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中学生做事循规蹈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情景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2.让学生经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化学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原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过程,亲自实验、检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或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3.课堂教学过程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完成教学设计,教师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工夫.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想着学生,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4.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要注意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或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是让学生体会、感悟创新的过程.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凝聚于知识中的创新因素就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5.以化学实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化学实验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有:(1)变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性教学;(2)把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转为学生实验,将复杂的演示实验转变为由学生上讲台演示;(3)教师的演示实验大多是教材上没有的补充实验或自己设计组装的创新实验;(4)要求学生看教材、设计实验报告;(5)经任课教师允许,学生可进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补充实验.
6.让活动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构具有教育性、创新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参与、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课程特征设计活动,把知识点合理地外推成通过主体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动情、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特别是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教师要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对学困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问题,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自学、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8.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计算机集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可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搞定格分析,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9.加强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重视学科间的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作为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教学空间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眼、耳、鼻、口、手等器官的协同作用,使学生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有利于改变过去的知识单一型和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化学课堂教学为主,活动课、实践课并存的课程模式和课内外、家庭、社会组成的全方位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的联系,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学习主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基础上得到全面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1.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情景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2.让学生经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化学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原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过程,亲自实验、检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或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3.课堂教学过程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完成教学设计,教师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工夫.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想着学生,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4.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要注意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或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是让学生体会、感悟创新的过程.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凝聚于知识中的创新因素就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5.以化学实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化学实验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有:(1)变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性教学;(2)把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转为学生实验,将复杂的演示实验转变为由学生上讲台演示;(3)教师的演示实验大多是教材上没有的补充实验或自己设计组装的创新实验;(4)要求学生看教材、设计实验报告;(5)经任课教师允许,学生可进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补充实验.
6.让活动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构具有教育性、创新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参与、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课程特征设计活动,把知识点合理地外推成通过主体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动情、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特别是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教师要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对学困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问题,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自学、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8.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计算机集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可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搞定格分析,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9.加强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重视学科间的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作为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教学空间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眼、耳、鼻、口、手等器官的协同作用,使学生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有利于改变过去的知识单一型和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化学课堂教学为主,活动课、实践课并存的课程模式和课内外、家庭、社会组成的全方位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的联系,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学习主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基础上得到全面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