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就存在着考试,获得好的考试成绩也是一种非常自然也非常符合教育逻辑的事实和现象。考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其本身无所谓好坏,通过考试并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也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本应获得赞扬而不是遭到贬斥。素质教育同样也需要以考试为手段来检测学生素质的达成度,也同样要追求学生优秀的考试成绩以及通过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水平。但考试永远是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它必须经过科学化的改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激励机制
素质教育激励机制是一种引导过程。地方政府要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提高本地区居民素质、提高地区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使这一目标作为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其凝聚、感召、整合、激励等作用。根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素质教育目标、准则、制度等,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检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一定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有关单位和个人。社会资源分配包括物质性的,如增加工资、颁布奖金奖品等,也包括精神性的,如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职称、颁发奖章奖状等。根据需要不断地对激励标难、手段和过程进行及时调节,使之更加合理公正,更加健全完善,更能使获得激励的那部分单位和个人成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学习的榜样,使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变得具体形象,容易为公众广泛接受,从而扩散到整个社会。
一、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约束机制
必要的约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既需要解决“令行”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令行”与“禁止”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约束机制尽管着眼于“禁止”,其实是为了“令行”。素质教育的约束包括法规约束、组织约束和文化约束等形式。
二、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保障机制
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为素质教育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建立健全素质教的保障机制,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首先,要保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其次,要尽快有效地改造薄弱学校,主要是指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差、教学质量差、社会声誉差的学校。另外,增大教育投入,创造推进素质教育的物质条件。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顺畅运行,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目标管理制度。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地区而言,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满足社区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少数学校和家长误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某种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
四、建立和完善素質教育开展的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人才素质评价机制等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也就是考试来说,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就存在着考试,获得好的考试成绩也是一种非常自然也非常符合教育逻辑的事实和现象。考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其本身无所谓好坏,通过考试并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也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本应获得赞扬而不是遭到贬斥。素质教育同样也需要以考试为手段来检测学生素质的达成度,也同样要追求学生优秀的考试成绩以及通过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水平。但考试永远是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它必须经过科学化的改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开展的激励机制
素质教育激励机制是一种引导过程。地方政府要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提高本地区居民素质、提高地区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使这一目标作为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其凝聚、感召、整合、激励等作用。根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素质教育目标、准则、制度等,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检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一定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有关单位和个人。社会资源分配包括物质性的,如增加工资、颁布奖金奖品等,也包括精神性的,如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职称、颁发奖章奖状等。根据需要不断地对激励标难、手段和过程进行及时调节,使之更加合理公正,更加健全完善,更能使获得激励的那部分单位和个人成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学习的榜样,使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变得具体形象,容易为公众广泛接受,从而扩散到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