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改革,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情景化的问题引发学生产生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学习欲望,并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真实生活中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基于上述的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使用问题情境教学的经验,总结归纳提出几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现阶段,根据笔者的观察,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教师还在沿用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对于教学的吸收与理解能力,并未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只是单纯教授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等,造成初中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因此,笔者为了改善以上的情况,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相应问题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快速熟悉掌握数学知识的重难点,不断提高数学整体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数学教师想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前创设出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从而提升了整体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通过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如果把一张白纸折叠上多少次,可以比泰山的海拔高度还要高呢!通过这个趣味性的问题,充分吸引了好奇心,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将纸折一折,自行对于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带着怀疑的态度展开了探究,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纸张折到第十次左右,就非常难以折动了。这时,教师:“虽然无法实现10次以上的对折,但是还能够运用推理计算来进行验证!单张未折的纸张的厚度为0.1cm,如此对折多少次后为多少呢?”通过这种趣味性强又包含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欲望。
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中抽象性和复杂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变得生活化和形象化,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常识,提升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如何与实际生活密切连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经常在家中见到的电子产品,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假设学生家中拥有一台电脑或是电视,让学生回家后,将其具体的长与宽,分别测量出来,比如说是1台14英寸(35cm)的电脑,测量后发现它的长为21cm、宽为28cm,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测量出来的具体数值不是14英寸啊?是哪个地方搞错了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解救尺寸的问题,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借助实物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从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的方式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逐步理解知识的方式,最终充分发挥出实践情境的价值。
三、构建问题情境的合作学习小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时候,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利用不同学生之间的学情差异性,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景问题,小组内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一步一步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与步骤,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景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交流,不只是活跃教学氛围,强化初中生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皆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与班级内的整体人数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给出情景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学习与研究:投影中的两组三角形图片,一组有一个角相等,另一组有一条边相等,探究它们是否全等。第二,学生分组讨论全等性条件。有的成员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三角形,有的成员用三角板比一比两组图形的角和边长相等,学生一致认为只有一个角或只有一条边相等不能构成全等的条件。最后,在合作化的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了初中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这种巧妙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互相交流探索,最后说出他们探讨后的结果,然后老师根据学生们的结果给出分析和评价,最终提升初中生的数学知识学习。
在进行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性、生活化等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投入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了解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总结概括,促进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义,能够自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提升整体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
[2]陆胜.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作用[J].环球市场,2017.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现阶段,根据笔者的观察,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教师还在沿用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对于教学的吸收与理解能力,并未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只是单纯教授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等,造成初中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因此,笔者为了改善以上的情况,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相应问题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快速熟悉掌握数学知识的重难点,不断提高数学整体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数学教师想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前创设出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从而提升了整体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通过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如果把一张白纸折叠上多少次,可以比泰山的海拔高度还要高呢!通过这个趣味性的问题,充分吸引了好奇心,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将纸折一折,自行对于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带着怀疑的态度展开了探究,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纸张折到第十次左右,就非常难以折动了。这时,教师:“虽然无法实现10次以上的对折,但是还能够运用推理计算来进行验证!单张未折的纸张的厚度为0.1cm,如此对折多少次后为多少呢?”通过这种趣味性强又包含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欲望。
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中抽象性和复杂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变得生活化和形象化,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常识,提升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如何与实际生活密切连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经常在家中见到的电子产品,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假设学生家中拥有一台电脑或是电视,让学生回家后,将其具体的长与宽,分别测量出来,比如说是1台14英寸(35cm)的电脑,测量后发现它的长为21cm、宽为28cm,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测量出来的具体数值不是14英寸啊?是哪个地方搞错了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解救尺寸的问题,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借助实物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从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的方式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逐步理解知识的方式,最终充分发挥出实践情境的价值。
三、构建问题情境的合作学习小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时候,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利用不同学生之间的学情差异性,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景问题,小组内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一步一步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与步骤,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景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交流,不只是活跃教学氛围,强化初中生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皆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与班级内的整体人数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给出情景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学习与研究:投影中的两组三角形图片,一组有一个角相等,另一组有一条边相等,探究它们是否全等。第二,学生分组讨论全等性条件。有的成员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三角形,有的成员用三角板比一比两组图形的角和边长相等,学生一致认为只有一个角或只有一条边相等不能构成全等的条件。最后,在合作化的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了初中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这种巧妙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互相交流探索,最后说出他们探讨后的结果,然后老师根据学生们的结果给出分析和评价,最终提升初中生的数学知识学习。
在进行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性、生活化等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投入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了解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总结概括,促进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义,能够自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提升整体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
[2]陆胜.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作用[J].环球市场,2017.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