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型课堂的“放弃”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开放趋向。语文老师应学会一样功夫——有选择的“放弃”,放弃与语文无关的噱头,放弃与学生发展无关的各种展示,还“语文”一个本真的面目。
  
  一、教师才华展示的“放弃”
  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老师先范读了课文,播音员般的音色,浑厚深沉的音乐,恰到好处的煽情,使得诗人离家的怅惘泣血的思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然而紧接着的仿读环节,学生的表现却让老师失望。尽管老师再三鼓励:“你们一定能比老师读的更好”,却没有一个学生敢于挑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完美朗读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他无意中说“比老师更好”则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可否认,教师的个人素质越好,魅力越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越高,“亲其师,信其道”嘛。但这一切展示有一个前提:为学生服务,为学习铺路搭桥,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不是教师卖弄才华展示才艺的场所,教师应放弃单纯的展示或表演,而让自己的个人优势成为有利的课堂资源。这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出发点不同。前者以学生的需要为重,后者以个人爱好为重。
  当然,放弃“展示”才华,并不意味着放弃“拥有”才华。教师的基本素质应是全方位的。素质提高了,什么理念都能辩论和理解,什么方法都易学会并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文从字顺的口语和书面语,生动幽默、随机应变的表达技巧以至哲学思辩能力、求异思维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都应融入到语文老师的血液里,为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对课堂既定内容的“放弃”
  在不少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现象:整个教学过程严格按既定设计进行,如果学生配合,教师便上得兴味盎然,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学生表现“另类”答案或看法,教师要么简单否定一棍子打死,要么置若罔闻,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几句“比较新奇”、“有创意”的表扬。有时一个问题下去,学生不作答或答非所“愿”,便心内暗自焦急,反复提问,只为引学生到自己预设的那块地。如果有学生举手或是答到所谓的“点子”上,教师的心情简直可以用感激来形容。这样的课堂谈不上真正的“开放”,学生的活力早在“牵制”中被一次次扼杀。因此,对于既定的方案,我们应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放弃,逐步地完善。
  成功的课堂,几乎都可见到有选择的放弃。一次地市级学术报告中,张虹琴老师谈到她两上《你一定会听见的》的心得。第一次远赴杭州做课,备课时考虑到大城市的学生知识面广,而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内涵挖掘很深,想交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却舍不得丢弃,结果她说那堂课就像“大杂烩”,“上得一塌糊涂”。回来后,张老师去某农村初中重上这一课。把要求放低,把心态放稳后,她决定把突破点放在“听到一个怎样的世界”这个问题上。并且组织了一个听海螺的活动,让学生用心听,把听螺的感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的名句展示;于是有了“听到螃蟹一家三口在海滩散步”这样的奇思妙想。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反观生活中的自己,获得了“我觉得妈妈的唠叨是最美好的声音”“士兵放下枪的声音最美妙”这样的深刻体悟。整堂课学生通过触摸文字感受到作者细腻、善良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感情的大陶冶,懂得了用心去聆听就能发现美好的世界。张老师课堂的成功,固然很大程度缘自张老师对学生情感状态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深入浅出的阐释以及对课内课外知识恰到好处的拿捏。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张老师的“有所弃”,放弃了过于庞杂的教学内容,放弃了心中东冲西突的无法在课堂上协调的情感,课堂的思路才得以厘清,过程才显得连贯而一致。
  还有一种放弃是对多媒体课件不合理、不恰当使用的“放弃”。
  当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流程都按次序上了课件后,这个课堂的“开放”就打折扣了。2004年绍兴市优质课评选中14位参赛教师中就有三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位听课教师讲了句:“我们都已吃饱了,你还那么热情地一碗碗烧上来。”教师处于如此被动的局面,不能不说这是多媒体惹的祸。但最终应当归结到教师自身观念的问题。上课依赖于课件提示的进程,等于任凭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课堂哪还谈得上开放?这样死板的课件还不如干脆放弃,这才体现学生主体的“开放”理念。
  
  三、教师话语霸权的放弃。
  “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都是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也不是所有的问题均必须课上一一回答,或一一展开讨论,除非是专门的答疑课。否则,会由于问题的五花八门、枝枝节节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有些问题确实是可贵的教学资源。”(于漪《爱的奉献》2006、2《语文教学通讯》)。
  开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应当欢迎偶发事件的拜访并妥善处理,教师应放弃权威的面孔,放弃课堂话语的霸权。我们提倡课堂的民主与自由,提倡师生互动,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那么有个问题就不容回避。当学生提出与课堂轨迹有所不同的话题时怎么办?如果问题有讨论的必要,就把“绣球”抛给学生思考,或者组织课堂讨论。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质疑或见解,总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课堂引向深层。但它的偶然性与突发性又为我们的应对设置了难度。如何既维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又不苟同其不当意见,把学生看似无理的话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为课堂服务,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以下是笔者一则教学案例的摘要:都德《最后一课》的课堂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粗谈了各自对某些文句的理解后,杨陈枭同学提出了疑问:“课文中说教室里很安静,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既然谁都不去注意,那么是谁看见了这些小虫子?”我一楞,怎么这样旁枝逸出呀。看到同学们深有同感的样子,我想:回避是不可能的了,正好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本意。于是组织学生讨论:“作家为什么说‘谁也不去注意’?”最后给课文定下一个修改方案,在“谁也不去注意”的“注意”前加上“特别”两个字,说明平常很能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小虫子今天不再受宠了,更能说明因为爱国意识的觉醒同学们的自制力增强了,就更贴近真实,更可信了。我想,开放的课堂就应是这样:尊重,但不迁就;随机,但不随意。
  当然如今回头再看,还是不无遗憾:因为细细品味后,我又觉得:大师并没有错。“注意”与“看见”本就是两个概念,而小弗郎士们那时的表现不就是“视而不见”吗?同样能深化主题。而我那堂课的处理竟然建立在杨陈枭质疑中对两个概念的偷换!会不会因此使学生养成一种浮躁的自大的惟我独尊的读书习惯?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作为课堂即时判断的依据,它是否正确真是太重要了。否则,也只是“假”开放课堂呀。
  兵家有云:“退即是进,守即是攻”。什么该放弃,什么不该放弃,这个评判的标准应是“从学生出发”,是“学生喜欢听什么”、“学生喜欢学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不能学什么”,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更不是课堂是否繁华与热闹。真正由学生思维的火花推进的课堂才是开放的课堂,也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语文能力并终身受用。当我们有所弃时,其实是腾出双手更牢固地守护住有价值的那些东西。抛弃的是表面繁荣却没有实质的东西,留住的却是语文的真正意义,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开放的课堂。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因为只有深入文本,学生的思想才能与文本撞击,碰出美丽的火花。    一、提倡个性化“创读”,提高思维能力。  “创读”——有创意地读,读出新意,读出创意,读出文
期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为何如此注重和突出“默读”?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
期刊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
期刊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真情实感,已失去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人文精神。学生的作文呈“克隆化”倾向,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为畏途。而造成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期刊
书写规范、端正的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写字教学往往不被重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越写越难看。认为“字写不好没有关系,反正可以电脑打字”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因此,“少纸时代”如何培养学生把汉字写正确
期刊
如何成功地推介一本新书?即如何将一本小学生们毫无感性认识的书(石)变成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的书(金)?这“点石为金”的神奇之术究竟是什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其唯一的答案是——激发阅读兴趣,并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巧设悬念    设悬念,通俗讲就是“卖关子”,教师要善于“卖关子”,是因为儿童的好奇心强、探究欲强,设悬念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逆风的蝶》,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所著的童话《乌丢丢的奇遇》中的精彩部分。《乌丢丢的奇遇》以诗人独特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也以极大的善良和慈悲理解并体贴着这个世界。周老师选取的《逆风的蝶》所讲述的是一只勇敢的蝴蝶为了遵守一个美丽的约定,逆风飞扬,至死不渝的过程。面对这样诗意的文本,在周老师和孩子们的想象、拓展和对话中,整个课堂都沐浴着诗性的光辉,而文
期刊
当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使孩子们痴迷在文学经典的世界中,我们真为他们感到高兴,文学的浸润,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份生机,一份热情。同样的,我们的作文教学也需要一种文学的滋养,在品尝多滋多味中,我们引领孩子们用敏锐的思维,纯真的思想,细腻的感觉,在生活这个万花筒中,尽情熏染出作文的新香味。    一、课本书,品出清香。  翻开语文书,大声地朗诵一篇篇优美的课文,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美妙之处,总
期刊
那天的语文课,我正与同学们讨论练习题,忽然,从墙角处传来“蜗牛、蜗牛”的声音,同学们都转过头,好奇地说:“在哪?在哪?”我急忙上前,发现一位男同学抓了好多蜗牛,好几个已经爬出了昆虫盒。“是把蜗牛请出教室,还是……”我正犹豫着,只见同学们一个个羡慕而又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我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我们班今天来了稀客,老师对蜗牛的了解是个门外汉,你们能帮助我吗?”  别开生面的表白,使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
期刊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在欣赏自然时摒除烦虑和杂音,在虚静之中可以听到平时听不见的声音,感觉到平时难以觉察的动静,他的诗便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鸟鸣涧》中描写大自然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