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行,国与国之间的经营活动更加频繁,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更加紧密。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化是发展中国经济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虽然得到了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和发展,对此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企业 企业国际化经营 问题 对策
1.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序幕,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我国企业国际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并有利于我国加入全球性生产经营体系大循环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整体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一跃全球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平稳发展。截止2009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了2000亿美元,我国企业已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30000家,投资覆盖率为72.8%,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这些统计数据上看,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国际化还是取得了长足进展的。
2.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出现的问题
尽管成绩显著,但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很多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遭遇阻碍和失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现在还是比较低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悬殊。
2.1企业整体竞争力弱
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是企业国际化的领头军, 国外的大公司相互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纷纷进行兼并和重组 ,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 ,提高竞争能力。而中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盈利能力较弱、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资产规模过小 、经营能力薄弱 、产业集中度较低 ,和技术创新能力差等,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发展历史短暂,实力不强, 缺乏境外管理经验,还不具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完整的全球经营战略, 尚处于比较初级的起步阶段的原因,所以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竞争优势。
2.2经营理念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决策机制落后。
中国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与国际主流还有不小的差距。当今世界经济,主流文明的观念如尊重人的价值、自由开放、公正透明、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低碳排放等,而我国企业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与其格格不入,造成即或是正常经营活动也常常不被接受,所以中国企业及其经营行为常常被“妖魔化”。
很多中小企业盲目对外投资 ,只是把国内经营的一套照搬到国外 ,缺乏制度创新 ,成为 “中国式企业” 在国外的延伸 ,而且它们利用国外先进生产要素较少 ,从而弱化了海外竞争能力和研究开发势头。大多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采用订单贸易 ,缺乏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和销售终端 ,大部分贸易利益被中间商拿走。
企业在进行实地投资环境考察时,大多数考察团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往往没有对所在国市场行情、竞争程度、目标顾客类型、购买动机、消费习惯、技术和物质保障条件、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分析论证,或是在对国际惯例、目标国市场和中外文化差异、投资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等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对外投资和选择合作伙伴,结果导致投资失误和受骗上当时有发生。
2.3国际化人才缺乏
国际化经营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多门外语、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大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为稀缺的资源,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就更为困难。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4跨文化冲突问题
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程度,政治背景,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传统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也导致了人们心理的种种差异。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与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许多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2.5政府管制制度和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但很多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对外投资项目的的审批制度僵化,“逐级审批,限额管理”的体制使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迟缓,不利于投资企业迅速捕捉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和繁琐的外汇投资审批程序, 不仅不利于企业跨国并购的进行及在东道国业务的发展, 还大大加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的负担。
此外, 企业进行国际化, 有效的法律保障极其重要。目前中国企业从事跨国投资、 并购的法律相当欠缺, 一是有关立法严重滞后, 存在以行政法规、规章取代法律的倾向。迄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约束与保障企业海外投资与经营的法律。二是双边及多边投资协定滞后。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风险加大了。
3. 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建议
从企业方面看:
(1)完善经营管理与决策机制。要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根据规范化的公司原则实施法人治理,母公司要提高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切实做到对全公司跨越国经营与投资活动实行一体化的规范管理。要完善境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加强监督管理。应该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在市场角逐中,想不受制于人,贏得公平合理的竞争氛围,加大技术的要素投入非常必要。目前我国的大量先进技术一般是靠国外引进的,因此我国企业还要注意引进的技术在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此外,强化技术创新的能力、人才的培养、注意提升科技转化的速度对我国企业而言也同样重要。 (2)转变经营观念。在经营观念上提高到国际化经营的意识。企业跨国经营是一种完全的市场经济,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在观念上需要进行转变,国际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完全的市场调节和竞争, 企业只有适应市场, 在经营观念上要具有国际化的商品观念、 国际化的市场观念、 国际化竞争观念与国际化比较效益观念。
(3)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全方位优化现有人员的素质, 每年从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广纳人才, 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作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应善于在全球招聘和开发国际化经营人才, 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事配备, 逐步培养起一支国际化经营的队伍。注重人才的培养, 可通过企业内训和选派人员到高校进修、提高的方式为以企业造就大批的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
(4)加大对跨文化管理的重视力度,做好企业的本土化战略。
跨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 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虽然其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摩擦将会继续发生,但可以加强对跨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并运用于实践中。首先要组建一个优秀的跨文化团队,加强不同文化背景成员的沟通和团结合作;灵活运用民族中心法、多元中心法、全球中心法以及地域中心法等方法实现跨国公司的战略和效率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在进行跨文化谈判时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坚持自己原则的情况下实现双赢;实现企业文化整合、不同国家与区域市场的文化融合,这样把文化差异这个不利跨国经营的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从政府方面看:
(1)改革境外投资审批制度。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合理缩小审批范围,适当放宽审批条件,给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可根據国家境外投资政策, 对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鼓励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对限制类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加强审批管理;对于一般性项目,授权地方主管部门进行一般性审查;简化审批内容,有必要取消境外投资项目的商业风险审查,可将境外投资项目的商业风险交由中介机构去评估;简化审批环节,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
(2)适度放宽外汇管制,可根据实施 “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制定境外投资中长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我国境外投资总规模及年度用汇规模,优先满足鼓励类项目的用汇需要,同时简化用汇申请手续及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风险审查程序,把外汇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企业外汇流动情况的监控上,加强对企业境外借债的管理和控制,以控制外债的总规模, 保持外债合理的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和债务人结构。为方便企业走出去,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放宽企业的购汇限制。
(3)转变政府职能。 作为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政府部门需要提高管理经济的效率,提高对经济全球化驾驭的能力,需要对贸易环境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和决策。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规范企业的出口行为,做到出口的有序增长,推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
作者简介:孟杰,女,1989年6月生,山东潍坊人,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关键词】 中国企业 企业国际化经营 问题 对策
1.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序幕,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我国企业国际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并有利于我国加入全球性生产经营体系大循环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整体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一跃全球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平稳发展。截止2009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了2000亿美元,我国企业已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30000家,投资覆盖率为72.8%,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这些统计数据上看,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国际化还是取得了长足进展的。
2.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出现的问题
尽管成绩显著,但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很多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遭遇阻碍和失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现在还是比较低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悬殊。
2.1企业整体竞争力弱
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是企业国际化的领头军, 国外的大公司相互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纷纷进行兼并和重组 ,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 ,提高竞争能力。而中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盈利能力较弱、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资产规模过小 、经营能力薄弱 、产业集中度较低 ,和技术创新能力差等,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发展历史短暂,实力不强, 缺乏境外管理经验,还不具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完整的全球经营战略, 尚处于比较初级的起步阶段的原因,所以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竞争优势。
2.2经营理念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决策机制落后。
中国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与国际主流还有不小的差距。当今世界经济,主流文明的观念如尊重人的价值、自由开放、公正透明、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低碳排放等,而我国企业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与其格格不入,造成即或是正常经营活动也常常不被接受,所以中国企业及其经营行为常常被“妖魔化”。
很多中小企业盲目对外投资 ,只是把国内经营的一套照搬到国外 ,缺乏制度创新 ,成为 “中国式企业” 在国外的延伸 ,而且它们利用国外先进生产要素较少 ,从而弱化了海外竞争能力和研究开发势头。大多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采用订单贸易 ,缺乏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和销售终端 ,大部分贸易利益被中间商拿走。
企业在进行实地投资环境考察时,大多数考察团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往往没有对所在国市场行情、竞争程度、目标顾客类型、购买动机、消费习惯、技术和物质保障条件、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分析论证,或是在对国际惯例、目标国市场和中外文化差异、投资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等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对外投资和选择合作伙伴,结果导致投资失误和受骗上当时有发生。
2.3国际化人才缺乏
国际化经营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多门外语、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大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为稀缺的资源,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就更为困难。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4跨文化冲突问题
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程度,政治背景,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传统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也导致了人们心理的种种差异。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与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许多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2.5政府管制制度和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但很多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对外投资项目的的审批制度僵化,“逐级审批,限额管理”的体制使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迟缓,不利于投资企业迅速捕捉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和繁琐的外汇投资审批程序, 不仅不利于企业跨国并购的进行及在东道国业务的发展, 还大大加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的负担。
此外, 企业进行国际化, 有效的法律保障极其重要。目前中国企业从事跨国投资、 并购的法律相当欠缺, 一是有关立法严重滞后, 存在以行政法规、规章取代法律的倾向。迄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约束与保障企业海外投资与经营的法律。二是双边及多边投资协定滞后。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风险加大了。
3. 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建议
从企业方面看:
(1)完善经营管理与决策机制。要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根据规范化的公司原则实施法人治理,母公司要提高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切实做到对全公司跨越国经营与投资活动实行一体化的规范管理。要完善境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加强监督管理。应该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在市场角逐中,想不受制于人,贏得公平合理的竞争氛围,加大技术的要素投入非常必要。目前我国的大量先进技术一般是靠国外引进的,因此我国企业还要注意引进的技术在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此外,强化技术创新的能力、人才的培养、注意提升科技转化的速度对我国企业而言也同样重要。 (2)转变经营观念。在经营观念上提高到国际化经营的意识。企业跨国经营是一种完全的市场经济,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在观念上需要进行转变,国际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完全的市场调节和竞争, 企业只有适应市场, 在经营观念上要具有国际化的商品观念、 国际化的市场观念、 国际化竞争观念与国际化比较效益观念。
(3)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全方位优化现有人员的素质, 每年从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广纳人才, 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作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应善于在全球招聘和开发国际化经营人才, 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事配备, 逐步培养起一支国际化经营的队伍。注重人才的培养, 可通过企业内训和选派人员到高校进修、提高的方式为以企业造就大批的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
(4)加大对跨文化管理的重视力度,做好企业的本土化战略。
跨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 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虽然其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摩擦将会继续发生,但可以加强对跨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并运用于实践中。首先要组建一个优秀的跨文化团队,加强不同文化背景成员的沟通和团结合作;灵活运用民族中心法、多元中心法、全球中心法以及地域中心法等方法实现跨国公司的战略和效率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在进行跨文化谈判时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坚持自己原则的情况下实现双赢;实现企业文化整合、不同国家与区域市场的文化融合,这样把文化差异这个不利跨国经营的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从政府方面看:
(1)改革境外投资审批制度。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合理缩小审批范围,适当放宽审批条件,给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可根據国家境外投资政策, 对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鼓励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对限制类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加强审批管理;对于一般性项目,授权地方主管部门进行一般性审查;简化审批内容,有必要取消境外投资项目的商业风险审查,可将境外投资项目的商业风险交由中介机构去评估;简化审批环节,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
(2)适度放宽外汇管制,可根据实施 “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制定境外投资中长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我国境外投资总规模及年度用汇规模,优先满足鼓励类项目的用汇需要,同时简化用汇申请手续及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风险审查程序,把外汇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企业外汇流动情况的监控上,加强对企业境外借债的管理和控制,以控制外债的总规模, 保持外债合理的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和债务人结构。为方便企业走出去,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放宽企业的购汇限制。
(3)转变政府职能。 作为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政府部门需要提高管理经济的效率,提高对经济全球化驾驭的能力,需要对贸易环境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和决策。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规范企业的出口行为,做到出口的有序增长,推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
作者简介:孟杰,女,1989年6月生,山东潍坊人,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