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于初一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围绕学生兴趣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施分组合作教学,加强学生自主能力”“展开探究模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课堂教学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落实,在设计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以下三点:建构性学习方式原则、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创设情景式教学设计原则。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务必是要具有高效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无限的知识概念,并且掌握创新思维、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等多种学习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目标。
一、围绕学生兴趣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乐于学习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方式。初中数学是一门枯燥性较为严重的学科,对此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教学,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转变“重教”为“重学”的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两个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明星的例子来展开教学,已知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体重140千克,刘翔身高189厘米、体重87千克。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两个问题“今年刘翔已经36岁了,三年后他的年龄正好是姚明年龄的13/14,那么姚明今年多大呢?”和“班级里面小方的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刘翔的3/5和17/29,小明的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姚明的4/7和7/20,那么小明和小方谁高、谁重呢?”计算得知,今年姚明39岁,而小明的身高比小方高15.7厘米,小方比小明重2千克。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从而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二、实施分组合作教学,加强学生自主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分组合作是极为有效的,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不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学习能力的高低,还包括性别、智力水平等等。针对初一的学生较为适合的是优差学生搭配的分组合作,另外教师要在分组时整体考虑各组学生之间的相对平衡,从而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学差生的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综合水平划分小组,同时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进而让组内学生在互相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举例让学生练习“一只蓝鲸重132吨,是一头大象体重的26倍还重2吨,那么大象重多少?”此时未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概念的学差生只能按照之前的普通算法计算为(132-2)/26,从而得出大象的体重是5吨,但已经熟练掌握理论的学优生运用所学知识先设大象的体重是X吨,然后通过列方程可得26X+2=132,进而求出体重为5吨。此时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优生帮助学差生讲解练习的知识,利用学生间平等的关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授,从而加强学差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学优生对基础知识的再次复习。
三、展开探究模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着被动的接受知识,要学会主动去探究获得知识概念。针对初中数学理论具有高抽象性和复杂多变的逻辑思维,导致很多题目往往一题多解,进而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就是,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根本,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举一反三,从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标准的圆锥模型,然后在探究是否能用字母推导圆锥的侧面积。通过展开圆锥的侧面发现它是一个扇形,进而将曲面侧面积的计算转化为了平面扇形的计算,学生们通过演算率先给出了一个面积公式是S=nπl2/360,这里的n代表扇形圆心角度数的数值,l是圆锥的母线长。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还有没有更简洁的公式,让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推算得知S=πrl,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长,而经过教师指导和验证发现S=πrl更适合作为面积公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创新,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核心意义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相关教学,严格训练学生在多种模式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成绩进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飞.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108-108.
[2]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79-180.
关键词: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课堂教学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落实,在设计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以下三点:建构性学习方式原则、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创设情景式教学设计原则。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务必是要具有高效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无限的知识概念,并且掌握创新思维、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等多种学习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目标。
一、围绕学生兴趣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乐于学习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方式。初中数学是一门枯燥性较为严重的学科,对此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教学,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转变“重教”为“重学”的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两个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明星的例子来展开教学,已知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体重140千克,刘翔身高189厘米、体重87千克。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两个问题“今年刘翔已经36岁了,三年后他的年龄正好是姚明年龄的13/14,那么姚明今年多大呢?”和“班级里面小方的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刘翔的3/5和17/29,小明的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姚明的4/7和7/20,那么小明和小方谁高、谁重呢?”计算得知,今年姚明39岁,而小明的身高比小方高15.7厘米,小方比小明重2千克。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从而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二、实施分组合作教学,加强学生自主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分组合作是极为有效的,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不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学习能力的高低,还包括性别、智力水平等等。针对初一的学生较为适合的是优差学生搭配的分组合作,另外教师要在分组时整体考虑各组学生之间的相对平衡,从而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学差生的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综合水平划分小组,同时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进而让组内学生在互相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举例让学生练习“一只蓝鲸重132吨,是一头大象体重的26倍还重2吨,那么大象重多少?”此时未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概念的学差生只能按照之前的普通算法计算为(132-2)/26,从而得出大象的体重是5吨,但已经熟练掌握理论的学优生运用所学知识先设大象的体重是X吨,然后通过列方程可得26X+2=132,进而求出体重为5吨。此时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优生帮助学差生讲解练习的知识,利用学生间平等的关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授,从而加强学差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学优生对基础知识的再次复习。
三、展开探究模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着被动的接受知识,要学会主动去探究获得知识概念。针对初中数学理论具有高抽象性和复杂多变的逻辑思维,导致很多题目往往一题多解,进而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就是,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根本,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举一反三,从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标准的圆锥模型,然后在探究是否能用字母推导圆锥的侧面积。通过展开圆锥的侧面发现它是一个扇形,进而将曲面侧面积的计算转化为了平面扇形的计算,学生们通过演算率先给出了一个面积公式是S=nπl2/360,这里的n代表扇形圆心角度数的数值,l是圆锥的母线长。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还有没有更简洁的公式,让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推算得知S=πrl,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长,而经过教师指导和验证发现S=πrl更适合作为面积公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创新,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核心意义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相关教学,严格训练学生在多种模式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成绩进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飞.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108-108.
[2]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79-180.