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常识”课堂成为数学课的常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87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根本,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课堂,真正是“常识”的课堂。
  【关键词】常识常态数学味
  郑毓信教授说过:数学教学不应停留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不能以“生活味”去取代数学课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学生学习主要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更必然地有一个优化的过程;教学活动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更加重视实质的效果。
  如何把四张桌子或者两张桌子拼在一起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真正的合作,而不是形式; 如何让“动手实践”不为“动手而动手”,而是超越于操作层面,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树立这种“常识”,并一以贯之成为常态呢?
  一、去情境
  情境的创设代表了教学观念的变化,承认了数学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好情境是探所的源泉,发现的沃土,但数学又不能停留于情境,数学的本质是抽象。因此在情境活动后,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去情境”,在“去情境”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感悟和发现,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在情境的基础上怎么样把情境去掉?
  1、强化图形或符号,分离情境。在情境中引入图形或符号,就淡化了情境,强化了“数学味”,把很多无关的信息都去掉,从而实现与具体情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如:小明、小芳的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家离学校500米,小芳家离学校400米,问小明与小芳的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引导:请你在草稿本上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1:用图形表示(圆代表小明家,三角形代表小芳家,五角星代表学校)
  学生2:用数字表示(1代表小明家,2代表小芳家,3代表学校)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去情境了。学生用数字、三角形、五角星、圆等代表“学校、小明和小芳家”,再也看不到情境了,淡化了原来的情境,走向数字化、符号化。
  2、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发数学思考。要让学生从原有的情境脱离出来进入数学的学习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关键的手段之一。问题的挑战性和吸引性,能激起学生的真正思考,能够导向一段探索和发现。如《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欣赏诗:春风吹细柳,夏日荷花红。秋季枫叶美,冬雪压青松。接着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情境?然后欣赏四季的照片,在学生感叹四季美丽的同时,教师引导:数学知识是怎样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变化的呢?引发学生的强烈好奇,从对四季的感叹中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的同时,使他们在学习中对于数学语言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二、露错误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还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我们老师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担心学生的错误会导致整堂课上得不完整,甚至怕疲于引导。因此,课堂引领中都刻意回避去暴露学生的错误。一堂课下来,表面看似顺顺利利,实则问题百出。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会简单地归结为“注意力不集中、马虎、笨”,其实学生的有些看似“错误”的想法,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直觉。
  1、正确判断学生的“错误”。如关于“学生总认为一般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情况,很多老师会认为是学生的概念不清的原因导致了这个错误,在课堂上往往直接就否定了这部分同学的想法。 “对称运动”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都是变换后重合,只是变换的方式不一样。而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直觉,觉得平行四边形这么完美,是可以让它两部分重合的。实际上通过旋转是可以实现的,这是多么值得喝彩的“直觉”。让学生感受另外一种对称,让一些有问题的学生也能够感觉到原来他的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无论是从情感上来说还是知识的联系上说都是很有价值的。
  2、分析、寻找错误的原因。课堂上也难免出现真正的错误,学生出错时正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的最佳时机。以计算教学“25×3=95”为例,学生怎么会得95呢?表面上是操作程序的错误,实际上是算理不清楚。这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或者让其他同学帮忙”诊断”,原来错误的原因是3乘5等于15向十位上进1,把2先加进来1得3再乘3,结果得95。学生的问题是对乘法算理的不理解,因此导致了计算方法的错误。在暴露学生错误的过程中,既对错误的学生进行了指导,也训练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的互动更加有效。
  课堂上要寻找学生思维上的错误,并乐于暴露出来,师生共同思考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的正确思维与错误思维进行碰撞,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教师自身的教学机智。
  三、促思考
  在我自己的课堂中,常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不允许学生思考,直接就让学生站起来回答,他们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有的学生虽然听见了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思考。我妄想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然收效甚微。如此往返,学生岂有自己思想的小园地。为了完成所谓的“课堂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这必然使那些没有回答出老师问题的孩子充满了沮丧。因此放缓教学的脚步,让学生有放纵思考的时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此我想到丁杭缨老师执教的《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中的教学片段:21乘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写在草稿本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下面的几种算法:
  接着,丁老师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自我表述和他人表达的方式来研究以上四种不同的算法。最后,经过比较整合,师生共同得出方法(2)比较简便,达到方法优化的目的。而很多老师往往是把竖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只要计算正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就不会出现像第三种这样有创意的算法了。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自主尝试的机会,才会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和感悟。
  “要让孩子想一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教学设计的外显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智慧的真实反映。
  总之,让我们的课堂回归“常识”,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关注学生的需要。预先假设学生会在何处何时有疑问和困难,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常识”的课堂成为常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历练,努力炼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对细致倾听的耳朵,一个快速思考的头脑,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课堂,真正是“常識”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吴正宪 张丹
  [2]《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
  [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闫学
其他文献
在当今万人共过独木桥的高考形势下,能否成功学好普遍觉得较难的高中数学将极大地影响一所高中学校和众多高中学生的发展前景。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注重数学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其感受数学的美、热爱美的数学,是助推学生成功逾越数学天堑的重要法宝。  一、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崭新的内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实施策略是追求师生平等对话,生生和谐对话,激励学生自己我对话。  【关键词】对话教学目标设计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或者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几乎成为课堂互动的全部。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由教师框定。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生的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
期刊
【摘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点,及时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育人质
期刊
教师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样是评价自己及同学学习活动的主体。而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一种多元的评价机制——以教师、家长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依靠这些评价的主体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期刊
近年来,探索规律的题目成为中考数学的热点之一,目的是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探索、类比、归纳、总结、创新实践的能力。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根据已知条件或题目中所提供的若干个特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来题目所给信息中所蕴含的本质规律或特征。  1、 图案变化 规律探究型  【例1】(2012 ?偊b 贵州毕节)在下图中,每个图案均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按一定的规律堆叠而成,照此规律,第10个图案中共有个
期刊
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思想”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的有力手段,是解决问
期刊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他几乎贯穿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我利用对正误对比的方法说明函数的几个概念,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  例1 函数f(2x-1)的定义域是[0,1],求f(1-3x)的定义域。  错误 因为函数f(2x-1)的定义域是[0,1]所以0≦2x-1≦1,得12≦x≦1,  求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