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语文教师在第一课时都重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然而,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虽然一遍一遍让学生去读,但并不清楚究竟为什么而读,造成了“为读而读”的泛化现象。人们不禁要问:第一课时如何读出精彩?笔者对这一问题有如下认识。
一、 读要激趣
初读,如能给学生带来愉悦而又美好的心态,那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生动的画面中、动人的音乐中、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嫦娥奔月》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学生自读、赛读后,自以为读懂了课文,部分学生出现了厌读情绪。这时,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新要求:“分段默读,在自然段中找出两个字来概括其内容”。学生一开始觉得有难度,但都愿意去试一试。这样,激起了他们的读书兴趣,不但读了课文,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 读贵有疑
第一课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学生把书读熟,读出疑惑。这些疑惑,或是预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或是由课题质疑引申出来的疑问,或是朗读课文提示中的思考……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敞亮内心的个性化思考。只有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才是促进他们进行探索的兴趣之源。只有这样,学生的“读”才富有深度,我们的第一课时也才真正充满语文味。当然,对小学生的质疑问难,不要太多奢求,不要太多苛求,本本色色就是好,不懂就问才是真。
三、 读求有法
在检查、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或分段读,或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读出自己的认识,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必要时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结合开展“读我喜欢的句段”“我和他PK读”等游戏方式,请同学在小组内或全班读课文,读后自评、互评,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可使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读熟课文的过程,也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提高读书情趣的过程。
读书,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三遍,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如果是老师跟学生赛读,这样一来,学生练读就来劲了。比赛无非是个形式,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达到把课文读通读顺的目的。
四、 读必有度
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的目标。否则,第二课时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是落实“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正确的探究过程,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初读既不能抢第二课时的“风头”,又不能这样,只停留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层面上,仅布置学生反复读书,既生硬又达不到读通读熟读懂的目标。因此,一定要分层设计,合理安排,才能轻松自在地让学生完成任务。
五、 读重指导
初读,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指导作用,要在学生读得不好处点拨,在难读处引导。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你会发现于老师的朗读指导真是细致人微!我们来看于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读《第一次抱母亲》的: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
如此细微的朗读指导,长此以往,还怕学生读不好课文?由上可见,第一课时的“读”,如果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读起来,带着惊喜说起来,带着意趣品起来,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的第一课时就会走出“泛”读的羁绊,“读”出成效来。
(作者单位:大丰市实验小学)
一、 读要激趣
初读,如能给学生带来愉悦而又美好的心态,那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生动的画面中、动人的音乐中、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嫦娥奔月》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学生自读、赛读后,自以为读懂了课文,部分学生出现了厌读情绪。这时,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新要求:“分段默读,在自然段中找出两个字来概括其内容”。学生一开始觉得有难度,但都愿意去试一试。这样,激起了他们的读书兴趣,不但读了课文,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 读贵有疑
第一课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学生把书读熟,读出疑惑。这些疑惑,或是预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或是由课题质疑引申出来的疑问,或是朗读课文提示中的思考……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敞亮内心的个性化思考。只有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才是促进他们进行探索的兴趣之源。只有这样,学生的“读”才富有深度,我们的第一课时也才真正充满语文味。当然,对小学生的质疑问难,不要太多奢求,不要太多苛求,本本色色就是好,不懂就问才是真。
三、 读求有法
在检查、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或分段读,或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读出自己的认识,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必要时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结合开展“读我喜欢的句段”“我和他PK读”等游戏方式,请同学在小组内或全班读课文,读后自评、互评,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可使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读熟课文的过程,也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提高读书情趣的过程。
读书,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三遍,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如果是老师跟学生赛读,这样一来,学生练读就来劲了。比赛无非是个形式,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达到把课文读通读顺的目的。
四、 读必有度
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的目标。否则,第二课时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是落实“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正确的探究过程,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初读既不能抢第二课时的“风头”,又不能这样,只停留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层面上,仅布置学生反复读书,既生硬又达不到读通读熟读懂的目标。因此,一定要分层设计,合理安排,才能轻松自在地让学生完成任务。
五、 读重指导
初读,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指导作用,要在学生读得不好处点拨,在难读处引导。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你会发现于老师的朗读指导真是细致人微!我们来看于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读《第一次抱母亲》的: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
如此细微的朗读指导,长此以往,还怕学生读不好课文?由上可见,第一课时的“读”,如果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读起来,带着惊喜说起来,带着意趣品起来,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的第一课时就会走出“泛”读的羁绊,“读”出成效来。
(作者单位:大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