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必须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ct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7年秋,北京市将进入高中新课改,高中课程内容随之作出重大调整,其中研究性学习以15分分额成为高中新课程中分额最高的课程内容,但无论是其课程本身的开展难度,还是科目开展的外在教育环境,都给课程的真正落实带来相当的难度。本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周庆林老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希望能对其他学校有所启示。
  
  一、研究性学习立课之本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课程从2000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来,全国很多学校都进行了课程开设的尝试。但是,真正能够开设并坚持下来的学校并不多。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究竟是什么?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我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的要素主要有四个:第一,校长必须刻意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第二,教师必须潜心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可操作性的研究;第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自主践行性的进行;第四,社会与家长应该满怀热情地去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研究性学习。
  
  二、校长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的提出
  
  为什么校长必须刻意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校长本人都不“用尽心思”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要领,显然不可能引领全校教师有效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什么校长刻意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这是因为前瞻性研究一直是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现在所做的基础教育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育问题而进行的,属于“亡羊补牢”式的研究,而不是对未来教育应该怎样和谐发展而进行的研究。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是有先兆的,进行前瞻性研究就是要善于识别和抓住即将出现的问题先兆,只有对明天将要发生的问题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寻求最佳和谐发展的研究才是前瞻性研究。
  
  三、校长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的实践
  
  1. 认识教育弊端,确定立课依据
  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校长只有真正认识了教育的弊端,针对教育弊端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预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从而确定立课依据,勾勒课程改革蓝图,有根有据地说服和带领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改革。
  目前,在某种程度上,我国还存在着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弊端,其一: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校很难系统地接受为人处事的教育;其二: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大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极少,主动思辨能力不够;其三:由于上述弊端,很多学生考入高校之后,放松了对自己学习的追求,造成高等教育效率低下,因而国家需要的人才匮乏。
  基于此,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校长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进行重新定位,真正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确实能够让教师的“教”由单一的“传授”改变为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的“学”由单一的“接受”改变为自己主动进行探究;这种“教”与“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对国家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胆识的校长们都会不打折扣地开设起来。因为,该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直接体验(或研究探索)的学习活动,它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以应试为惟一目标的教育弊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立课依据。
  2. 寻求专家指导——立课之本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否则将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同理,校长对“研究性学习”寻求立课之本的前瞻性研究,也需要获得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导,否则将很难将该课程“立”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在一所学校立课之本的前提。
  早在1989年,刘彭芝校长为了推进课程改革,获得了旅美访问学者丛立新的帮助。丛老师给她带来了美国的生活技能课教材,经过她与丛老师以及政治老师靳忠良的创新设计,一门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教育的综合创新课程“现代少年课”诞生了。“现代少年课”首先在部分班进行了实验开设,后来在全年级开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学校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海淀区科技馆各种科技活动专家直接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并且对教师进行了培训,短短两年时间,学生在北京市实现了科技竞赛获奖的零的突破。
  1994年,刘校长还与杨正川副校长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康健副教授一起到上海考察,通过考察,共同策划开设了名为“科学实践课”的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并排进了我校高一年级的课程表,开始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此后,学校曾多次对该课程的开设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课程水平与实效性。
  自从1997年至今,刘校长马不停蹄地多方聘请各类课程改革的专家,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这种培训已经形成制度,纳入了日常教改研究工作之中。
  3. 培养专(兼)职教师——立课之本关键
  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情况,在一种新课程确立之初,是没有专职教师的,往往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改行”或“兼职”来担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兼职教师在推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教学责任来看,兼职教师具有兼职性,即兼职教师“一心挂两头”,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新课程开设的研究工作;从教学形式来看,兼职教师具有“相互干扰性”,即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形式,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学科教学形式干扰的影响而有所雷同;从教学内容与方法来看,兼职教师具有“侧重本学科性”,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影响而有所侧重。
  因此,要推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选拔兼职教师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专职教师。可以说,培养专(兼)职教师是立课之本的关键,否则将无法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面开设。
  如何培养专(兼)职教师?这是一个校长的创新思维所在。刘校长第一步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来选择和培养专职教师。例如,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康健副教授为我校的第一位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第二步,通过已经胜任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对新任课的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和同步教学培训。像生物教师肖乐和、劳技教师竺豪桢、物理教师周庆林都是被刘校长慧眼相中,并且重点培养起来的研究性专(兼)职教师。
  现在人大附中不但有了一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专(兼)职教师,而且还组建了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评价的专家队伍,他们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教科所等院、校、所的一批专家组成,这是更高层面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兼职教师,他们已经连续6年对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与成绩,进行了专业的评审,确保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健康的开设。
  4. 加强课程管理——立课之本保障
  不言而喻,如果不对新开设的课程加强管理,则该课程“立课”很难得到保障。而在课程管理方面,刘校长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1)纳入常规化管理。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了常规课程管理体系之中。
  (2)进行“特事特办”的非常规化管理。1999年,清华大学开展了“云舟实验室网络评价”项目,着眼于通过基于网络的过程性评价,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但其本质是让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成果的交流及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刘校长指派研究性学习兼职教师彭晓博士负责这个项目,并亲自选派了20名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后来,又从中挑选出表现最优秀的5名学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给与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孩子的研究成果一项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两项获二等奖,并且后续发展也非常好。
  (3)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刘校长要求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提出了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攻关组”终于创新设计出了“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对学生和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实施了教与学过程的自动生成性与激励式评价的开放型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只要登录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网站进行浏览,便可以一目了然。
  (4)注重课程开设效果的反馈管理。人大附中2001届高一的3名学生第一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了专题的研究,他们撰写了“人大附中2001~2002学年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开设调查报告”,洋洋洒洒两万多字,其中总结了成绩,也揭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刘校长认真研究了这篇报告,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新思路。
  从此以后,为了抓好课程开设效果的反馈管理,刘校长每年都对学生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的专题研究予以密切的关注。特别是今年高二(7)和高二(9)两个班的学生课题组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的专题的研究,在结题报告答辩会上,受到了专家们高度的赞扬。
  
   四、后语
  
   “一所名校必有一位名校长和一批名师”。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毫无疑问得益于具有前瞻意识的校长们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的第一要素,也是这些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够久盛不衰的原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 杜 锐
其他文献
关于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社会各界已有许多阐述。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我们认为,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教育者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并且掌握有效的德育方法。    爱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翻开古今中外成功者的育人记录,无一不是“爱”字当头,他们用自己对事业和对孩子无限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将爱进行到底”的北京市东城区
从2007年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北京市教委开始了高中新课改。作为一个2008年入学的高中生,我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感受了高中新课改,这个过程让我欢喜让我忧。  一是新课改有助于我们抓紧时间学习。以我们高一年级的数学为例,必修课分为5本教材5个模块,原本一学期一本数学教材,现一学期要学完两本教材,学完就考试,及格才有学分。不及格虽然可以补考,但学习新课的同时,还要复习上一册的内容,“迎新不辞旧”精力不
MVVS是“文化管理金字塔模型”的塔尖儿,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对一系列本源性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有了这样的“MVVS”,才可以进一步思考:我理想中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中理想中的学生是这样的: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仁(关爱他人)、识(关爱自然)、知(关爱自我)三者兼备的心灵,永远追求智慧和真理。 “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是一所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学生培养目
【摘要】文章论述了马山县加方乡中心小学为了承担起传承与保护“扁担舞”的历史使命,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接触、学习“扁担舞”,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山文化三宝”;扁担舞;小学校园;传承;教学模式  马山壮族扁担舞是“马山文化三宝”之一,它具有原生态性、非遗性、多样性、娱乐性等特点,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
推荐理由:    《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一个小学校长的手记》讲述了理查德·洛迪希博士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同时了解世界和大自然”。  理查德·洛迪希(Richard Lodish)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自1976年至今任斯德维尔小学校长,在1993年获得了美国教育部颁发的国家著名校长奖,他的教育著作多次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
始终觉得,每个喜欢写字的人,都有一部自己的词典,都有惯用的“词根”,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折射着他的性情、心思及价值观。所以,读王木春的博客,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寻找和捕捉他的关键词。  温情。或许他不曾用过这词语,但徜徉在他的文字里,时常会遭遇温柔而温暖的情愫。从教20年,教过的学生何止千百,但他那么介意于被自己忘掉姓名的学生,并为此耿耿于怀;目睹学生的不公正遭遇,尽管与己无关,他仍抱以深切同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主渠道,是实现学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从2010年9月开始,北京九中在多个学科中开展绿色课堂改进实践,从备课研课、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各环节、课后作业等加以研究改进,力图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更加低负担、高效率,学习活动更加和谐自然。2011年,我们强调重视教学设计,关注学情分析,注重活动设计,关注课堂教学的互动和生成,强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落
镜头回放:  2007年5月15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启动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在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共设立5个工作室,特聘北京市著名的校长担任各个工作室的导师,他们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陶西平,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原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八十中学原校长高玉琛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首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教育》杂志自1980年复刊以来,一直以宣传报道首都基础教育的先进思想、创新实践、名师名校和典型经验为宗旨,真实地记录了首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举国同庆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试图以本杂志曾刊录的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文章为线索,再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总结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同时,我们还就相关问题访谈了部分领导和专家,以期
《羊皮卷》一书由[美]奥格·曼狄诺汇编,此卷由《最伟大的力量》《思考的人》《向你挑战》等11本书汇编而成,在此重点介绍《思考的人》和《向你挑战》。     《思考的人》   人怎样才能获得能够带来幸福与自信的思维的纯净呢?“心灵的纯净会带来纯净的生活和纯净的身体”。   思考与性格的关系。作为一个有智慧和爱的生命,作为自己思想的主人,你手中握着通向各种境遇的钥匙。以智慧来引导自己的精力,将自己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