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7年秋,北京市将进入高中新课改,高中课程内容随之作出重大调整,其中研究性学习以15分分额成为高中新课程中分额最高的课程内容,但无论是其课程本身的开展难度,还是科目开展的外在教育环境,都给课程的真正落实带来相当的难度。本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周庆林老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希望能对其他学校有所启示。
一、研究性学习立课之本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课程从2000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来,全国很多学校都进行了课程开设的尝试。但是,真正能够开设并坚持下来的学校并不多。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究竟是什么?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我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的要素主要有四个:第一,校长必须刻意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第二,教师必须潜心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可操作性的研究;第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自主践行性的进行;第四,社会与家长应该满怀热情地去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研究性学习。
二、校长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的提出
为什么校长必须刻意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校长本人都不“用尽心思”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要领,显然不可能引领全校教师有效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什么校长刻意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这是因为前瞻性研究一直是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现在所做的基础教育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育问题而进行的,属于“亡羊补牢”式的研究,而不是对未来教育应该怎样和谐发展而进行的研究。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是有先兆的,进行前瞻性研究就是要善于识别和抓住即将出现的问题先兆,只有对明天将要发生的问题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寻求最佳和谐发展的研究才是前瞻性研究。
三、校长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的实践
1. 认识教育弊端,确定立课依据
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校长只有真正认识了教育的弊端,针对教育弊端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预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从而确定立课依据,勾勒课程改革蓝图,有根有据地说服和带领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改革。
目前,在某种程度上,我国还存在着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弊端,其一: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校很难系统地接受为人处事的教育;其二: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大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极少,主动思辨能力不够;其三:由于上述弊端,很多学生考入高校之后,放松了对自己学习的追求,造成高等教育效率低下,因而国家需要的人才匮乏。
基于此,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校长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进行重新定位,真正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确实能够让教师的“教”由单一的“传授”改变为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的“学”由单一的“接受”改变为自己主动进行探究;这种“教”与“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对国家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胆识的校长们都会不打折扣地开设起来。因为,该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直接体验(或研究探索)的学习活动,它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以应试为惟一目标的教育弊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立课依据。
2. 寻求专家指导——立课之本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否则将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同理,校长对“研究性学习”寻求立课之本的前瞻性研究,也需要获得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导,否则将很难将该课程“立”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在一所学校立课之本的前提。
早在1989年,刘彭芝校长为了推进课程改革,获得了旅美访问学者丛立新的帮助。丛老师给她带来了美国的生活技能课教材,经过她与丛老师以及政治老师靳忠良的创新设计,一门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教育的综合创新课程“现代少年课”诞生了。“现代少年课”首先在部分班进行了实验开设,后来在全年级开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学校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海淀区科技馆各种科技活动专家直接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并且对教师进行了培训,短短两年时间,学生在北京市实现了科技竞赛获奖的零的突破。
1994年,刘校长还与杨正川副校长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康健副教授一起到上海考察,通过考察,共同策划开设了名为“科学实践课”的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并排进了我校高一年级的课程表,开始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此后,学校曾多次对该课程的开设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课程水平与实效性。
自从1997年至今,刘校长马不停蹄地多方聘请各类课程改革的专家,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这种培训已经形成制度,纳入了日常教改研究工作之中。
3. 培养专(兼)职教师——立课之本关键
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情况,在一种新课程确立之初,是没有专职教师的,往往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改行”或“兼职”来担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兼职教师在推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教学责任来看,兼职教师具有兼职性,即兼职教师“一心挂两头”,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新课程开设的研究工作;从教学形式来看,兼职教师具有“相互干扰性”,即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形式,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学科教学形式干扰的影响而有所雷同;从教学内容与方法来看,兼职教师具有“侧重本学科性”,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影响而有所侧重。
因此,要推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选拔兼职教师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专职教师。可以说,培养专(兼)职教师是立课之本的关键,否则将无法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面开设。
如何培养专(兼)职教师?这是一个校长的创新思维所在。刘校长第一步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来选择和培养专职教师。例如,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康健副教授为我校的第一位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第二步,通过已经胜任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对新任课的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和同步教学培训。像生物教师肖乐和、劳技教师竺豪桢、物理教师周庆林都是被刘校长慧眼相中,并且重点培养起来的研究性专(兼)职教师。
现在人大附中不但有了一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专(兼)职教师,而且还组建了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评价的专家队伍,他们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教科所等院、校、所的一批专家组成,这是更高层面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兼职教师,他们已经连续6年对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与成绩,进行了专业的评审,确保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健康的开设。
4. 加强课程管理——立课之本保障
不言而喻,如果不对新开设的课程加强管理,则该课程“立课”很难得到保障。而在课程管理方面,刘校长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1)纳入常规化管理。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了常规课程管理体系之中。
(2)进行“特事特办”的非常规化管理。1999年,清华大学开展了“云舟实验室网络评价”项目,着眼于通过基于网络的过程性评价,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但其本质是让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成果的交流及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刘校长指派研究性学习兼职教师彭晓博士负责这个项目,并亲自选派了20名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后来,又从中挑选出表现最优秀的5名学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给与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孩子的研究成果一项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两项获二等奖,并且后续发展也非常好。
(3)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刘校长要求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提出了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攻关组”终于创新设计出了“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对学生和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实施了教与学过程的自动生成性与激励式评价的开放型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只要登录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网站进行浏览,便可以一目了然。
(4)注重课程开设效果的反馈管理。人大附中2001届高一的3名学生第一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了专题的研究,他们撰写了“人大附中2001~2002学年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开设调查报告”,洋洋洒洒两万多字,其中总结了成绩,也揭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刘校长认真研究了这篇报告,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新思路。
从此以后,为了抓好课程开设效果的反馈管理,刘校长每年都对学生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的专题研究予以密切的关注。特别是今年高二(7)和高二(9)两个班的学生课题组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的专题的研究,在结题报告答辩会上,受到了专家们高度的赞扬。
四、后语
“一所名校必有一位名校长和一批名师”。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毫无疑问得益于具有前瞻意识的校长们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的第一要素,也是这些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够久盛不衰的原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 杜 锐
一、研究性学习立课之本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课程从2000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来,全国很多学校都进行了课程开设的尝试。但是,真正能够开设并坚持下来的学校并不多。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究竟是什么?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我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的要素主要有四个:第一,校长必须刻意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第二,教师必须潜心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可操作性的研究;第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自主践行性的进行;第四,社会与家长应该满怀热情地去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研究性学习。
二、校长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的提出
为什么校长必须刻意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校长本人都不“用尽心思”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要领,显然不可能引领全校教师有效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什么校长刻意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这是因为前瞻性研究一直是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现在所做的基础教育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育问题而进行的,属于“亡羊补牢”式的研究,而不是对未来教育应该怎样和谐发展而进行的研究。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是有先兆的,进行前瞻性研究就是要善于识别和抓住即将出现的问题先兆,只有对明天将要发生的问题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寻求最佳和谐发展的研究才是前瞻性研究。
三、校长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的实践
1. 认识教育弊端,确定立课依据
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校长只有真正认识了教育的弊端,针对教育弊端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预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从而确定立课依据,勾勒课程改革蓝图,有根有据地说服和带领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改革。
目前,在某种程度上,我国还存在着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弊端,其一: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校很难系统地接受为人处事的教育;其二: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大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极少,主动思辨能力不够;其三:由于上述弊端,很多学生考入高校之后,放松了对自己学习的追求,造成高等教育效率低下,因而国家需要的人才匮乏。
基于此,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校长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进行重新定位,真正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确实能够让教师的“教”由单一的“传授”改变为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的“学”由单一的“接受”改变为自己主动进行探究;这种“教”与“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对国家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胆识的校长们都会不打折扣地开设起来。因为,该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直接体验(或研究探索)的学习活动,它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以应试为惟一目标的教育弊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立课依据。
2. 寻求专家指导——立课之本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否则将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同理,校长对“研究性学习”寻求立课之本的前瞻性研究,也需要获得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导,否则将很难将该课程“立”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在一所学校立课之本的前提。
早在1989年,刘彭芝校长为了推进课程改革,获得了旅美访问学者丛立新的帮助。丛老师给她带来了美国的生活技能课教材,经过她与丛老师以及政治老师靳忠良的创新设计,一门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教育的综合创新课程“现代少年课”诞生了。“现代少年课”首先在部分班进行了实验开设,后来在全年级开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学校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海淀区科技馆各种科技活动专家直接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并且对教师进行了培训,短短两年时间,学生在北京市实现了科技竞赛获奖的零的突破。
1994年,刘校长还与杨正川副校长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康健副教授一起到上海考察,通过考察,共同策划开设了名为“科学实践课”的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并排进了我校高一年级的课程表,开始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此后,学校曾多次对该课程的开设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课程水平与实效性。
自从1997年至今,刘校长马不停蹄地多方聘请各类课程改革的专家,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这种培训已经形成制度,纳入了日常教改研究工作之中。
3. 培养专(兼)职教师——立课之本关键
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情况,在一种新课程确立之初,是没有专职教师的,往往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改行”或“兼职”来担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兼职教师在推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教学责任来看,兼职教师具有兼职性,即兼职教师“一心挂两头”,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新课程开设的研究工作;从教学形式来看,兼职教师具有“相互干扰性”,即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形式,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学科教学形式干扰的影响而有所雷同;从教学内容与方法来看,兼职教师具有“侧重本学科性”,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影响而有所侧重。
因此,要推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选拔兼职教师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专职教师。可以说,培养专(兼)职教师是立课之本的关键,否则将无法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面开设。
如何培养专(兼)职教师?这是一个校长的创新思维所在。刘校长第一步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来选择和培养专职教师。例如,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康健副教授为我校的第一位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第二步,通过已经胜任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对新任课的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和同步教学培训。像生物教师肖乐和、劳技教师竺豪桢、物理教师周庆林都是被刘校长慧眼相中,并且重点培养起来的研究性专(兼)职教师。
现在人大附中不但有了一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专(兼)职教师,而且还组建了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评价的专家队伍,他们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教科所等院、校、所的一批专家组成,这是更高层面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兼职教师,他们已经连续6年对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与成绩,进行了专业的评审,确保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健康的开设。
4. 加强课程管理——立课之本保障
不言而喻,如果不对新开设的课程加强管理,则该课程“立课”很难得到保障。而在课程管理方面,刘校长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1)纳入常规化管理。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了常规课程管理体系之中。
(2)进行“特事特办”的非常规化管理。1999年,清华大学开展了“云舟实验室网络评价”项目,着眼于通过基于网络的过程性评价,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但其本质是让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成果的交流及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刘校长指派研究性学习兼职教师彭晓博士负责这个项目,并亲自选派了20名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后来,又从中挑选出表现最优秀的5名学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给与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孩子的研究成果一项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两项获二等奖,并且后续发展也非常好。
(3)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刘校长要求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提出了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攻关组”终于创新设计出了“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对学生和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实施了教与学过程的自动生成性与激励式评价的开放型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只要登录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网站进行浏览,便可以一目了然。
(4)注重课程开设效果的反馈管理。人大附中2001届高一的3名学生第一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了专题的研究,他们撰写了“人大附中2001~2002学年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开设调查报告”,洋洋洒洒两万多字,其中总结了成绩,也揭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刘校长认真研究了这篇报告,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新思路。
从此以后,为了抓好课程开设效果的反馈管理,刘校长每年都对学生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的专题研究予以密切的关注。特别是今年高二(7)和高二(9)两个班的学生课题组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效果进行的专题的研究,在结题报告答辩会上,受到了专家们高度的赞扬。
四、后语
“一所名校必有一位名校长和一批名师”。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毫无疑问得益于具有前瞻意识的校长们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立课之本的第一要素,也是这些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够久盛不衰的原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