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习题,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很熟悉,它是指安排在新授课后面的练习题。数学有课后习题,语文也有课后习题。数学老师一般是在讲完例题后就让学生做相应的课后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跟数学老师一样,学完每篇课文后再让学生逐题做课后练习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课后习题类型众多,包罗万象。语文老师都知道,“课文只是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做对课后习题,而是在指导学生完成习题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里做习题的做不仅仅指用笔写,还包括听、说、读、搜集、调查等一切语文实践活动。
面对每一课的课后习题,语文老师该如何处理呢?
1 解读习题
编者在编教材的时候,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在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练习题。
1~2年级课程阶段目标的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此目标,课后习题相应设计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按笔顺描红,读写词语等。
3~4年级课程阶段目标在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所以每一课的习题1~3题都是朗读、背诵、复述课文,写字、读写词语等,4~5题大都是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以及跟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练习和问答题。
5~6年课程级阶段目标更注重篇章的训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了解事件梗概,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因此,5~6年级的课后习题更多的是理解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设计的分段、概括段意、问答题,还有一些搜集资料的题目等。
语文老师在备課的时候,不仅要解读文本,也要解读课后习题,弄懂每道习题的编排意图,在设计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时,都要考虑到课后习题。
如一年级上册第13课《小河与青草》课后有两道习题:
1.1 朗读课文。
1.2 读一读,再按笔顺描红。
不难发现,这两道习题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就是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按笔顺描红要求学生能按书上规定的笔顺写字,不能倒笔顺。有的老师误读了这一题,让学生抄写生字的笔顺。如果语文老师能围绕这两题展开教学,并能按质完成,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四年级上册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课后3、4题是这样的:
1.3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1.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
第3题既要学生弄懂每个词语的意思,还要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会运用,备课的时候可以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理解了生词的意思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要求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两句俗语的意思,而不是孤立地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老师可以在第二课时细读课文的时候,巧妙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完成。
2 完成习题
语文课后习题涵盖内容广,所以,有的习题只能在课堂上完成,有的习题必须课后完成;有的习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有的习题须要学生之间、学生老师间相互交流、讨论才能完成。我按学生完成习题的时间把习题分为课前预习的习题、课上完成的习题、课后巩固的习题。
2.1 课前预习的习题
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
读是预习的第一步。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第一题几乎都是朗读课文,我们每学一课前都可以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不认识的字查字典(1~2年级是拼音文,要求学生把生字拼读正确)。
另外还有一些查字典解释字义、摘抄、查找资料的习题也可以让学生预习时完成。如五年级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后第2题:查字典弄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课前我让学生把带点字的意思从字典的字义选项中选出来,然后课堂上理解课文内容时再做交流。
五年级下册第24课《望月》课后第3题:课文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这些古诗你熟悉吗?把它们找来读一读。
学生预习时都把书中的古诗从各种资料中找出来,我还要求他们再找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学生很感兴趣。
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在大海中永生》课后第5题: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预习时每人都找了一个甚至几个邓小平爷爷的故事,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对邓小平的一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2.2 课上完成的习题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中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有许多题目都是培养并检测这些能力的。如:体会带点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表达效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摘抄相关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默读课文回答一些问题等。这些题目与文本阅读紧密联系。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解读这些习题,将这些习题作为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阅读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弄懂。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孤立地讲解这类习题。 如四年级上册第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课后第5题: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围绕这一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没有火的日子里是如何生活的,体会没有火给人类带来的不便。
(2)过了很长时间,老师突然大声说:“有火了!”
(3)让学生回答:此时你会怎么做?(学生各抒己见)
(4)指导学生把大家的交流写成一段话。格式如下:
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人们欣喜若狂:。
如五年级下册第17课《月光启蒙》课后第2题: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带点词的意思。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卻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第1题我是让学生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第2题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
(1)指导学生用《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吟唱2、3自然段的歌谣。
(2)师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音韵,大家都快陶醉了?(生交流)
(3)再提问:芳香是什么意思?
(4)指导学生做“闻花的芳香时陶醉的样子”。
(5)师小结:优美、甜甜的音韵使人听得陶醉,花的芳香使人闻得陶醉,所以叫“芳香的音韵”。
而《月光启蒙》课后第3题就有点挑战性了。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这类题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好像涉及不到,但课后学生又不能独立完成。怎么办?我一般都把它放在细读文本之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3 课后巩固的习题
当学生学完课文后,课后习题基本上都会做了。但课堂上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尤其是读、说、背方面的习题。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些习题哪怕是课堂上讲过的习题也要让学生课后再完成一遍,检测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如:把要求背诵的课文背给组长听;同桌互相复述课文内容、互相讲故事、互相交流搜集的资料等;生字词每个同学都抄写两遍,达到巩固的目的;问答题要用通顺连贯的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述出来。总之一句话,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接触语文材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后习题类型众多,包罗万象。语文老师都知道,“课文只是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做对课后习题,而是在指导学生完成习题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里做习题的做不仅仅指用笔写,还包括听、说、读、搜集、调查等一切语文实践活动。
面对每一课的课后习题,语文老师该如何处理呢?
1 解读习题
编者在编教材的时候,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在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练习题。
1~2年级课程阶段目标的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此目标,课后习题相应设计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按笔顺描红,读写词语等。
3~4年级课程阶段目标在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所以每一课的习题1~3题都是朗读、背诵、复述课文,写字、读写词语等,4~5题大都是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以及跟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练习和问答题。
5~6年课程级阶段目标更注重篇章的训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了解事件梗概,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因此,5~6年级的课后习题更多的是理解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设计的分段、概括段意、问答题,还有一些搜集资料的题目等。
语文老师在备課的时候,不仅要解读文本,也要解读课后习题,弄懂每道习题的编排意图,在设计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时,都要考虑到课后习题。
如一年级上册第13课《小河与青草》课后有两道习题:
1.1 朗读课文。
1.2 读一读,再按笔顺描红。
不难发现,这两道习题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就是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按笔顺描红要求学生能按书上规定的笔顺写字,不能倒笔顺。有的老师误读了这一题,让学生抄写生字的笔顺。如果语文老师能围绕这两题展开教学,并能按质完成,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四年级上册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课后3、4题是这样的:
1.3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1.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
第3题既要学生弄懂每个词语的意思,还要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会运用,备课的时候可以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理解了生词的意思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要求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两句俗语的意思,而不是孤立地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老师可以在第二课时细读课文的时候,巧妙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完成。
2 完成习题
语文课后习题涵盖内容广,所以,有的习题只能在课堂上完成,有的习题必须课后完成;有的习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有的习题须要学生之间、学生老师间相互交流、讨论才能完成。我按学生完成习题的时间把习题分为课前预习的习题、课上完成的习题、课后巩固的习题。
2.1 课前预习的习题
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
读是预习的第一步。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第一题几乎都是朗读课文,我们每学一课前都可以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不认识的字查字典(1~2年级是拼音文,要求学生把生字拼读正确)。
另外还有一些查字典解释字义、摘抄、查找资料的习题也可以让学生预习时完成。如五年级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后第2题:查字典弄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课前我让学生把带点字的意思从字典的字义选项中选出来,然后课堂上理解课文内容时再做交流。
五年级下册第24课《望月》课后第3题:课文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这些古诗你熟悉吗?把它们找来读一读。
学生预习时都把书中的古诗从各种资料中找出来,我还要求他们再找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学生很感兴趣。
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在大海中永生》课后第5题: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预习时每人都找了一个甚至几个邓小平爷爷的故事,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对邓小平的一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2.2 课上完成的习题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中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有许多题目都是培养并检测这些能力的。如:体会带点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表达效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摘抄相关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默读课文回答一些问题等。这些题目与文本阅读紧密联系。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解读这些习题,将这些习题作为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阅读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弄懂。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孤立地讲解这类习题。 如四年级上册第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课后第5题: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围绕这一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没有火的日子里是如何生活的,体会没有火给人类带来的不便。
(2)过了很长时间,老师突然大声说:“有火了!”
(3)让学生回答:此时你会怎么做?(学生各抒己见)
(4)指导学生把大家的交流写成一段话。格式如下:
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人们欣喜若狂:。
如五年级下册第17课《月光启蒙》课后第2题: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带点词的意思。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卻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第1题我是让学生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第2题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
(1)指导学生用《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吟唱2、3自然段的歌谣。
(2)师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音韵,大家都快陶醉了?(生交流)
(3)再提问:芳香是什么意思?
(4)指导学生做“闻花的芳香时陶醉的样子”。
(5)师小结:优美、甜甜的音韵使人听得陶醉,花的芳香使人闻得陶醉,所以叫“芳香的音韵”。
而《月光启蒙》课后第3题就有点挑战性了。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这类题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好像涉及不到,但课后学生又不能独立完成。怎么办?我一般都把它放在细读文本之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3 课后巩固的习题
当学生学完课文后,课后习题基本上都会做了。但课堂上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尤其是读、说、背方面的习题。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些习题哪怕是课堂上讲过的习题也要让学生课后再完成一遍,检测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如:把要求背诵的课文背给组长听;同桌互相复述课文内容、互相讲故事、互相交流搜集的资料等;生字词每个同学都抄写两遍,达到巩固的目的;问答题要用通顺连贯的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述出来。总之一句话,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接触语文材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